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聰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全新的課程,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國家規定的一門必修課程。
由于農村受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實驗活動經費、學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加之專家學者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中的許多精華部分因種種原因不能在農村學校有效地實施,人為地造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料體系不系統、不完整,這就對指導綱要所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任務的全面落實打了折扣,致使許多農村教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城市學校的專利,與農村學校無關。針對這些種種不利因素,我們認為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走校本實施途徑,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分體現農村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獨特性。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及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符合其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點。一切以書本知識傳遞為主的教學活動都不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范疇,都不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任何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有損于其課程價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表現在:(1)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終身學習的愿望、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3)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1]。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價值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課程方案的設計,因此,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得以積極、穩步的推進,如何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分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改的亮點,它認為學生學習的資源是豐富的、多元的、廣泛的、開放的,從根本上轉變了原有的課程價值觀念,打破了傳統教育對課程資源的理解。“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信息材料的源泉,包括課程與教學的素材和條件,即指一切具有教育價值并被納入課程體系、有利于實現課程與教學目的的校內外各種物力、人力、環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自身生活、經驗及社會生活,認為這些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主張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來進行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把校內外各種環境資源整合起來,以發揮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一)從范圍劃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括學校課程資源、家庭課程資源、社會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等
學校課程資源包括學校的各種物資設施、場所、人文資源以及各種文娛活動,如圖書館、實驗室、教室、體育館等場所和設施;學校的教師、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紀校規、校容校貌等人文資源及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等。
家庭資源包括學生家里提供的報刊、電視、圖書、學習用具等以及學生家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需要學生家長的密切支持配合,要求學生家長和教師就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時間安排達成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家庭資源與學校共享。
社會課程資源極其廣泛,有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工廠、村落、黨群機構等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網絡課程資源包括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開發的校內外各種信息資源,如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廣泛的網上課程以及其他網絡信息等。
(二)從形態劃分,包括物力課程資源、人力課程資源和精神資源
物力課程資源是指以物質形態存在的課程資源,包括學校的各種場所設施(如圖書館、實驗室、教室、現代化教學設備)、家庭環境設施、地理環境等;人力課程資源是指以人為載體而存在的資源,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學生家長、親屬以及社區相關機構中的人員等;精神資源包括書本知識、個人經驗、歷史文化傳統、校風班風、學習風氣、教職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社區價值規范、人際關系等。
(三)從作用、價值和功能劃分,包括素材性資源、環境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素材性資源是指能夠作用于課程并能夠成為課程內容的材料,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條件性資源是指不直接構成課程內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課程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資源,如與課程運行有關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設備、環境等因素。
還有很多其他劃分方式,比如從價值角度可以分為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生活資源。
三、挖掘地方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來源是多方面的,不少學校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我們認為適合本校、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才是最好的。
(一)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具有長久的、多方面的影響力。文化資源是指凝結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的精華和豐富的思維活動的物質和精神的產品或者活動。它包括歷史人物、文物古跡、民俗、建筑、工藝、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戲曲等。充分利用、挖掘這些資源,開發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特長將產生積極影響。
荊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孕育了楚文化、三國文化、荊江文化等豐富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是荊楚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們的政治態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存狀態和人文積淀。特別是楚文化以其豐富性及獨特性在整個中華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貢獻。“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荊州由于其重要、獨特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代,荊州更是魏、蜀、吳三家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部三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看作是荊州之爭的歷史。有關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大事件,基本上以荊州為中心舞臺展開;三國時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群英薈萃的眾多文臣武將,都在荊州這個大舞臺競相亮相,角逐較量,也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璀璨的歷史文化、動人的民間故事,這些都可以成為綜合學習活動開發的課程資源。
(二)挖掘自然地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動的“活”教材,只有讓孩子走出課堂,更多地到廣袤的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在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地域文化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寶庫,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課程資源呈現出多樣性、具體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從而大大提高了課程資源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適應水平。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資源,讓學生在對自然環境的了解、探索和實踐中獲得親身的感受,培養樸素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目標。
(三)挖掘社會生活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社會是個大舞臺,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們綜合學習活動提供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自主開發社會實踐課程,讓學生真正在社會中學習“社會”,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寬、發展、延伸。
在條件性課程資源上,農村學校可能相對來說比城市學校貧乏(沒有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等,更沒有網絡資源);但在素材性課程資源上,農村學校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農村地區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山川河流、農場田園、民俗風情等,這些都是城市學校比不上的,農村學校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鄉土資源,作為主題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另外,農村地區的農作物種植基地、家獸禽飼養基地、鄉鎮企業發展、鄉村群眾文娛活動、民俗活動等,也可以經過加工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中,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究主題。
(四)挖掘農村人力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相對而言,城市學校的師資力量水平比農村學校要好,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也比農村地區要高,但是農村的人力資源也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在農村地區,教師既要從事教育教學,又要從事生產實踐,這使他們了解當地的生產活動、風俗民情及環境資源,也更加有利于他們開發和利用本地區的資源,來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更好展開。另外,許多學生的家長是生產勞動能手,他們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也能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及活動主題。此外,農村有的民間藝人會剪紙、泥塑、制作家具等,他們也是綜合實踐活動重要的人力資源。利用全校學生家長會的機會,請家長或通過家長推薦各行業的專業人員到學校作指導,通過這種“請進來”的方式,彌補了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拓展了學生活動的時空,使一些隱性的教育力量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農村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這些天然優勢,開發適合自己學校和地區的課程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對它的課程價值的認識需要老師們不斷提高,農村地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不唯書,要整合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不斷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有資源意識,充分關注地域特色,立足于農村地區的環境和農村地區學生的生活來開發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課程設計與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一17.
[2]張傳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