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純清
西安是我國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城市,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在這座古城流淌和積淀,留下了具有完整性、豐富性、至高性特點的文物古跡,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特別是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四大遺址,不僅在中國文明、文化、城市、建筑發展史上具有顯赫地位,也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建設統一規劃、集中保護遺址公園,以此緩解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全世界大遺址保護的共識。如何在完整、有效、真實保護的基礎上,以更高水平、更好形式展示和利用西安乃至陜西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是一項規模空前的文化復興工程。遺址保護作為歷史、文化、藝術、建筑的綜合展現,需要我們對其豐富內涵進行再挖掘、再認識,進而準確把握遺址公園建設的定位。認識越深刻,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還原歷史,遺址公園的價值也就越高。在具體實踐中,應該以全新的理念指導規劃、建設和展示的全過程,努力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一要保護歷史。大遺址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厚度和文化烙印,保護遺址就是保護城市的特色和“血脈”。因此,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原則,確保遺址整舊如舊、完整保存,已發掘的文物都要倍加珍惜、嚴格保護,宮殿、門址、官墻等遺址的展示和標識都要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遺址公園不同于生態公園、考古公園,更有別于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游樂公園,其核心價值在于獨特、厚重、鮮明的歷史文化內涵,綠化、園藝和周邊配套建設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作為襯托和點綴,絕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主題。二要彰顯人文。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的風格特點盡管各不相同,但其人文內涵同樣博大精深,都是西安的特色和本質。我們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來展示歷史遺跡,但必須對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人文特質進行深刻解讀,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充分體現。大唐盛世時期不僅國力空前強大,其文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官僚體系和科舉制度臻于完善,文學、藝術、宗教等各個領域的發展都達到了鼎盛階段,這一時期修建的大明宮宮殿群是唐長安城三大宮室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唐朝皇帝大多在這里處理朝政和居住,是唐王朝200余年間的政治中心,也是唐代制度文化、宮廷文化、治國理念以及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其中歷史典故道之不盡,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成就璀璨奪目,這正是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價值和魅力所在。我們一定要緊扣遺址的人文內涵與核心價值,在公園規劃和各類設施、景觀及周邊建筑的設計中有針對性地重點展示,通過彰顯人文內涵形成遺址公園獨特的風格和強大的生命力。三要創造未來。保護遺址的目的是傳承歷史、延續文明,最終實現遺址資源全民共享。以發展的眼光審視和定位遺址公園,它一方面是對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再現和固化,同時更應該以此為節點延續和開啟新的文明。遺址公園建設不能因單純地保護而受到束縛,應該面向未來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兼顧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注重融合現代的設計、科技、建筑、藝術等多種元素,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藝術水準建設。特別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風格、氣度、質量和規模上都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力爭引領國內外大遺址保護、建設和展示的方向,使人們不僅看到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盛唐文化,同時還能領略現代社會的發展成就,使歷史輝煌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四要造福人民。由于長期嚴格保護,大遺址區域的工業生產和開發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群眾增收和環境改善。遺址保護不是孤立的文化行為,更不能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而要積極尋找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改善民生。一方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建設好遺址公園,延續和彰顯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將帶動旅游、會展等產業快速發展,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整體實力和市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結合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做好原住民的拆遷和就業工作,使他們安居樂業并熱愛遺址、保護遺址,有利于在更高層次上開展文物保護。當前要切實做好大明宮棚戶區的拆遷和改造,積極吸納原住民參與遺址公園的導游、保潔等配套服務工作。要重視遺址公園周邊環境的綠化和美化,不斷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讓人們在追思歷史文化、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享受到現代都市生活的舒適與便捷。上述理念彼此聯系又相輔相成,保護歷史是根本,彰顯人文是靈魂,創造未來是關鍵,造福人民是歸宿,四者集中體現了依法保護文物和科學開發利用的有機統一,把傳承文化和發展經濟有機結合起來,融美化城市與改善群眾生活環境于一體。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通過大明宮遺址公園和其他大遺址保護工程建設,西安一定會在繼續保持其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