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穎



[摘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實物產品的生產過程,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與實體經濟聯系起來,這就是虛擬經濟自身運行的獨立性。對美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指標數據進行分階段處理,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表明:自由化的經濟模式下,依賴于全球實體經濟的支撐,美國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趨于增強。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增強導致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進而導致美國次貸危機并引發世界性金融危機。因此,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的發展應當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獨立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F830;F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9)03-0032-05
[作者簡介]孟穎(1970-),河北唐山人,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虛擬經濟、金融風險管理。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由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聯系,虛擬經濟不可能完全舍棄實體經濟獨自運行。但虛擬經濟的發展又存在失去實體經濟支撐的趨勢,虛擬經濟的運行存在獨立性特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實物產品的生產過程,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與實體經濟聯系起來,這就是虛擬經濟自身運行的獨立性。虛擬經濟的運行具有相對獨立性,意味著虛擬經濟有著過度膨脹的可能而與實體經濟失衡的發展趨勢。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形成,就是由于虛擬經濟自身獨立化運行導致的過度膨脹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失衡所導致。
一、文獻綜述
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虛擬經濟已不再是宏觀經濟運行的“晴雨表”,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的背離開始成為不爭的事實。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表現了虛擬經濟獨立運行的發展趨勢。斯威齊(Sweezy,1997)就指出傳統經濟結構“已經讓位于新的經濟結構,在新的經濟結構中,急劇膨脹的金融部門獲取了高度獨立性,并高高凌駕于實體生產體系之上”。Minsky(1986)早期曾指出資產價格長期收益的預期與實體經濟發展狀況的背離導致資產價格變動脫離實體經濟,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說。Bingswanger(2004)通過對G7國家的實證研究又表明,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股票收益與經濟產出之間的傳統關系因為投機泡沫的存在而被弱化。Domian和Loutan(1997)發現股票收益率在蕭條和繁榮時期對工業生產增長率的預測能力并不相同。Stiglitz(1990)認為資本市場會受到非理性投機行為的誘導,使資產價格會不斷偏離實體經濟運行的基本面而出現資產泡沫。
國內的研究更多是實證中國經濟發展中虛擬經濟或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或工業發展的相關性,提出中國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增長的不同步性或背離性。對于中國“股經背離”現象的解釋,劉駿民和伍超明(2004)認為虛擬資產收益率和實物資產收益率的差異是股實背離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異又根源于股市結構和實體經濟結構的非對稱性。劉金全(2004)的計量利用了貨幣供給行為和實際產出行為的動態沖擊影響,以此判斷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規模上的關聯性,指出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相互影響。伍志文和周建軍(2004)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和宏觀經濟出現了全面的而非局部的背離,股票市場既不是國有經濟的晴雨表,也不是非國有經濟的晴雨表。吳曉求(2006)利用美國、英國、法國以及中國的相關數據,研究了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不一致性,認為在成熟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動表現出一種不受實體經濟約束的發散的“剪刀差”態勢。王國忠和王群勇(2005)采用多元GARCH模型,驗證了美國在經濟虛擬化之后,虛擬經濟作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的經濟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征。王千(2007)也指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互作用是動態且非雙向均衡的,經濟越發達,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的影響將減弱,而虛擬經濟的獨立性及虛擬性將逐漸增強。曹源芳(2008)利用1998~2008年的月度數據對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二者是彼此背離的,不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所有的研究均表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也有學者提出了虛擬經濟運行具有相對于實體經濟的獨立性特征。但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者的關系并不一致,也決定了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特征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同表現。
二、虛擬經濟運行獨立性的成因分析
實物產品是實體經濟內部價值運動的載體;虛擬資產是虛擬經濟內部價值運動的載體。虛擬資產是相對于實物資產而命名的資產形式:要么獨立于所代表的實物資產形式在市場上流通,要么根本就沒有相應的實物資產形式所代表,以各類債務證券為主體的金融資產是虛擬資產的主要形式(段彥飛,2009)。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以虛擬資產作為載體,就意味著虛擬經濟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實物產品的生產過程,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與實體經濟聯系起來,即表現出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特征。
虛擬資產產生于各類債務關系的證券化,理論上可以被無限量地設計出來,它的產生是不依賴于實際資產而被“憑空”創造出來的,甚至根本就是頭腦中“想象”出來的。在金融自由化的基礎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證券化急劇發展,將金融杠桿的功能推向各個領域。證券化是通過金融工程把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穩定現金流的資產轉化為證券的過程或傾向,而金融杠桿則用很少的資金撬動巨大的資產和貨幣收入。例如,低收入者通過某銀行貸款的杠桿調動比自己收入高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資金購買住房,而銀行或其他的第三方機構就可能會把所有這些住房抵押貸款捆綁在一起組成一個住房抵押貸款池,發行以這個住房抵押貸款池為基礎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出售給金融投資者和機構,貸款便變成了證券被創造出來。當虛擬資產有條件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而這個創造過程確是可以脫離實物產品生產的,那么,這就使虛擬經濟運行具有獨立性存在的可能。
