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鈞梅 馮 堅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電影創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中國內地電影音樂發展的歷程以民族化、歷史化、學習化的大趨勢逐漸前進。而在這樣的趨勢下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至今使入耳熟能詳的經典的歌曲和配樂。本文圍繞解放初期中國內地電影音樂發展的特點及歷史化等問題對中國電影音樂展開研究和探討,以引起人們對這一時期電影音樂的關注。
關鍵詞電影;民族;配樂;技術;發展
一、前言
從解放到“文革”前是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的一個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時局穩定,國家經濟發展很快,電影事業也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優秀且蜚聲海外的電影作品。同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部分,電影音樂創作以黨中央關于文藝創作上“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要求為指導,電影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征。隨著長春、北京、上海三個電影制片廠的成立,電影樂團的相繼建立,為電影音樂創作創造了客觀的條件,為電影音樂創作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奠定了一定基礎。筆者就這一時期電影音樂創作上的特點及形成原因加以闡述,為廣大電影愛好者提供探討。
二、時代背景
進入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隨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高潮的到來,電影音樂與電影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文藝的興盛時期,電影音樂也取得了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特別是1953年以后,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一方面選派大批干部出國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了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訓練班,由有豐富電影音樂創作經驗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王云階、雷振邦等教授專業課,李煥之、楊蔭瀏等教授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培訓班還觀摩了國內外的影片,研究電影音樂創作經驗,這個訓練班的學員在新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當時中國和前蘇聯關系非常密切,中國電影音樂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當時的電影音樂中不難看到有前蘇聯電影音樂的影子。這一時期還有一個重大政治背景,就是以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背景而涌現出一批有關抗美援朝的優秀電影作品。這些都促使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更加成熟起來。
三、電影音樂創作的特點
1器樂電影音樂的出現
電影音樂在20世紀30年代單一的電影歌曲的基礎上出現了器樂電影音樂創作。出現了如:《林則徐》《甲午風云》,《早春二月》等等以器樂音樂來表現情緒的影片。如影片《林則徐》,作曲家運用民族管弦樂的交響性和民樂的古樸厚重參與渲染場面氣氛,表現影片的情節敘事,為電影音樂開創了新的藝術視野。《甲午風云》中琵琶演奏的古曲《十面埋伏》表現了主人公的復雜的內心世界,刻畫了人物性格,特別是影片中對海戰的描寫,主人公面對敵人侵略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影片《小兵張嘎》中奶奶犧牲時,民族管弦樂以渾厚的音色奏響的河北民間音調,影片中對日寇的滿腔氣憤一下從音樂中爆發而出。《地道戰》中老忠叔深夜發現日寇偷襲快速奔跑敲鐘時的音樂,高亢激昂的板胡音調把緊張的影片節奏與故事情節有機串聯起來,仿佛是即將拉響的導火線。又如這個時期交響樂式的影片音樂也比較突出,如《早春二月》的音樂就是當中的代表。這給后來的影片闖出了以器樂音樂表現情節情緒的路子。
2音樂劇、新歌劇的電影出現
這一時期出現了廣大民眾非常喜歡的音樂片式的電影,如《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白毛女》《蝴蝶泉邊》等等。《五朵金花》是一部民歌式的影片:片中的大量民族歌曲和音樂為影片的喜劇性增添了不少幽默詼諧的色彩效果,其中許多情歌的對唱還飽含了豐富的詩情畫意。在影片音樂與影片的結構中《劉三姐》《白毛女》都把音樂融入到影片中,前者出自廣西彩調,后者出自新歌劇,兩者都較好地保留了原作音樂的優點,但前者在保持原作基礎上跳出了彩調的約束,調動電影音樂的表現力,使影片中優美的歌聲與桂林山水相得益彰,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美學境界。
3片中歌曲表現形式更廣泛
影片中的歌曲大都為影片而作,也采用流行和歷史歌曲作為配樂,但它們不是以主題歌曲面目出現,也不全是以獨唱的形式出現。如《戰火中的青春》所用的《戰斗進行曲》,影片中并沒有采用片中人物演唱,而是采用合唱隊的配音演唱。
電影音樂在解放初期,交響樂、民族樂并存,主題歌曲已擺脫每部電影必有一歌的模式,影片音樂的表現力取得了自主的地位,同時主題歌曲也仍占有一定的位置。整個“十七年”的電影展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影片音樂也呈現了一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進入十年的浩劫后,電影音樂和電影同樣墜入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低谷,直到撥亂反正后電影的重新復蘇,電影音樂也才隨之步入新的時代。
4音樂創作更具有專業性
