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根

西安是一座有著豐厚歷史文化遺存的古都,尤其以大遺址為代表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散布于全市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些大遺址歷經年代久、分布范圍廣、研究價值大、保護要求高,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如何保護好這些大遺址,使其永久存續,并得以弘揚、發揮其時代價值和作用,是西安大遺址保護面臨的重要課題。西安市高度重視大遺址保護工作,始終把大遺址保護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的保護在歷次城市規劃中都給予充分體現。進入新世紀以來,西安的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城市人口和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加快,給大遺址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新技術、新理念也給大遺址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家對大遺址保護高度重視,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綱要編制,建設漢長安城、大明宮、殷墟、隋唐洛陽城等一批重點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等等,同時配套專項經費。西安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科學地開展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的方法與途徑,總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使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良好的社會效益。首先是進行整體規劃、系統保護。規劃是大遺址保護的基礎,我們在城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的基礎上,相繼完成了《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并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同意和省政府的批準公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姜寨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這些規劃的落實則需要系統的保護和展示工程來體現,鑒于西安的大遺址分布的規模和格局,無法劃定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進行集中保護和展示。而簡單生硬的搬離或復制,又割裂了遺址的文化脈絡,損壞了其文化價值。因此,西安的大遺址保護必須朝著“大遺址之城”,或者設立“大遺址特區”的方向發展。變被動的搶救性保護為主動的規劃性保護、系統性保護,在進行系統保護的大框架下,遵循歷史節點和文化類型,劃出專門區域,結合周邊經濟和社會發展,以新的文化遺產觀,以國際化的眼光、高水平的規劃和高標準的建設,以創新的機制、特殊的政策、有效的手段,進行綜合規劃和系統保護。大明宮遺址區就是這一探索的開端,我們把大遺址保護的內涵從文物價值擴大到文化價值,把大遺址保護的外延從遺產本體擴展到歷史環境,通過建設國際一流的集遺產保護、考古發掘、歷史研究、科學教育及公眾游覽休閑的大型遺址公園,以期達到多層次、多途徑的保護效果,從而實現廣義、全面的保護。未來我們還將嘗試設立周豐鎬遺址區、漢長安城遺址區等。其次是追求“保護遺址、弘揚文化、傳承文明、改善民生”四者的完美結合。我們本著既有利于大遺址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和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原則,將大遺址保護工作有機融入城市化進程中,使其成為城市功能區和城市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把大遺址保護作為一項文化、生態和旅游系統工程。充分挖掘大遺址本身的審美價值,通過科學合理的展示,克服東方土遺址視覺形象不強的弱點,將其構建成為一道城市文化風景。把大遺址的保護與改善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相融合,2005年,西安市投入巨大的資金對大明宮遺址及其周邊地區進行改造,提出以建設大明宮遺址公園為核心,向四周延伸近20平方公里,對過去代表臟亂差的居民區進行整體改造,拆除了御道長630米、寬400米范圍內的20多萬平方米建筑,動遷、安置3013戶居民。這些工程的實施不僅對文物進行了有效保護,也使當地居民直接受益。充分發揮大遺址的綜合效益,把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產業結構調整、旅游業發展等相協調,使遺址區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現代服務業的高地和文化產業的窗口。如在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功能定位上,就定位為既是遺址保護區,也是現代城市的一個生態、文化功能區。漢宣帝杜陵和曲江池遺址公園的保護則與城市區域建設相結合,使杜陵周邊的萬畝生態林既保護了陵區生態,又使遺址本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也使該區域迅速成為休閑勝地和新的城市景觀。而曲江池、唐城墻等遺址公園的建成,則通過文物“活”化、遺址成“園”,為大遺址保護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拓寬了大遺址保護的思路。基于以上實踐,我們將在未來周、秦、漢、唐等大遺址的保護中,打破“劃地為城、整體拆遷”的老路,對于處在城市遠郊、河流沿線的西周豐鎬遺址,將嘗試把它與灃河流域綜合治理、當地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構建一個集大遺址園區、都市農業、旅游景觀為一體的河流生態經濟帶;在漢長安遺址上,將嘗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建設“漢人、漢風、漢衣冠”的漢文化之城。第三是廣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利用國際資源和社會資本來推動西安的大遺址保護事業。近年來,西安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拓寬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投資渠道,鼓勵國內外資助和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向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投資,形成政府導向、各方聯動、多元投入、有效利用的保護機制。如杜陵的萬畝生態林、秦阿房宮的上天臺遺址和大唐西市遺址保護展示等就是一些民營企業參與建設的。如漢長安城的長樂宮4號、5號基址的保護展示,就是由當地未央區政府和漢城街道辦提供土地、文物部門投資建設的。高新區和曲江新區結合城市街心公園建設,對隋唐長安城西墻和南墻的遺址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與展示等等。積極利用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大遺址保護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大明宮遺址保護、西安博物院等文保項目上都提供了不少支持。如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先后引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政府3000多萬元保護了殿基、建設了博物館和窯址展示廳。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明確表示支持本國公司投資大明宮項目。我們將利用好這一良好勢頭,拓寬國際平臺,促進西安大遺址保護的國際化。同時,通過政府倡導和輿論宣傳,調動社會力量,整合民間資源,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合作和保護。西安的大遺址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認真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保護利用好這些全人類所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推進西安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