但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又具有寄生性,也就是說,虛擬經濟必須保持與實體經濟的正常的物質產品交換。從事虛擬經濟活動的人們,也要保證其實物產品的需求,他們能夠獲得正常的甚至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在于他們可以使用從虛擬經濟活動中賺取的貨幣收入購買實體經濟中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因此,虛擬經濟正常的運行意味著實體經濟必須不斷向虛擬經濟提供其所需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這個前提下,一個封閉的經濟體內,或者說一個國際收支平衡的經濟體內,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就會受到約束;畢竟,虛擬經濟是寄生在實體經濟之上的——虛擬經濟一旦膨脹將會形成實體經濟的相對萎縮,此時實體經濟為了滿足社會的物質產品需
求而再度獲得發展,壓縮虛擬經濟進一步膨脹的空間,從而發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宏觀均衡機制,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者領域內的利潤率大體一致。
因此,虛擬經濟的運行表現出的獨立性特征是有條件的。對于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如果經濟體外能夠給予該經濟體的物質產品需求的保障,虛擬經濟就會有更大的膨脹空間。這意味著該經濟體的虛擬經濟可以依賴于經濟體外實體經濟的支撐,它寄生于經濟體外的實體經濟。這時,虛擬經濟的運行就不再只是受制于經濟體內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會表現出相對于經濟體內實體經濟發展的獨立性。因此,我們說,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是“與生俱有”的,只不過它需要以經濟體外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為催化劑。這種情況下,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使其具有過度膨脹的發展趨勢,容易形成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一旦破滅,必將引發金融危機的到來。當前起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主要原因是美國經濟發展結構失衡,體現在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而與實體經濟相對萎縮的失衡。
三、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檢驗
美國依賴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可以用美元購買到國外的實物產品和勞務,美國一般制造業由于受到資源和要素的限制而不能獲得高額的利潤率,導致其不斷外移到美國境外,實體經濟不斷削弱;而美元回流形成對美國國內虛擬資產需求持續增加,虛擬經濟空前繁榮(段彥飛,2008)。美國的虛擬經濟運行已經嚴重脫離于本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獨立性特征顯著。下面通過對美國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檢驗,從中理解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1.變量和數據的選定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通過美國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用DJ表示)與工業生產指數(用IP表示)序列在7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中對數收益變化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驗證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特征。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整個股票市場的動態,而工業生產指數是工業產品實物量指數,是用來反映工業發展速度的指標。這里使用美國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的月度末數據代表虛擬經濟的指標,以工業生產指數(1P)的月度數據作為實體經濟的指標,選取了1919~2008年的數據共1080個觀測樣本。為消除變量的非平穩性,分別對DJ與IP序列取對數差分,分別以DLNDJ和DLNIP表示。那么,DLNDJ和DLNIP可以近似地表示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增長率。表1是樣本區間內DLNDJ和DLNIP的基本描述統計量,圖1是二者的時間序列圖。
由表1可知,DLNDJ與DLNIP的標準差都很接近于0,虛擬經濟指標DLNDJ的標準差比實體經濟指標DLNIP的標準差大,反映出其波動性較大;DLNDJ為左偏,DLNIP為右偏,而且DLNDJ偏度較大。

如圖1中所示,為了更清楚地描述虛擬經濟的發展脈絡及其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演變歷程,依據不同的經濟發展環境把檢驗數據分成7個階段:1919年1月至1929年9月,美國大蕭條時代之前;1929年10月至1939年12月,從美國大蕭條時代開始一直到1939年美國的GDP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1940年1月至1945年12月,從美國經濟重新復蘇到二戰結束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生效,進入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時代;1946年1月至1971年7月,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建立到崩潰的時代;1971年8月至1997年6月,從黃金非貨幣化后的美元逐漸虛擬化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夕;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夕;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這7個階段的劃分并非意味著階段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界限,而是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某個時期存在著轉折點。

2.檢驗結果和實證分析
下面對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對數差分(DLNDJ)和以工業生產指數的對數差分(DLNIP)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從單位根平穩性檢驗結果看,在不同的7個階段內,DLNDJ和DLNIP時間序列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各階段的DLNDJ和DLNIP均為0階單整,即兩者的時間序列有較好的平穩性。因此,不再采用協整檢驗分析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直接對各個階段的DLNDJ和DLNIP之間的關系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DLNDJ和DLNIP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2。

下面根據表2中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分析美國自1919年以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影響關系。第一個階段內,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而虛擬經濟并未對實體經濟造成顯著影響。在這個階段內,美國仍然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虛擬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支配性;虛擬經濟本身的規模也相當有限,還不足以對實體經濟施加較顯著的影響。第二個階段內,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虛擬經濟也開始對實體經濟有顯著影響。在這個階段內美國經濟正處于大蕭條時代,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前半個階段持續衰退,后半個階段開始復蘇,加上旨在拯救經濟的羅斯福新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較明顯的同步性特征,因此兩者之間開始出現顯著的因果關系。第三個階段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并未有明顯的相互影響。這個階段處于二戰期間,美國通過戰爭消耗和政府消費為其產品提供了廣大市場,尤其是出于戰時緊急狀態與軍供安全的理由,政府將幾十家私人鐵路公司、煤礦公司以及雜貨零售公司由國家接管,因此,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不能顯著地影響對方。