1953年以后,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一方面選派大批音樂骨干出國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了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訓練班,因此新中國電影音樂創作更具有專業性的特點。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創作人員,如上海電影制片廠的王云階、長春電影制片廠的雷振邦以及作曲家劉熾和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葛炎。此外,電影《白毛女》的音樂創作者瞿維、張魯、馬可,《平原游擊隊》的作曲車明、《李時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紅色娘子軍》的作曲黃準、《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賢、《鐵道游擊隊》的作曲呂其明、《草原上的人們》的作曲向異、《祝福》的作曲劉如曾都是當時很有實力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當時的很多電影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電影音樂概念被澄清,很多創作方法被很好地總結出來,促進了電影音樂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創作隊伍,電影音樂漸漸擺脫了“拼貼”的傳統,大部分電影配樂都是原創音樂。這就使人們對音樂與影片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探討,認識到音樂在影片中不能僅處在伴奏的地位,作為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表情元素,應與畫面有更加緊密、更多層面的結合。在音畫的配合上,藝術性更強了,電影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多了。
5具有前蘇聯電影音樂的影子
由于剛成立的新中國與前蘇聯關系密切,因此當時的中國電影音樂也受到了其不小的影響,早期的電影音樂中不難看到有前蘇聯電影歌曲的影子。而當時風靡一時的《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共青團員之歌》等,也在當時人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中國電影對于前蘇聯電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內容。我們從眾多的前蘇聯電影作品中認識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理想。看到了無產階級取得政權與鞏固政權的復雜性與艱苦性,并鼓舞了我們的勝利信心。此外,我們更多的還是提倡從前蘇聯電影中獲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鄉村女教師》等等。這些電影在當時確實給了正在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以極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對年輕的新中國電影給予極大的影響。正像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蘇聯電影為榜樣,并制成了許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業的
影片。而這一切在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像《鋼鐵戰士》《紅日》《紅旗譜》《南征北戰》《地道戰》等影片中不難看到蘇聯電影的影子。可以說蘇聯不但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也影響到中國電影的潛在發展,更加影響了中國一代人的思想和電影審美觀念。”
6抗美援朝影響下英雄主義音樂的特點
以抗美援朝為背景涌現出的一批優秀電影。如《上甘嶺》《奇襲》《英雄兒女》《長空比翼》《北緯三十八度線》等優秀作品。而在優秀電影本身電影音樂也是不得不提的,如一提起電影《上甘嶺》,立刻會讓人想起那首遼闊的《我的祖國》,在炮火硝煙的戰爭間隙中插入抒情歌曲,給戰場上的人們和影院的觀眾帶來了一絲安慰,起到了對影片節奏的調節,有力地配合了影片情節的展開和情感的描寫。提起《英雄兒女》也不禁要唱起《英雄贊歌》《烽煙滾滾唱英雄》。每當《英雄贊歌》響起,人們眼前浮現的,首先是王成緊握爆破筒和王芳在戰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輝形象,而《烽煙滾滾唱英雄》更是唱出了在抗美的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在炮火硝煙中英勇作戰,而當歌聲響起時滿山的烽煙滾滾地涌來,戰士們英勇向前,完美地和電影融為一體。這種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音樂情懷,在那一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的熱血青年。這也給中國電影音樂在歷史長河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7電影音樂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
這一時期電影音樂研究者和創作者始終沒有忘記對電影音樂民族化、民族風格的研究和探索。在電影音樂發展的幾十年歷程中,電影音樂的民族化、民族風格問題始終是電影音樂工作者在研究和創作中十分重視的問題。20世紀30年代左翼領導下的電影藝術創作,著力體現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密切了電影與生活的聯系。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電影審美內容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影歌曲的創作更是十分注重從生活和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形成了電影音樂創作體現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的傳統,如:《五朵金花》描寫的是云南白族人民的美好愛情生活的情景。《劉三姐》描寫了廣西壯族人民的民間故事,《阿詩瑪》描寫了云南撒尼族一段凄美的愛情神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新疆各族人民對愛的不懈追求等,這些民族和地方性質的歌曲,讓人們不僅更加熱愛生活和祖國,更讓人們了解了我們優秀的民族和地方音樂文化藝術。
四、結語
解放初期中國電影音樂工作者對電影音樂民族化、國際化、地方化、戲劇化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繼承了前輩學人開創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在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中對其研究內容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在電影音樂民族化、國際化、地方化、戲劇化問題認識上的不斷深化,推動了電影音樂創作之路的拓展。隨著電影音樂人對電影音樂性質認識的深化,電影音樂創作者逐漸認識到電影藝術自身具有的綜合性以及表現題材的廣泛性,便于實現對不同風格的融會。這些認識逐漸激發起電影音樂創作者敢于在創作中盡可能多地展現自己的藝術構思,體現自身創作的藝術個性和風格。電影音樂創作中創作主體感受的表達和個人風格的顯現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后來電影音樂的創作開辟了更寬闊的道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強盛,文化開放,中國電影也融入了世界電影舞臺,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至今,電影音樂的發展也逐漸成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音樂也會邁入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