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勇
《禮記·大同》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將使我國農村初步實現“桃花源式”的美好境界。
一、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概念,而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之一。長期以來的二元管理體制一是把農民牢牢束縛在了土地上;二是利用“剪刀差”犧牲農民的利益供應城市。二元體制為我國經濟快速復蘇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大國,二元體制早已完成其歷史使命。這個時候,我們回頭來看,農民為我國的發展犧牲太大了,城鄉差別愈拉愈大。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不少支農惠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但從個人的國民待遇方面看,農民和城市居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最突出的就是醫療和養老問題。醫療問題通過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初步解決,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將對農民養老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這對于幾千年來靠家庭養老的中國農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
所謂城市化,一是農村區域轉變為城市區域;二是由農業經濟轉變為城市的二、三產業;三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加入產業工人隊伍中。據有關資料顯示,農民工在我國二、三產業員工中所占比例已高達60%以上。但是,大部分農民工雖然離開了土地,卻離不開農村,農村還是最后的歸宿。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沒有解決,最終還是要靠家庭養老。所以,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婦女兒童在家留守,“3861部隊(婦女和兒童)”成為中國廣大農村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帶來三個問題:一是農民工地位尷尬;二是農民工離不開農村的家庭,那么農村區域即使空閑,仍然不能進行利用,仍舊是農村,不能轉化為城市區域;三是中國傳統上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模式便轉化為“男工女耕”模式。農忙季節,有的農民工會趕回家中,承擔起家中主要勞動力的責任。這三個問題不解決,再談城市化,就只能靠拉大城市框架、強制拆遷這種低層次的發展。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將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必將大大加快城市化進程。
三、養老制度科學化
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為“家庭養老”,靠子女養老送終。這種單一的養老模式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這種模式缺乏補充,風險較大。其風險在于:一是受子女經濟條件影響。如子女收入高低、是否有意外事故等。一旦出現任何一種意外情況,供養鏈就會中斷;二是子女孝心。如果出現子女不孝,則老人無人供養。雖然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但一旦出現問題,老人還要費時費力費感情地打官司,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科學的養老模式,是一種沒有風險的模式,這就是社會養老。從世界范圍看,科學的養老模式是:以社會統籌為基礎、以家庭養老為輔助、以商業保險為補充的模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將改變我國幾千年來的家庭養老模式,使養老模式整體走上科學化道路。
四、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將帶來多種變化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模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對人思想上的沖擊甚至不亞于一場革命。從長遠看,新制度必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一是將逐步改變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后,農民也可以退休,退休金是對其工作年齡時勞動的回報。因此,農民也會逐漸適應退休生活。
二是將改變農村的生育觀念。目前,在城市,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在農村,重男輕女觀念仍根深蒂固。究其原因,問題仍存在于養老方式的差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改變農村居民的生育觀念。
三是社會將更加穩定。有恒產則有恒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醫療問題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又解決了養老問題,人們生活有了保障,安居樂業,將會使社會更加穩定。
(作者為鄭州市惠濟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欄目編輯:萬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