第四個階段內,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有顯著影響,而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沒有顯著影響。這個階段內的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在向歐洲和日本大量出口產品推動其經濟重建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經濟的快速增長;60年代以后,日本和歐洲的生產能力得到恢復,美國產品在歐洲和日本受到其本地產品的競爭,經常賬戶順差減少,國內的生產能力也趨于下降。總體上美國仍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虛擬經濟獲得了一定發展,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存在,但還不足以對實體經濟構成沖擊。第五個階段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有明顯的相互影響關系。這個階段內,黃金非貨幣后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美國的實體經濟開始萎縮,但仍對虛擬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同時虛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開始反作用于實體經濟。在第六個階段,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后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夕,虛擬經濟膨脹過程中已經開始脫離實體經濟具有獨立運行的趨勢。第七個階段內,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顯著性的相互影響。當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作為虛擬經濟領域爆發的危機,已經嚴重傷害到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的衰退也迅速對虛擬經濟形成進一步的沖擊。
四、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到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
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結論:虛擬經濟存在脫離于實體經濟發展的趨勢,即存在獨立性運行特征。在劃分的7個階段中,第二個階段是大蕭條時期,第三個階段是二戰期間,第七個階段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直至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這3個階段存在過多的政府干預,而且危機時期也存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同時大幅度下滑。除去這3個階段,在其余4個階段階段數據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來看,自由化的經濟模式下,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增強:第一個階段和第四個階段內美國經濟仍以實體經濟為主體,所以只是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有顯著性影響;第五個階段內虛擬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均存在相互的顯著性影響,第六個階段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使兩者均已不存在顯著性影響。所以說,經濟自由化可以誘發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是虛擬經濟脫離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而政府干預可以抑制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對協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同時這也說明了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發展,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具有寄生性。在所研究的美國整個經濟發展階段,除了二戰時期以及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爆發這段時期,美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實體經濟都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原因,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都依賴于實體經濟而發展。二戰時期政府對經濟有著過度的干預,而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爆發時期,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表現出虛擬經濟不依賴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特征。虛擬經濟運行的獨立性增強導致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從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世界性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更需要認識到虛擬經濟必須和實體經濟保持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資本主義的金融化[J].國外理論動態,2007,(7):9-13.
[2]Minsky.H.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M].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3]Bingsanger,M.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 in the G-7 Countries:Did the RelatiOnship Change During the 1980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4.Vol.44:237-252.
[4]Domian,D.,Louton,D.A Threshold Autorogrcssive Analy-sis of Stock Returns and Real Economic Activit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7.VOL.6:167-170.
[5]Stiglitz,J.symposium on Bubbl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0.Vol.4:13-18.
[6]劉駿民,伍超明.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關系模型——對我國當前股市與實體經濟關系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4,(4):60-69.
[7]劉金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關聯性的計量檢驗[J].中國社會科學,2004,(4):80-90.
[8]伍志文,周建軍.“股經背離”的存在性之爭及其實證檢驗[J].財經研究,2005,(3):37-47.
[9]吳曉求.實體經濟與資產價格變動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6):55-64.
[10]王國忠,王群勇.經濟虛擬化與虛擬經濟的獨立性特征研究[J].當代財經,2005,(3):5-10.
[11]王千.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非對稱性影響[J].開放導報,2007,(4):47-50.
112]曹源芳.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背離關系——基于1908-2008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6):57-62.
[13]段彥飛.貨幣利潤與虛擬經濟[J].開放導報,2009,(1):35-40
[14]段彥飛.美國債務經濟的國際循環[J].美國研究.2008,(4):53-4.
[15]段彥飛.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133-140.
責任編輯: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