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琳
[摘要]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是武漢城市圈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本文分析了武漢城市圈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并從體制機制、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技術支撐體系等方面提出了促進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的對策。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資源節約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9)03-0088-03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留學基金項目“2007年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項目編號:留金出(2007)3024號]資助。
[作者簡介]倪琳(1971-),女,湖北黃岡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在武漢城市圈開展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根據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輕環境負擔,有利于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這是武漢城市圈現實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一、武漢城市圈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一)武漢城市圈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武漢城市圈內生態與自然資源豐富。長期大規模和高強度的資源開發,為武漢城市圈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武漢城市圈內水資源在各類城市圈中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武漢城市圈所屬各城市用水量及廢污水排放量見表1和表2。


受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工業結構、節水水平、水資源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市用水指標值存在一定差異。隨著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用水量增加和水污染已成為武漢城市圈水資源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日益顯現。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武漢城市圈內礦業開發初步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但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單位GDP能耗和工業能耗占比大,礦山企業“多、小、散”,環境利用程度不高。資源供需關系長期失衡,除少數礦種可以完全滿足需求,資源保證程度較高外,大多數礦種的自給率低,資源保證程度低。鐵、銅、金、銀、鎢等礦物分布較為集中,武漢一黃石一鄂州形成冶金工業走廊,其它能源礦產則極為缺乏,煤和石油均屬中小型規模,將長期依賴外地購入。
3.土地資源利用現狀。武漢城市圈氣候條件好,土地適宜性強,土地墾殖率高,但是基本農田面積小,土地利用結構與土地資源的供給條件、利用要求不相適宜,利用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武漢及周邊城市在生態、自然資源等方面缺乏統一協調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措施,人水關系、人地關系比較緊張,資源優勢并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優勢。
(二)武漢城市圈資源問題的主要原因
1.制度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由于行政區經濟的行政性、封閉性和過渡性,阻礙了城市圈經濟的發展。當前,在向城市圈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規制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規制目標與相關機制不匹配、規制機構之間不協調、規制依據不完善等。具體表現在以行政區劃為主的城際利益矛盾有日趨激烈的發展趨勢,各自為政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復建設項目給社會造成了資源浪費和傷害,不少工業項目生產能力閑置,工業產品過剩。
2.粗放式增長方式。由于現有產業結構以及傳統增長方式的緣故。一方面,工業發展仍然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另一方面,資源的短缺、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并存。由于機制轉型過程中存在滯后現象,因此,資源配置低效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3.技術和工藝方面的原因。工藝落后、技術和設備高能耗、高物耗的工業企業和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工業企業大量存在,資源浪費成為普遍現象。與國外相比,我國節能技術的發展起步較晚。武漢城市圈內一些高磷赤鐵礦等有害雜質含量高,開發利用成本高。
二、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的主要對策
為緩解當前的資源約束,充分發揮資源對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加快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現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的體制機制
兩型社會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率,以滿足整個社會對物質和智力資源需求的增長(即使是適度增長)和環境治理標準的提高。對于武漢城市圈而言,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體制和長效機制,是建立兩型社會的重要戰略步驟。建議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推進法律法規和政府規制創新。工業發展中的資源節約,要從機制上解決問題,一是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綜合開發利用及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嚴格執法。二是創新資源行政管理體制,應從更新規制者理念、改革現存規制管理組織及體制、規范規制者行為、調整規制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加強政府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宏觀調控,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標準化、程序化和服務型的管理機制,提升國土資源部門的地位,加強政府在礦產資源定價、探礦和采礦方面的監督。三是建立合理的資源定價機制和資源補償機制,對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資源所有者或利益擁有者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四是改變傳統的政績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做到“政績指標”與“綠色指標”相統一。
2.建立和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現代產權制度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支撐點。資源產權的內容主要包括交易權、資源環境補償權、排污權等。建立完善的產權制度,對武漢城市圈而言,關鍵是健全水權交易制度。武漢城市圈雖然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但水權交易制度的建設還比較滯后。必須積極建立完善的水權交易制度,為武漢城市圈水資源優勢的發揮和轉化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產業發展要求的水資源分配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構建兩型社會與發展循環經濟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應該用發展循環經濟來統領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延長資源型企業的產業鏈,在工藝流程設計和重構上下功夫,節約高效利用資源,推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加強宣傳教育,培育符合兩型社會要求的消費模式
消費模式作為群體意義上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性質,既是社會的產物,又影響著社會的協調發展。現階段的消費模式對經濟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實現武漢城市圈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們必須創新武漢城市圈消費模式,將生態型服務消費作為資源節約型消費模式的重要內容,提高全民資源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普及資源節約的科學知識,形成全民參與、人人節約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依靠科技創新,構建有利于資源節約的技術支撐體系
強化技術創新的“選擇”意識,以生態價值為核心,實現科技創新與科技應用方式的轉變,對建設兩型社會,推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具體來說,對于產品生產技術,不但要提升經濟效率,而且還需大幅度提升生態效率;對于產品設計技術,不但要降低產品消費過程中的環境損害水平,而且還要提升單位產品的功效。當前首要的是政府必須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加緊研發影響未來能源發展方向的重大技術和資源節約、環境污染少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
[參考文獻]
[1]郝翔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湖北資源環境問題研究-湖北省資源發展報告(2006)[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馬遠俊.武漢城市圈經濟中政府規制的創新[J].理論月刊,2008,(11).
[3]周世祥等.關于構建節約型消費模式的思考[J].消費經濟,2006,(2).
[4]寧淼等.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技術選擇及其創新激勵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4).
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