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清
老同志退休賦閑后,由于開會或搞活動有時還會碰碰面。當此時刻,有的人會當面鑼、對面鼓地提出某老同志當年工作中的一些失誤,有的旁聽者則隨聲附和。而被“針砭者”,或因確有其事而愧悔難言,或因未必如此而張口力辯,弄得氣氛緊張,人心失和,大家難免唉聲嘆氣。
老同志們在以往長期的合作共事中,一路風風雨雨,艱難坎坷,很不容易地催生了事業之花,收獲了工作之果。然而人人各有職責側重,協作時就難免會有某些沖撞。況且人非圣賢,難免一輩子不說一句錯話,不出一樁失誤。如事屬重大,想當年已經“撥亂反正”,吸取了經驗教訓,此事也便了矣;如事為毫芒,也就不足掛齒,更不應“耿耿于懷”。退休離崗之日,便已卸任解韁,無事自輕松,得閑多尋樂,即便要奉獻余熱,也要有個好心情,又何必舊“誤”重提,弄個老大不樂呢?
人至老境,世事洞明。人生有得也有失,在晚年更應學會有“揚”也有“棄”。回首往事,凡符合理性者仍予發揚,而不合理性者便舍棄之。只有這樣對待自己,才能不背思想包袱。只有這樣對待他人,才不至于求全責備,心生怨詈。如此這般心情好,有利健康度晚年,又何樂而不為?
有感于此,謹與老年朋友共勉:糾纏舊“誤”,于事無補;待人以誠,海闊天空啊!
巧借歪詩駁歪理
□ 趙德銘
陜西某地有一位老人,一年到頭都沒有向在外地工作的兒子要過一分錢。可誰知“天有不測風云”,有天老伴下地回來,被拖拉機撞傷了,住院花了兩千多元。因手頭拮據,一時拿不出這筆費用,便讓人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可兒子卻出差了,兒媳接信后,不僅沒有給老人寄錢,還寫了一首歪詩:“爹同志,娘同志,弟弟妹妹小同志:新社會,新憲法,自己掙錢自己花,每人每月3000元,手中哪有剩余錢?手中空,心中空,哪有閑錢補窟窿!”
老人接信讀后,氣得渾身發抖,卻說不出話來。村里有一名民辦教師,得知此事后,氣憤不過,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替老人寫了一封信:“兒媳同志,兒同志,孫子孫女小同志:新憲法,婚姻法,贍養老人有說法。早晚辛苦不算錢,整整養兒二十年。不養老,光養小,看你今后老不老?”
兒媳收信讀后,認識到自己錯了,便立刻悔恨交加地回信表示道歉,并給老人匯來3000元。
看來,在對待兒女們不盡贍養義務這個問題上,也不一定非要通過打官司不可。只要做父母的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點說話的藝術,以理服人,亦可喚回兒女們的“東風”,喚回他們的良知,自覺地去盡自己的贍養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