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松
自從鳩山政府推動建立東亞共同體以來,有關東亞共同體能否建立起來的爭論就多了起來。“戰略上的競爭使亞洲國家無法走向真正的聯合”,這樣的看法在多種質疑的聲音里都有,悲觀的論調似乎占據了上風。但是,深入分析就會感到,事情并非如此,還有許多證據支持我們得出與此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樂觀結論。
這首先表現在亞洲戰略競爭的負面影響對聯合思想的產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上。人們有理由為亞洲感到不安。現在亞洲股市的市值超過了歐洲,軍費開支的總額也超過了歐洲。經濟上的融合與戰略上的競爭在亞洲同時進行著,形成了向心的和離心的兩股力量。從前者即經濟已經密切融合這一點看,東亞共同體已經存在。而從后者看,亞洲則是分裂的。基辛格說,亞洲國家“對共同的威脅從來沒有過共識,有些國家對俄羅斯懼怕三分,有些主要不放心中國,有些對一個崛起的日本擔憂”。如果亞洲的戰略競爭持續地發展,如果沒有明智的判斷和必要的措施,亞洲幾十年來的和平局面有可能消失。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顯然法律、理想和協議都難以解決問題。但亞洲戰略競爭可能導致的后果可使其自身面臨壓力,形成促進事情朝相反方向轉化的一種力量。東亞共同體的提出,可以理解為其中就包括著對戰略競爭負面影響的回應。
再往深處看一看還會發現,戰略競爭和優先發展的區域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會促進亞洲在安全問題上達成諒解。日本曾長期堅持WTO立場上的多邊主義,不承認歐洲的共同市場,但今天也推行地區主義,回歸亞洲,希望在亞洲的框架內發展自己。區域主義是由創造這種深層次秩序的歷史進程所推動的,不是某些國家單獨的行為。在這個進程中,不能想象一個共同體把工業和商業連接在一起,而在政治上則各自為政。貨幣、司法上的融合會緊跟著政治上的步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的融合會逐步使戰略競爭讓出道路。
還有就是歷史的教訓。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認識到了聯合的重要。中日關系近期出現了深度回暖,其意義已超出了兩國范圍,反映了亞洲未來走向的一種端倪。由競爭走向不爭,符合東方的哲學。
這樣看來,亞洲的戰略競爭既是困難產生的原因,也是克服困難的動力。夸張地強調困難,并不符合亞洲的實際。就建立共同體而言,它不是一種根本性障礙,這個障礙不僅是可以逾越的,或許在許多方面它還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有利于共同體的形成 。▲(作者是江蘇連云港發展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