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李廣明
新型農村社會保險試點的開展,標志著中國數億農民從此將不再依靠兒女贍養,而是像城鎮居民一樣享有基本養老保障。
2009年6月24日,是一個注定會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09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本次試點中,確定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年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基本養老金。
回顧歷史,農民社會保障始終是我國社會保障體制中的“短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開展,使我國社會保障體制在現實意義上開始進入到填補“短板”的全新階段,它標志著中國數億農民從此將不再完全依靠兒女贍養,而是能夠像城鎮居民一樣享有基本養老保障。
根據民政部截至2005年底的數字,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2862個。人社部公布的《2008年全國社會保險情況》顯示,截至2008年,全國有464個縣開展了由地方財政支持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農民達到1168萬人。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的試點,與上述試點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央財政將出資補貼農民養老。這意味著,中央財政首次對農民的養老承擔責任。對于中國農民而言,這一政策的意義,堪與2006年正式取消延續了數千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相提并論。
面臨“老齡化”困境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6億以上,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800多萬,老年人口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在增加。據統計,我國的老人當中60%在農村,也就是說農村的老人大約有1億左右。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以上為老年人,一個國家或地區老年人占人口比例達到10%以上即進入老齡社會。根據這一標準,我國在上個世紀末的1999年就開始邁入老齡社會行列,今年則是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10周年。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曹炳良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規模巨大、發展迅速、高齡老年人口增長快三個特點。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面臨老齡化危機。
當前,我國的農村老人,有的生活幸福、富足,而相當一部分生活狀況卻并不容樂觀,這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我國農村目前的養老模式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
這種養老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道德風險,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來源,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就目前農村發展狀況來看,許多農村家庭經濟并不富裕,對于不富裕的家庭,即便是兒女孝順,想讓老人幸福舒適地安度晚年也是力不從心;在農村,孤寡老人也不少見,在 養老保險缺失的境況下,他們雖已經步入老年,但大多數仍需整日勞作來維持生計。
老有所養,是我們奮斗的一個重大目標,人人都會老,不得病可以、不失業也可以、不傷殘也可以、不受災也可以、不受難也好,但是不老不行,都要向那個方向奔去。
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長足進展,與此同時,使廣大農民群眾老有所養,這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五個有所”對于實現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老有所養是重中之重,現在老有所養,主要是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老有所養就是養所有老。不設置任何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他們老了,他們老了就要有所養。
與其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不如說這項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不可或缺。目前情況下,這項制度至少在四個方面顯現出其明顯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我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開始弱化。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上,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的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將使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從而確保農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推動農村減貧。實踐證明,老齡化往往與貧困緊密相連,特別是在我國農村,老年貧困發生率接近10%,高于城市3倍以上,很多留守老人生活十分困難。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把千百萬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問題解決好,無疑將使農村減貧步伐大大加快。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與日趨完善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相比,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只能說剛剛起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城鄉差距仍然較大這一事實。盡快把農村社會保障這塊“短板”補上,使農村群眾早日享受到同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多年來,我國農村消費啟而不動,究其根源,主要是農民社保水平過低,花錢有后顧之憂,“存錢防老”在農村是普遍現象。通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著力提升農民的消費預期,在當前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行試點,逐步推開
2009年9月1日,在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的任務目標中再次提出: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面對中國龐大的農民基數,有關人士也提出:如果這項工作能夠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則極有可能成為助推中國經濟下輪長期增長的動力。當然,其間調控部門所需要面對的困難也不少,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就是最大困難,這需要相關部門采取更加切實有效的措施。
2009年9月1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現場解讀并回答網民提問。
胡曉義表示:根據目前中央財政的財力,我們今年在中央財政里已經安排了一部分試點資金,在10%左右的縣(市、區、旗)進行試點。從試點的安排來講,國務院的指導意見里面也有了一個描述,就是“以后逐步擴大試點,然后在全國普遍實施,到2020年之前,普遍覆蓋適齡的農村居民”。從這個描述里我理解是需要先試點,總結經驗之后逐步推廣,但是給大家一個前景描述就是這個制度肯定是要在全國普遍實施的,而不是只在一部分地區實施。最后制度普遍實施了,對人群的覆蓋也要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當然,這個之前前到什么時候?就我個人的愿望來講,我希望這個惠農的陽光越早普照到廣大農民越好,當然這也要量力而行。
在全國民眾的熱切矚目下,這項滿含著溫暖的惠農政策在廣袤無垠的農村大地各個試點有條不紊地試航著。它所承載的,是中國8億農民老有所養的美好愿景。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政策已經如同“星火”照耀著農村大地,撩撥著農民急切的期盼。
人社部官員表示:在先期試點中,北京僅僅用了一年就實現了全覆蓋,說明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是非常受農民歡迎的制度,只要財政補貼到位,也許在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就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這項政策的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