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紅

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特點為起病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常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病程短,病死率低,目前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我院采用蒙脫石散(思密達)聯合靜脈滴注山莨菪堿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7月—2009年2月來我院兒科診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診斷標準;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均為陽性;年齡4個月~2歲;病程<3 d。符合上述標準的患兒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按就診順序分成A、B、C 3組,每組30例,3組患兒的年齡、性別、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A組采用口服蒙脫石散聯合靜脈滴注山莨菪堿治療。蒙脫石散口服,1歲以下1 g/次,3次/d;1~2歲(1.5~3)猤/次,3次/d。飯前服,首次加倍,連用3 d。靜脈滴注山莨菪堿(0.1~0.2)mg/(kg?d),連用3 d。B組采用蒙脫石散口服治療,劑量同A組。C組采用靜脈滴注山莨菪堿治療。各組同時根據脫水程度輸液及補充電解質。72 h內觀察癥狀及大便性狀的改變。
1.3 療效標準
按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制定的標準。顯效:用藥后72 h大便次數、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用藥后72 h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大便性狀好轉,水分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用藥后72 h大便次數、大便性狀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A組有效率為93.3%,B組有效率為73.3%,C組有效率為66.7%。A組優于B組(χ2=4.31,P<0.05); 〢組優于C組(χ2=6.73,P<0.01)(表1)。
2.2 藥物不良反應
A組中,有便秘3例,面色潮紅、口干10例;B組中便秘3例;C組中面色潮紅、口干9例。停藥后均能自行緩解,不需處理。
3 討論
兒科中常見腹瀉病的主要病原體是A型輪狀病毒,主要感染2歲以下的嬰幼兒, 四季均可發病, 常流行于秋冬季節, 故又名為秋季腹瀉。輪狀病毒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發病率甚高,幾乎每個人都感染過輪狀病毒。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但熱帶地區季節性不明顯,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脫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鱗形或方形上皮細胞。因此正常腸黏膜上存在的絨毛酶如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減少,導致吸收功能障礙。由于乳糖及其他雙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滯留在腸內,造成腸黏膜與腸腔滲透壓的改變,使液體進入腸腔而造成滲透性腹瀉。病毒性腹瀉一般具有自限性,但為了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治療輪狀病毒腸炎除了補液及對癥處理外,我院采用山莨菪堿加蒙脫石散對30例患兒進行了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3%,與對照組B、C組相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山莨菪堿為抗膽堿能藥物,有較強的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減少腸蠕動,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而蒙脫石散具有層紋網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能力。本項治療方案實用性強,治療費用低廉,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委會.腹瀉病療效判定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2]彭文偉.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0-33.
(收稿日期: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