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摘要]本文從國有企業的數量及比重出發指出在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方面國有企業對整個社會的輻射度、影響度最大。文章著重論述了國有企業的三大社會責任,認為國有企業應該通過更多的上繳紅利、保證社會與市場交易信用的鏈條、通過保障就業和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承擔其應盡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上繳紅利社會交易信用保障就業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09)05-0073-02
在全球金融危機仍未緩解的形勢下,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很有現實意義。我想著重談談國有企業的三大社會責任。
關于國有企業,有三個方面的數字,第一是由國家國資委管理的國企數量,現在是138家。它的數量雖然少,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a無論是經濟發展方面,還是社會責任方面。第二是現在有接近80家左右的部委和部級社會團體組織、事業單位,下面有6000余家央企。第三就是地方國資委管理的約11萬家國有企業。
把這三個數字加在一起,我們發現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和對整個社會的輻射度應該是最大的,比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的影響大得多。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實際上很多指的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關于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我談三個觀點:
第一,國有企業應該更多地上繳紅利,承擔他們的社會責任。
1994年制定預算法及其實施細則時,立法者提出來建立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社會保障預算三大預算制度。后面這兩個預算制度這些年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2007年伴隨著國有資產法的立法進程,國務院提出來要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并出臺了相關意見與辦法,開始要求國有企業上繳紅利。這個制度自2008年實行。實踐中是把國有企業分為三檔,第一檔只上繳利潤的10%,像資源類的企業,主要是石油、石化、煤炭、電力、電信等。第二類只上繳利潤的5%,指的是一般競爭性企業,主要是鋼鐵、貿易、出口、加工等。第三類是軍工和科研企業,暫時不上繳任何紅利。按照國務院的這個收取辦法和國有資本預算的意見,三類企業在2008年共上繳了547億元,而2008年全部國有企業的利潤估算是9000億元以上,547億在9000億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也就是說,國有企業作為全體國民出資建立的企業,回報是非常少的,遠遠達不到全體國民、全體股東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預期。因此,應該加快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改革,促使國有企業更多地上繳紅利,真正履行社會責任。也就是說,除了一般企業應該繳稅的社會責任之外,國有企業還有一個額外的社會責任,就是應該是更多地上繳紅利。
有三方面的改革應該加快推進:
一要擴大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范圍。目前上繳紅利主要集中在央企,又僅僅是工業交通類的企業,鐵路、煙草等行業暫時沒上繳紅利。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還有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實際上都沒有納入國有資本金預算。下一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改革,新出臺的《企業國有資產法》已經規定了專門一章,即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我認為各類型的國家出資企業都要遵照執行。
二要提高上繳紅利的比例。現在最賺錢的企業如資源性的國有企業上繳10%的紅利太少,還有一般性的企業上繳紅利5%,甚至不上繳紅利。你連一分錢利潤都不交,又不承擔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責任,納稅人為什么要養這樣的國有企業。所以應該提高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比例。我建議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比例應該是60%,或應該超過50%。余下的40%可以留給企業用于擴大再生產和再投資之備。
三要改變國有資本預算的支出結構。2008年國企上繳紅利547億的支出使用是三個結構,一是200億用于國有企業資本金的增減,也就是說有46%用于國有資本金的補充和增減。二是190億大概占36%用于支付特大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如去年的冰雪凍災,支付160多億給五大電力企業。三是大概15%是支付給國有企業戰略布局和改革調整,用于破產及并購重組的支出。
這個支出分配結構是非常不合理的。用于資本增減只是個暫時的任務,去年自然災害比較多,年初的冰雪凍災和汶川大地震,也不是長期的。應該更多地把資金用于結構調整,特別是減員增效、再就業工程與國有企業破產職工的安置和呆壞賬的沖減,這個比例應該達到40%以上。增減國有資本金這一塊應該少一點。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推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改革,以讓國有企業承擔更大的更合適的社會責任。
第二,在社會轉型與市場經濟體制構建中,國有企業承擔著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即如何保證社會與市場交易信用的鏈條能夠比較完整,不斷裂。
現在有兩個現象比較突出:
其一是“擔保圈”問題,即好企業與困境企業互相擔保,不負責任的擔保,導致企業連帶破產現象頻頻發生。這種“擔保圈”問題始終是這么多年國企改革的一個心結。解決不了。從早年的深圳擔保圈、上海擔保圈、福建擔保圈,到新近幾年出現的新疆擔保圈、河北擔保圈、內蒙擔保圈,都給市場經濟秩序與投資者權益帶來許多損害。“擔保圈”是中國市場經濟中的一個毒瘤,國有企業在其中承擔著非常大的責任。為什么這幾年有這么多的上市公司進入破產重組的程序,一多半是因為或有負債,是因為互相擔保、循環擔保、胡亂擔保造成的。比如說近年發生的河北滄州化工的破產,完全是因為寶碩公司破產而連帶的。早期像福建的九州公司,也是退市破產,因為15家公司連保。擔保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擔保圈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得好,是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維系信用體系的重要表現。
其二,還有一個法外特權的問題,近年來大量規制市場經濟的新法律出臺,如《物權法》、《公司法》、《證券法》出臺,新的《反壟斷法》、《破產法》、《企業國有資產法》出臺,但在實施中都遇到很大的障礙,其中一個原因是國有企業沒有履行其社會責任。國有企業不依法行事,成為可以游離在法律之外的“超級”市場主體。如許多國有企業至今都沒有建立基本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這嚴重違背《公司法》精神;一些國有企業不按《企業國有資產法》、《合同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經營;一些國有企業應該破產的不破產,或者現在仍然在進行政策性破產,國家已經對國際上承諾我們的政策性破產在2008年結束,但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還在搞損害債權人利益和社會交易信用的政策性破產。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國有企業對整個社會市場信用體系的影響非常大,應該承擔起建構社會交易信用的基本責任。
第三,國有企業還應在保障就業保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物質基礎,是政府用以調控經濟、維護社會安全、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資源。它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理應在保障就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現在國家4萬億新資金的投入主要還是投給國有企業,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國企拿到資金后,把資金都投到一些投資大、見效慢、用人少的所謂大項目中,甚至寧愿資金閑置也不愿“保民生”、“保就業”,有的地方簡單地把保障就業的職責推到非國有企業身上,這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4萬億投資中應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保障地方的就業。另外,一些國有企業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嚴重侵害職工權益,不僅給國企改革增加了難度,也對社會穩定帶來挑戰。國有企業應該在“保就業”、“保增長”、“保權益”方面承擔中堅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