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玲
〔關鍵詞〕 幼兒教育;分離焦慮;漸近適應;游戲活動;玩具;家長
〔中圖分類號〕 G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16—01
對于新入園幼兒,上幼兒園是他們離開家庭走向集體的第一步,也是他們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幼兒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幼兒剛剛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內心充滿好奇、恐懼……他們所接觸的人、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難免會產生“分離焦慮”現象。他們有的哭鬧不止,有的情緒不安,有的不愛說話,有的甚至拒絕進食。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幼兒順利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一、 做好入園前的工作
新入園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主要是由于他們對環境和人感到陌生導致基本需要的暫時性缺失造成的。因此,做好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過渡工作,縮小家庭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1. 擴大幼兒社交范圍,降低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程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一方面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另一方面與幼兒的交際范圍有關。幼兒如果平時較少接觸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較少參與外界的活動,面對陌生人,進入陌生的環境時就會產生“分離焦慮”現象。所以,在幼兒入園前,家長應有意識地擴大幼兒活動的空間和交往的范圍,初步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2. 初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新的依戀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見到陌生的人會相對有安全感,通常也不會產生“分離焦慮”現象。因此,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提前入園,使他們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把精力放在認識新的幼兒和建立新的依戀關系上。這樣,幼兒就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
“分離焦慮”現象的產生,有時還與幼兒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兒園不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關。這種適應不良同樣也會引起幼兒心理上的緊張。所以,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幼兒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如,要求幼兒坐在桌子旁吃飯,不隨意走動;指導幼兒在大小便時自己脫、穿褲子,自己洗手、睡覺,能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
二、 讓幼兒入園后漸進適應幼兒園生活
1.循序漸進,完成依戀對象的轉移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是在雙方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同樣依戀對象的轉移也需要一個過程。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千萬不能急于求成。
2.嘗試漸進式入園
為了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教師可改變傳統的統一入園的方式,嘗試漸進式入園。具體的做法:開學前幾天,可以讓三分之一的幼兒先入園,過幾天之后再讓第二批幼兒入園,再過幾天再讓第三批幼兒入園。
3.循循善誘,逐步引導幼兒完善自己的行為
首先,對幼兒表現出的不良行為,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其次,教師應遵循耐心引導、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教師不要期望幼兒在剛入園時就很有禮貌。
三、 教師要組織有趣的游戲活動吸引幼兒
幼兒非常喜歡做游戲,這不僅可以滿足幼兒愛玩的天性,還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如,在“娃娃在家”的游戲中,教師可以扮演媽媽的角色給幼兒打電話:“你是誰啊?” “是媽媽,媽媽現在正在上班,還記得媽媽早上給你說的話嗎?” “記得,乖乖看小人書,聽阿姨的話,不要給陌生人開門。” “真聰明!媽媽上班了,不和你聊天啦!” 再如,在“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中,教師可以扮雞媽媽,一個幼兒扮老鷹,其他幼兒扮雞寶寶。實踐證明,通過做游戲幼兒能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從而愛上幼兒園。
四、 準備各種各樣的玩具供幼兒玩耍
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玩具,因此,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色彩鮮艷、安全衛生的玩具供幼兒玩耍。如,可以準備雪花積木、小貓拉拉手、幾何圖形積木等小型玩具讓幼兒玩耍,也可以帶幼兒玩滑梯、過獨木橋、跳跳床。教師要給表現好的幼兒獎勵,如,發小星星、小紅花等作為小獎品。
五、 做好家長工作,準時接送幼兒
幼兒剛入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哭鬧一番。這時如果家長戀戀不舍,幼兒就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哭鬧得更加厲害,家長就會帶自己回去。因此,家長送幼兒入園后,應該果斷一點,不要戀戀不舍。接送時,也要準時,否則會使幼兒感到不安,更加不喜歡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