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麗 向 承 孫 勤
對衛生法律法規的準確解讀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本文結合近年來我區醫療廢物衛生行政處罰實際案例,對處罰中易混淆的法律概念、相近處罰案由的選擇適用等問題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的理解,使醫療廢物專業衛生行政執法能更準確理解法律,正確適用法律。
1 關于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與分類收集點的區分與理解
1.1 案例一
本局于2008年11月18日對位于上海市靜安區的某保健站進行現場監督檢查,檢查時該醫療機構在正常執業中。檢查時發現該醫療機構二樓203體檢室普通黑色生活垃圾袋內盛裝有使用后的一次性手套2付、使用后的一次性床單1件。查見二樓樓梯口公用通道旁側廁所內,該醫療機構將盛裝醫療廢物的小型號專用包裝袋收集于一個大型號專用包裝袋內,并直接置放于右側地面。小型號專用包裝袋未封口,無產生科室名稱、類別、數量的標簽。該醫療機構當場未能提供醫療廢物內部交接登記三聯單。通過進一步談話確認,保健站將有專人將置于廁所地面的醫療廢物交接給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回收人員。
本案例是一起違反醫療廢物監督管理案件,案件涉及3個違法案由,包括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案;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設備、設施不符合要求案;未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或者未保存登記資料案。此則案例違法事實涉及面較廣,在醫療廢物監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關于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點與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的理解和識別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七條是關于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設備、設施的規定。《條例》里沒有關于分類收集點的規定,但在《上海市醫療廢物衛生管理規范》里,有關于分類收集點的要求,該《管理規范》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醫療廢物產生較多的門、急診應當在各自的門急診設置分類收集點;醫療廢物產生較少的其他科室,可按照距離最近的原則,在同層樓面合并設置分類收集點;傳染病門診在各自的門診附近單獨設置分類收集點。可見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和分類收集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執法實踐中有將兩個概念混用的情況或者將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做臨時收集點、臨時貯存點等不規范表述,應予以注意。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七條、《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以及《上海市醫療廢物衛生管理規范》第二十四條是關于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設備、設施的要求。《上海市醫療廢物衛生管理規范》第十二條第二款又規定: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等醫療機構分類收集點可與暫時貯存場所合并設置,但應當符合本規范規定的其他相關要求。上述保健站就屬于分類收集點可與暫時貯存場所合并設置的情形。實踐中,對于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點與暫時貯存場所合并設置的,該醫療廢物集中點除了要滿足分類收集點的要求外,還要滿足暫時貯存點關于采取密閉措施、有防鼠防蚊蠅防蟑螂的安全措施、設置醫療廢物警示標識和“禁止吸煙、飲食”警示標識等要求,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傳播,保護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故上述保健站的“在二樓樓梯口公用通道旁側廁所內,將盛裝醫療廢物的小型號專用包裝袋收集于一個大型號專用包裝袋內,并直接置放于右側地面”的行為應適用 “醫療廢物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符合衛生要求案”。
2 關于“運送工具”與“運輸車輛”的區分與理解
2.1 案例二
在一則醫療廢物衛生行政處罰案件中,現場檢查筆錄做如下描述:檢查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點,查見門診部內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車輛無醫療廢物專用警示標識;門診部內醫療廢物收集有科室與收集人雙方簽收記錄。
2.2 “運送工具”和“運輸車輛”的區分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醫療機構應當使用防滲漏、防遺撒的專用運送工具,按照本單位確定的內部醫療廢物運送時間、路線,將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至暫時貯存地點。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集中處置單位運送醫療廢物,應當使用有明顯醫療廢物標識的專用車輛。醫療廢物專用車輛應當達到防滲漏、防遺撒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和衛生要求。《上海市醫療廢物衛生管理辦法》第十九條也有關于運送工具的規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轉運應當使用專用工具(包括運送車和盛器);第二十八條有關于運送車輛的專門規定。可見醫療廢物“運送工具”和“運輸車輛”有不同的含義,醫院內部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以及將醫療廢物由分類收集點運送到暫時貯存點一般使用的是“運送工具”;而將醫療廢物由暫時貯存點運送到醫院外部的集中處置單位一般使用的是“運輸車輛”。可見本案例將“運送工具”和“運輸車輛”混用,沒有對《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條文作準確的解讀。
3 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置于包裝物或包裝容器案由與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案由
3.1 案例三
本局于2008年2月20日對某口腔診所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在三樓診療室操作臺下的醫療廢物專用袋中查見廢棄的玻璃試管與一次性醫療橡膠手套、帶血棉球等醫療廢物混放。經查實,被處罰人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別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
3.2 適用“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別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案由情形
在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別放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案由中,如果醫療機構未將醫療廢物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或者雖將其放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但是未按照《醫療廢物分類目錄》的分類將其按照損傷性廢物、感染性廢物等五大類分類收集(如案例三),同樣都適用本案由。
如果本案例發現的廢棄的玻璃試管與一次性醫療橡膠手套、帶血棉球等醫療廢物混放,放置于普通黑色生活垃圾袋中,適用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別置于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案由。但是如果在普通黑色生活垃圾袋中還發現紙屑、果核等生活垃圾,則應適用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或生活垃圾案由,適用《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第四十七條第(一)項的規定。
3.3 對就診患者將止血棉球等醫療廢物混入生活垃圾情形的處理
在實踐中常發現這樣的情況,在醫療機構內部的生活垃圾袋中也可能發現醫療廢物,這種情況應區別對待。如果屬于醫務人員能直接控制的醫療廢物,如一次性探針等則需要進一步做調查取證,以確認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案是否成立;如果是醫務人員無法控制的醫療廢物,典型的如就診者用于止血后丟棄的帶血的棉球,這種情況一般不應給予處罰,雖然其情形也表現為將醫療廢物混入生活垃圾。
原因如下:①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四條第二款、第四十七條第(一)項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的規定主要是對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行為的禁止,即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是這類違法行為的主體,而不包括就診患者;②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一)項列舉的運送過程中丟棄醫療廢物、在非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的行為,在違法行為的主觀構成要件上應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③ 從處罰的力度上,通觀《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法律責任一章,《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將醫療廢物混入其他廢物和生活垃圾的行為視為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給予5 000元罰款這一較高的處罰下限。在醫療機構內部的生活垃圾袋中發現帶血的棉球,由于很難取證是醫療機構還是就診患者的行為,并兼于以上原因,一般不予行政處罰。對此,醫院應加強對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加強對患者的宣教指導工作。在相應位置設立提示或警示標識,設置醫療廢物收集專用設施,以提醒就診患者將其直接接觸的諸如止血棉球等醫療廢物放置于專用包裝袋內。
(收稿日期: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