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隨著主管部門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更新,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圍繞著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 、教學大綱 、教育內容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改革。筆者認為,高校民族器樂技法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以下是筆者就高校民族器樂技法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促進民族器樂教學方式多樣化
20世紀,我國音樂教育界多致力于器樂演奏技巧和器樂演奏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器樂演奏人才,促進了民族器樂演奏和理論水平的提高。但民族器樂技法課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音樂教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綜合聯系,加上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一對一的授課模式,使民族器樂技法課教學方式單一,內容繁瑣、陳舊,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不容易被學生吸收。 我國民族器樂技法課教學的弊端就在于重技巧練習,輕情感培養;重技能表現,輕文化理解;重教師權威,輕學生獨創性。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21世紀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鑒于此,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1、利用電子資源進行器樂課教學。
我們可以在技法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觀摩教學等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民族器樂技法課教學主要以語言和直觀演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而現在我們可以使用電腦、幻燈片、多媒體視聽等多種教學工具。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進行一些多媒體教學的設計,這在現代民族器樂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課堂中要求學生演奏某首樂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聽為學生建立一種可感的畫面或意境,誘導學生在觀賞圖畫時產生與樂曲相關的意境和某種律動的節奏感或情緒感,從而引發學生更為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并通過這些想象與聯想賦予或補充樂曲內涵,使學生有更直觀的、多層次的審美感悟。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通過觀看與聆聽不同演奏家以不同演釋方式展示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生了解許多別具個性的藝術處理。而這些別具個性的藝術處理,既融有豐富的社會含義,又展現出不同藝術家獨特的個體感受。他們不同的個體感受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認知對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從這些活生生的音響信息與畫面信息中感受到某種特定的時代氛圍或精神氣息。這樣的授課方式,在培養和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打破一對一的授課模式。
我們可以打破一對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小組教學,以3—5人最為合適。這種集體授課模式符合大眾化教育的教學發展方向,也符合當前我國教育的發展趨勢。筆者所在的院校對于技能集體課的授課形式正在試用,處于摸索之中,課程設置方式不能固定是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多人同時授課的優點在于學生掌握了自己演奏不足之處的同時,也了解到其他同學出現的不同于自己的問題。這為學生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了基礎,使學生了解到在演奏某首樂曲或某種演奏技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二 、強化實踐,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社會對音樂人才需求的轉變直接影響了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辦學思想、培養目標、教學模式,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舊的教育理念沒有突出實效,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目前,我們的很多器樂教師還是以培養繼承性人才為目標,所培養的學生專業口徑窄,音樂理論知識基礎薄弱,文化素質不高,適應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全方位地發展,無法勝任中小學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和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要使我們的學生畢業后有能力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在開展課外活動(或組織社會單位群眾文藝活動)中進行樂隊排練,就必須使我們的學生以自身演奏的某種民族樂器參加到民族樂隊的合奏課訓練當中去。器樂合奏課是器樂技法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續,學生通過親自體驗,感受民族樂隊合奏中各樂器的協調運作,以及和聲、復調、織體等各種音樂要素之間的關系,學習組織樂隊訓練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并通過實踐練習,進一步理解曲式結構、配器方法等理論知識,增強直觀感受認識,強化學習效果。我們的民族樂隊合奏課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也要貼近中小學教學和社會群眾文藝活動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法上,要理論結合實際,在排練中教師要把配器法、指揮學及樂隊組織訓練的方法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盡可能選擇雅俗共賞的簡單的中外名曲,例如《喜洋洋》、《 金蛇狂舞》、《 花好月圓》、《紅河谷》、《 四季歌》、《剪羊毛》等。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演奏中來,才能把我們的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與社會需要銜接起來,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學生的器樂演奏與音樂院校器樂專業學生相比,在水平、規模、技能、難度方面雖有一定差距,但我們的學生貴在博學多才,學以致用。通過民族樂隊合奏課的學習與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某件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與技能,而且通過器樂合奏課的學習,親身感受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真實具體,易學易懂。我們還可以組織樂隊,高年級的優秀學生擔任相應樂器合奏課的教學輔導工作,一方面訓練了高年級學生的教學輔導能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勤學苦練,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學風。
三、教學以音樂為核心,加強音樂與相關學科的聯系
民族器樂教師要具有振興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人類文明成果,并使兩者協調發展的崇高理想。我們在教學中要強調人文精神在音樂中的體現,加強音樂與相關學科的綜合聯系。在器樂技法課教學中,可以以音樂為核心,拓展到其他藝術領域或藝術領域之外的其他學科,去探討音樂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例如音樂與舞蹈、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詩詞、音樂與政治、音樂與歷史、音樂與地理、音樂與宗教等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使音樂具有知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獨特的審美功能,使音樂與詩詞、舞蹈、繪畫、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學科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體驗文化中的音樂,音樂中的文化。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演奏某首樂曲時,教師可以憑借自己豐富的藝術審美經驗,通過詩歌、繪畫或人物故事等作為一種參照方式去啟迪學生,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可感的意境,誘導學生通過技術駕馭營造出與之相應的音響氛圍。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成長背景等因素選取學生易于理解的參考意象,喚起學生的藝術感覺。例如學生演奏琵琶獨奏曲《寒鴉戲水》時,教師可以引用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馬致遠的抒情小令名篇——《天凈沙· 秋思》,也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古代田園風光畫作。更可以從樂曲標題入手進行解釋:寒者孤單也,鴉者自卑之稱。然我行我素,尚有戲水之時。明遺仕老,明哲保身,懼勢附和,強顏茍存,不宜于言也。樂曲表達了明代遺老憂郁深重與自慰的復雜情感。我們根據樂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人文精神方面的設計,加強音樂與相關學科的聯系,使音樂與各學科之間互相交融和滲透。豐富而全面的藝術審美經驗,離不開多元化的文化素養積累。有了這些積累,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其他文化和藝術形態認識音樂,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音樂了解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進而反過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中運用多視角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音樂,其意義尤為深遠。
總之,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器樂技法課教學是比較特殊的教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要走出專業音樂院校的辦學模式,密切聯系基礎教育的需要,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實效,構建全新的民族器樂技法課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