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真
在經濟刺激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的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可謂一枝獨秀。然而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少專家學者憂心忡忡,他們指出,房地產及其連帶產業的增長比例,在總增長率中所占比重太大,中國經濟相當于被房地產所綁架,很有可能落入“泡沫”陷阱而難以自拔。這些說法當然都很有道理,問題是,當前的中國經濟,還真離不開房地產的綁架。
即使不是什么經濟學家也都明白,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基礎和保證,任何振興經濟、刺激經濟的規劃、方案,立足點本來都應該是實體經濟,而非房地產業。問題在于,中國最大的實體經濟部門——制造業,在經濟危機前就已經處于發展的瓶頸狀態:產能過剩,供不應求,國內外市場的消化、吸納能力,遠遠趕不上中國制造業產能膨脹的速度,這導致國際貿易糾紛頻仍和反傾銷的不斷發生。金融危機的爆發,經濟蕭條的蔓延,使幾個中國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場遭到重創,購買力的下降,消費能力和意愿的降低,令本已產能過剩的中國制造業雪上加霜。通過經濟刺激,振興實體經濟,原則固然沒錯,但在如此市場氛圍下,繼續給中國制造業這口本已鼎沸的鍋添柴,顯然只會幫倒忙。
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一些部門、地方已大力倡導經濟結構升級換代,變勞動力密集型為知識密集型,從長遠看,這是條有遠見的道路。但中國是新興工業國家,尚未完全完成從農業化向工業化、城市化的轉變,在如此脆弱的基礎上進行又一次大規模產業結構升級,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只要投入人力、財力,就能立竿見影收到回報的。
制造業陷入瓶頸,高技術產業緩不應急,要帶動地方經濟走入“正循環”,要吸納大量剩余勞力,要為地方財政提供足夠財源,房地產成了最順理成章、也最容易啟動的選項。一方面,各地方政府通過推動房地產發展,可以獲得足夠的資金回報,為其他經濟領域的復蘇奠定基礎,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少社會壓力;另一方面,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鋼鐵、建材、陶瓷、五金、電器等一系列連帶產業的復蘇,讓整個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盡快走出低谷,步入快車道,也讓GDP增長指標的實現變得不再艱難。這一切,當前舍房地產外,還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替代方案。從這點上來說,中國經濟當前被房地產綁架,也實在是沒辦法的事。
不僅如此,中國社會正處在城市化進程提速的關鍵時刻,市場中的剛性需求也決定了房地產業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目前市場里很多人認為中國當前的樓市泡沫正在重蹈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樓市泡沫的覆轍。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中日之間情況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中國仍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階段,存在大量的住房剛性需求,而日本當時的城市化程度已到達了較高的水平。
當然,“離不開房地產”本身就不是一個正常、合理的現象。可因為房地產業“綁架了”中國經濟就要求松綁也不太現實。當前最根本的問題應在于,如何在保障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情況下,將國民經濟向多元化發展,大力培養多項支柱產業,積極推動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有關方面除了要盡快拿出“擺脫綁架”的靈丹妙藥,讓中國經濟早日走上多元化發展的康莊大道,還應正視這一現實,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進行調節,將這一“綁架”對經濟、社會的沖擊、副作用,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