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肅京
幾年前,我們或許還無法想象一個民營企業有可能帶動中國某個行業,甚至對中國的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但這樣的事情正在悄然發生。近日,順德某民營企業成功并購智利一家鐵礦。在中國鐵礦石進口日益緊張的今天,這無疑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據業內行家估計,由于智利這家鐵礦的存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未來五年鐵礦石進口10%的份額將來自智利。這將有效推動未來幾年內中國鋼鐵供應格局的改變,減少國際價格波動的沖擊。
一直以來,大型國企的海外并購活動使一些人產生了這樣的印象:有國家支撐的國企,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唯一力量。事實上,民企走出去,尤其在一些沿海地區,已經越來越多,并展現出強勁的活力。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經營和投資。尤其在浙江省,已核準在境外投資的民企近3000家,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額已占本省的97%。福建、江蘇、山東等省的民企也都占據多半壁江山。
而且,不少民營企業已經在國外取得了佳績。比如,浙江的萬向集團構建起了涵蓋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營銷網絡;雅戈爾集團公司已經收購了美國五大服裝企業之一Kellwood公司旗下兩家公司100%的股權,成為世界最大的男裝生產企業;康奈集團在歐美十多個國家開設了一百多家海外專賣店,等等。
這些消息足以讓我們對民企走出去刮目相看。事實上,民企走出去,比國企有更多的先天優勢。比如,民企機制靈活、投資決策效率高、市場適應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強等等。
近年來,西方國家常用“紅”字當頭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企業,國企因此屢屢遭遇“政治歧視”,而民企在西方公眾輿論方面更具優勢,它們更容易贏得市場和審批部門的信任。在高技術、電信、石油、煤炭、鋼鐵、金融等諸多敏感產業的國際并購進程中,民企有時會更容易被對方所接受。
但是,在對外投資的客觀環境方面,民企卻比國企有更多的麻煩,比如,國內的境外投資管理和審批程序多、環節繁冗;民企對境外政策、國際環境和法律背景缺少了解,容易上當受騙;民企沒有足夠的國際化經營人才,管理水平較為落后,等等。可見,民企走出去,最缺少的不是資金,而是政府能否提供更為良好的服務。
如果說中國要有民企走出去的國家戰略,那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內容,應該是構建一系列為民企走出去提供服務的完整體系。比如,讓民企能夠更為便利地獲得貸款;建立民企走出去的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取消可有可無的審批程序;設立更多為民企提供信息服務的駐外機構;協調民企在國外的發展和競爭;建立海外市場風險評估機制等等。
民企走在前面,政府服務跟在后,實際上完全有別于中國政府管理企業的傳統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強調政府的服務意識,改變過去的管理模式,對發揮民企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正面臨著一個空前的國際機遇。日前又有報道稱,明年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可見,隨著中國貿易實力的增強,海外投資、國際并購將會更加頻繁,越來越多的民企會走出國門,到國外去發展。政府理應高度重視當前民企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分量,為擴大民企海外發展的空間提供更多有效支撐。▲(作者是北京媒體人。)
環球時報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