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娜
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尤其是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后,中華民族更是加快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讓我們單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看看我國百姓生活的巨變吧—
從“縫縫補補”又三年
到時尚名牌、五彩繽紛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服飾非常單調。20世紀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人們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由于收入低,大多數農戶都得節衣縮食,穿著單一,一年四季有棉單兩季服裝的就算“富豪”了。那年頭艱苦樸素還是最主流的時尚,當時的順口溜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著豐富多彩、時尚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入時,色彩也從單調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人們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
從吃啥沒啥
到想吃啥就有啥
新中國成立初期,生活還很貧困,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匱乏、品種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良,有些農村都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同時,食油、禽、蛋、肉、豆制品也實行限量供應。那時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有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等等,到了無票寸步難行的地步。三年困難時期,糧食、蔬菜更加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野菜、樹葉、紅薯、土豆充饑……
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想吃啥就吃啥。綠色食品深入人心。各種票證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成為收藏家手里的藏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農貿市場,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
從低矮潮濕擁擠的小平板房
到寬敞明亮的樓房和公寓
建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極差,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擁擠雜亂。農民多為土坯房、窯洞、茅草房。房屋破舊,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很差。
改革開放前,居住條件仍較差,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新中國成立初的破舊民居,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房內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不少住戶是一家好幾口人居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舊泥土房里,下雨天,就在屋頂上鋪上草席,以防漏雨;冬天,全家人都挨在一起,保持溫度。現在,住房是高樓大廈,三口人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十分方便。夏天,空調輸送涼氣;冬天,暖氣烘得屋內暖意融融。
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了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民生活品位的提高。
從兩條腿步行
到便捷的公交車私家車
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那時的道路建設十分落后,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改革開放后,隨著各條鐵路大動脈全線開通運營。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
我國的高速公路從無到有,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強國。現代化大都市的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出租車招手即停,私家車到處都是。
新中國民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也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地鐵、輕軌、懸浮列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們出行的時間大為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
以前,人們對坐小汽車出門都是一種奢望。而如今,很多人都擁有了自己的小汽車。中國的汽車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繁衍與社會發展的四大基本需求。筆者親歷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衣、食、住、行”的變化,見證了社會的發展;從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