張 毓
【摘要】韓寒和作協論戰是2008年網絡關注度較高的一次事件。本文通過對這一事件中一些有影響力的評論進行分析發現,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新聞評論作為意見領袖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弱,而評論文章中的輿論導向,并未使人們對這個事件態度造成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新聞評論 跟帖 擬態環境
2008年9月份,韓寒通過博客和作協副主席鄭彥英打嘴仗,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其9月23日的博文中,韓寒用2/3的篇幅對作協的存在意義進行了“探討”,結果韓寒的“探討”引來多位著名作家的反擊,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談歌、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哲夫及著名女作家趙凝紛紛在自己的博客中對韓寒給予了反駁。更多的評論員和網友加入,使事件在網絡上一度沸沸揚揚。如今塵埃落定,通過各大網站紛紛對這個事件進行了評論,《就算“打死韓寒”也要“解散作協”》(中國網 梁丁 2008-9-25)《打死韓寒,作協也散不了》(南方都市報 張鳴2008-09-28)《打不死的韓寒,解不散的作協》(東方早報 楊濤 2008-10-7)《“你爹你媽”謾罵中,文學斯文掃盡》(中國青年報 黃羊灘 2008-09-25)《打死韓寒,作協主席就牛Ⅹ了?》(紅網 劉永濤 2008-9-20)《韓寒罵作協事件:暴露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新浪雜談 王蒙 2008-9-24)等等。我對其中一些樣本量足夠大的跟帖評論(跟帖數大于50)進行了統計。其中《就算“打死韓寒”也要“解散作協”》《打死韓寒,作協也散不了》后的362條和245條跟帖中支持韓寒和支持韓寒觀點的貼數占總貼數的58.4%和59.5%,反對韓寒和反對韓寒觀點的分別占18.2%和15.8% (其中98%以上的人表現出的是對韓寒這個人本身或其一直以來行事方法的不贊同,反對其觀點的很少),持中立態度的貼數分別占22.7%和21.1%。用此統計方法對《打不死的韓寒,解不散的作協》一文的跟帖進行統計,支持占47.2%,反對占20.8%,中立占17.0%。《韓寒罵作協事件:暴露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一文的跟帖中態度情況為57.5%,17.3%,24.6%。
這個數據并非證明對于韓寒和作協論戰這個事件,韓寒在網絡上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實際上,在對韓寒的聲援中大部分的帖子直指的是作協這個機構的問題(90%以上為支持韓寒觀點),對韓寒這個人及其做法,大家的看法粗略統計下來竟是不贊同的占多數。在肯定他文筆犀利,敢于直言,有思想的同時,更多人懷疑他挑起爭端的目的,認為他是跳梁小丑,找噱頭提高點擊率,認為他是娛樂明星,作品也思想膚淺。
在統計出來的這4篇評論中,頭兩篇的作者站在支持韓寒觀點的基礎上,批評了作協機構的弊病,《打不死的韓寒,解不散的作協》一文說:“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有作家需要‘精神導師,但同時卻不時冒出韓寒這樣的“壞小子”的時代,這是一種雙軌并行的時代,是一個轉型的時代,也是韓寒‘打不死、作協‘解不散的時代。”態度中立,而《韓寒罵作協事件:暴露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明顯看出是對韓寒的批評。可是為什么從4篇文章的跟帖評論中沒有看出明顯的態度變化呢?評論文章中的輿論導向,并未對人們的態度造成很大的影響。更有甚者,《打死韓寒,作協主席就牛Ⅹ了?》(紅網 劉永濤 2008-9-20)文章作者對韓寒表示了贊賞,文章最后還說到:“他們永遠無法打死一個時代”,但286條跟帖中,反對韓寒,反對韓寒做法的人占51.6%,特別是作者的“時代”觀點很多人表現了不贊同。和韓寒同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很多跟帖中表示出了對他的不齒,說韓寒并不是我們的代表,更無法代表一個時代。
