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儔
當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門詞匯時,低碳農業似乎也在成為一種新時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農業涉及民生,盲目地追求新時尚不能威脅了基本的糧食安全。
最近,筆者聽到了一種荒謬的說法:一些習慣啃面包的西方人口出狂言地說,亞洲應該少種、不種水稻,來“減排溫室氣體”。其依據在于:水稻田經常“冒氣泡”,就是在排放甲烷(沼氣)。“水稻田排甲烷”,對于搞了40多年水稻遺傳育種科研的筆者來說,倒屬于常識性的范疇。如果因為水稻田“冒氣泡”是在“排甲烷”,作為少種、不種水稻的理由,實在荒謬之極。遺憾的是,這種論斷竟引起國內一些人士的隨聲附和。須知,水稻田排放甲烷一類的“溫室氣體”,若與大工業排放的多種“溫室氣體”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所謂“理論”,據此而要求亞洲人(實際上還包括部分非洲和拉美國家,且又多是發展中國家)不種水稻不吃大米,都改吃旱糧作物諸如小麥、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現實嗎?可行嗎?更何況,只要是土壤,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地,是種水稻還是種小麥玉米高粱,是耕地還是撂荒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無時無刻不在分解著有機質,正是有了這種分解過程,一方面既提供了作物(也包括所有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包括大量元素(如氮、磷、鉀)、中量元素(如鐵、錳、鈣等)和微量元素(如硅、銅、硒等等)在內的各種養分的同時,另一方面也無時無刻不在排放著甲烷等氣體。照此而論,地球上還有更多的沼澤、濕地、水面和森林同樣時刻都有甲烷、二氧化碳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排放。倘若,按這些西方人的說法,豈不是應當把沼澤、濕地、水面等等統統排干、填平?可見,這些人物從自身利益的狹隘角度出發,不惜把起碼的科學常識扭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為自己盡可能少地承擔“減排”義務預留口實。
眾所周知,水稻屬于我國最主要的高產糧食作物。對于以大米為基本主食的近2/3的中國人來說,水稻的種植面積及其產量與質量,對中國糧食安全乃至13億人的溫飽與小康水平息息相關。中國如果減少水稻種植,就是哪怕少種一個百分點的水稻面積,其后果都必將是災難性的。
因此,我們在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絕不能聽信某些西方人以“減排溫室氣體”為幌子所散布的“不種或少種水稻”那種似是而非的所謂“科學依據”。須知,改革開放后才好容易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其中“雜交水稻”功不可沒。對西方某些人操弄“減排”議題,以限制別人發展的企圖,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心知肚明,絕不能盲目聽從西方不負責任的說法,犧牲了我們最寶貴的糧食安全。▲(作者是原貴州省政協委員。)
環球時報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