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重陽詩,婦孺皆知,膾炙人口。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每逢此時,人們都要出游登高,欣賞大自然美麗的風光。佩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和吃重陽糕,一派節日氣象。
重陽來歷
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有年,長房因此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厄,宜趕快離開,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晚上回來,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聽說后講:“這些家畜代替災厄了。”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就是由此形成的。這個傳說至少反映出南朝已具備了重陽節的主要習俗,而故事中的人物則是東漢時代的。另外,北周文學家庾肩吾《九日宴樂游苑應令》有“獻壽重陽節”之句,表明南朝時重陽節已形成。
農歷九月九日為何叫重陽呢?《易經》說:“以陽爻為九”,把九定為陽數(奇數),這個記載大約是在西周早期。戰國時詩人屈原在他的《遠游》詩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句子。洪興祖注釋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可知這里的重陽是指天空或穹蒼,而非重陽節。不過屈原《離騷》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戰國時已有類似后世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
重陽節開始的確切時代難以確考,從三國晉已有九月九日登高、采摘菊花、茱萸避惡延年風俗,已有重陽之名,它的產生當略早于此時。結合陽數觀念、《西京雜記》等,估計重陽節形成于東漢末期。
登高遠眺
法國學者葛蘭言《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認為,從《詩經》里有以春天在水邊集會(例如溱淆詩)、秋天在高地游覽(例如草蟲詩)為主題的詩歌來看,中國古代重視在山川的祭禮,渡河是春的祭禮,登山是秋的祭禮。中村喬進一步揭示出,從川禊以招魂續魄、采蘭祓禊為核心來看,登高也應是相同的,具有祓禳的含義。像河川具有凈化作用一樣,高爽之處也有凈化的作用。
茱萸避惡
唐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首句:“西楚茱萸節”,反映出古人把茱萸作為重陽節的標志之一。據《風土記》可知,三國時代已有用氣味濃烈的茱萸插頭避除惡氣的習俗。這種茱萸,屬香料,味辛香,可入藥。茱萸在古代有多種作用,其一是飲茱萸水;其二是種茱萸益壽除患;其三是懸茱萸子卻鬼。總之,古人認為茱萸可健體避邪,特別是茱萸子具有卻鬼的咒物功能。插茱萸于頭避惡的作用與種茱萸舍下類似。重陽插茱萸之俗自宋以后漸衰,但一直流傳下來。
(作者為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