首先,擬態環境使人們對事件形成了初步的態度和觀點,帶著觀點而接觸網絡媒介,會使人們的既有觀點和態度更加鮮明。
從新聞評論跟帖分析,在韓寒和作協這個事件上,大眾的輿論導向很清楚,一是支持韓寒解散作協這個觀點,矛頭直指作協機構的蕪雜。二是對韓寒這個人常發驚人之語的不屑,認為這是炒作吸引大眾目光。在對這個事件看法上這兩種觀點占主要地位。而這兩種觀點的形成受到了如今互聯網發達的虛擬環境的影響。互聯網是各種不同觀點的集合地,也是各種信息快速而方便的來源。韓寒一直是媒體的“寵兒”,從他出名開始便貼上了叛逆的標簽,每一次韓寒出場的時候,媒體所給的字眼都很驚人,有時更是會斷章取義,煽風點火,畢竟媒體要追求知名度、影響力和商業利益,他必須要以此吸引更多的受眾。很多人便是從這種媒體造就的擬態環境中去了解韓寒,在心目中重塑了一個韓寒的形象。而對作協的了解也是如此,在沒有韓寒和作協這個論戰之前,更多的人并不十分清楚作協是什么機構,在發生論戰之后人們所了解到的作協,對其印象也大多集中在“王幸福”,鄭主席,和要“掐死”韓寒的談歌身上,由此決定整個作協的印象,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作協的歷史以及現狀。就像不喜歡韓寒的人里也很少有人去看韓寒的博客一樣,這些現象從評論的跟帖內容也能看出。受眾通過網絡媒介而形成的形象并非韓寒和作協的真實形象,而是擬態環境刻意造成的印象。這是一種快餐式的信息接受和主觀印象形成的模式。一旦受眾有了自己的觀點,對整個事件報道的選擇性關注、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對自己的既有觀點更是起到了加強的作用,所以新聞評論對輿論的引導作用便減弱了很多。
其次,跟帖評論自身的匿名性,隨意性和即時性的特點,并且跟帖者有想表達意見觀點的強烈愿望,使跟帖者傾向于表達對整個事件的既有看法。
新聞跟帖,又稱新聞留言板或網民新聞評論,它是網絡媒體針對某一新聞報道而設立的可供網民自由發表看法和意見的功能,是實現網絡互動的重要方式[1]。跟帖評論的受眾,具有強烈的觀點表達愿望。并且因為跟帖評論的匿名性,使跟帖者不懼怕苛責,不論是觀點表達的強烈愿望還是作為情緒的發泄。跟帖者所表明的態度更多的是自己對整個事件的既有觀點,新聞評論對受眾的觀點表達和情感宣泄僅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評論作者的觀點只是眾多信息和觀點中的一個參考。
網絡評論的即時性,使受眾的觀點交流范圍僅局限于無法得到反饋的之前的跟帖,上面所說到的匿名性,使之前的跟帖不具有很強的信服力。在無法交流和論證,僅僅是即時發表自己觀點的情況下,受眾所表達的觀點比較獨立,受到之前觀點的影響較小。
再次,跟帖人群能夠使用互聯網更加便捷地從各個角度了解信息,使他們的觀點相對理性,也使評論權威性減弱。
在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發布的第17次互聯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5.1%,其次是25-30歲的網民(19.3%)和18歲以下的網民(16.6%),30歲及以下的網民占71.0%,30歲以上的網民占29.0%,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的態勢。在新聞評論中發表跟帖的人群已具備了網絡的基本使用技能,可以通過網絡查找和瀏覽各類信息。經常使用互聯網的人通過不同觀點和信息的對比,使他們并不對新聞評論產生盲目的追從,過去新聞評論的權威性和輿論導向作用也被削弱。在跟帖的內容中,還有很多的帖子指出了作者評論時,諸如斷章取義之類的漏洞。特別是在持中立觀點的跟帖中,這種理性化趨勢更加的明顯。
如今,時評和網評在各大網站的新聞版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是一個觀點競爭且觀點自由表達的時代,但新聞評論對大眾的輿論導向作用卻是減弱的,通過對這次事件的分析,我們看到了擬態環境對受眾的影響力,更看到了一代理性化使用互聯網的受眾。
參考文獻
[1]殷秦:《2007年bbs跟帖凸顯六大網絡輿情特點》,2008年2月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