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青 廖祥禮 戴武彪
新農村的綠化是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構建生態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的有效手段,是農村富裕文明的重要標志。本文結合吉水縣的村莊現狀和工作實際,探討提高新農村綠化建設水平的基本思路。
1新農村建設造林綠化的指導思想
堅持復綠、添綠、護綠的新農村綠化工作指導方針,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優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保護與建設并舉的綠化原則,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水塘、庭院、村內其他空地和公共綠地的綠化建設,完善村莊綠地系統、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喚醒人們的生態文明的意識,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鄉風文明。
2新農村建設造林綠化的總體目標
根據江西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總體要求,新農村的綠化覆蓋率必須達到35%以上,人均擁有樹木20株以上。因此,要動員全民大興植樹造林之風,既要搞好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發展庭院林業,又要結合“興林富民”工作,發展林業生產。通過四旁綠化、見縫插綠,提高農村的綠化覆蓋率,使家居環境、村莊環境和自然環境既有碧水、青山和藍天,又有鳥語花香,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
3村莊綠化的基本原則
要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貫穿于村莊綠化全過程,做到尊重農民的意愿、維護農民的利益,以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為基本原則。
3.1統一規劃,整體協調新農村建設的村莊綠化要納瓜村莊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做到村莊綠化的布局、綠化用地的安排等與房屋建設的規劃設計同步進行,統一規劃,使村莊的綠化和房屋建設整體協調,真正達到“白天看不到村莊,晚上見不到燈光”的良好生態環境。
3.2生態優先,科學造林喬木是森林的主體。通過喬、灌、地被植物結合,針葉樹和闊葉樹、常綠樹和落葉樹、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合理搭配,充分發揮森林的各種功能,實現植物多群落、結構多層次,真正發揮樹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增氧、吸污、殺菌、消聲等生態效益。
3.3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堅持“去城市化”,保持農村特色,根據地形地貌、風土民俗、文化歷史、產業結構的不同,打造不同的風格特色。山區村莊、平原村莊不能搞成一個模式,原有自然村莊與新建居民小區要有所不同,城郊村莊與農村偏遠村莊要各具特色。
3.4效益兼顧,經濟實惠根據農民意愿,利用房屋前后和庭院的空隙地植樹添綠或發展小果園、小花園,可選擇栽種果樹,如梨樹、桃樹、楊梅、石榴、桔樹、毛竹等經濟苗木,做到既投入少,又見效快,既美化環境,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4村莊綠化的基本模式
根據不同村莊所處的地形地貌、房屋類型,可將吉水縣的村莊綠化分為山區村莊綠化和丘陵村莊綠化2種模式。
4.1山區村莊綠化山區農村大多是把房屋建在山旁或山上,村莊周圍原有的綠化和自然景觀都比較好,只要對原有的生態環境嚴格地加以保護,同時利用山區地形起伏的自然條件和山區森林的背景,選擇道路綠化、庭院綠化、房前屋后的空隙地綠化以及山上再造結合起來,就能起到山區村莊的綠化美化和興林富民的雙重效果。
4.2丘陵村莊綠化丘陵村莊人口眾多,房屋密集,原有森林生態較脆弱。要充分利用村莊周圍原有的山地,依山就勢布綠,根據村莊現狀添綠,多搞一些人工景觀,多建一些公共綠地,尤其是要把原有的自然景觀與規劃的人工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形成自然村內不規則綠化為點綴,村外護村林、公共綠地和農田林網為襯托的村莊植被生態系統。
5綠化樹種的選擇和搭配
農村綠化要以經濟、易成活、易管護、適應性強的鄉土樹樹種為主,適當點綴一些開花和彩葉灌木,采取落葉樹和常綠樹、速生樹和慢生樹、喬木和灌木合理搭配種植,形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鄉村美景。
5.1村道綠化以桂花、樟樹、杜英、廣玉蘭等觀贊性強,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花灌木、喬木為主,適量搭配茶花、紅楗木、金葉女貞等部分花卉,同時根據不同植物的花、果特點,精心設計,爭取實現一村一景。
5.2村內隙地及護村林選擇冠形好、病蟲害少、經濟價值較高的樟樹、杜英、紅葉李、紫薇、柑桔、濕地松等鄉土樹種進行栽種。
5.3溝渠及農田林網可選擇速生、窄冠、抗風能力強或者管理簡單的深根性樹種,如優良楊樹、水杉、池杉、柑桔等。
5.4村旁荒山綠化瘠薄的山地適喬灌混交: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種植,封育結合,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健康森林;土層較深厚的荒山,可以栽種濕地松、杉樹、楓香、木荷、油茶、柑桔等用材或經濟林樹種。
5.5庭院綠化采取立體綠化與平面綠化相結合,發展庭院經濟和綠化美化相結合,可以栽種柑桔、枇杷等經濟樹種和桂花、紅葉李、櫻花、茶花等小喬木和花灌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化格局。
6造林綠化的管理
新農村建設的造林綠化存在資金投入有限,管理難度大等特點,因此,要出臺相應的村莊綠化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激活全社會參與農村綠化美化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經營機制。
6.1創新管護機制落實“誰造林、誰管理、誰受益”的林業政策,積極鼓勵和扶持企業、農戶、個體參與農村綠化美化建設。同時,引導群眾對綠化樹木進行認種認養,讓公眾參與管理和維護。
6.2規范流轉機制加快推進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造林綠化。對集體經營的通道林帶和農田林網,積極探索有效經營方式,促進林地合理流轉。
6.3健全激勵機制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管理措施,實施重點突破,把農村綠化達標率作為鄉村兩級干部及相關單位的重要指標進行考核,健全獎懲激勵機制,提高建設整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