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彪
一、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意義
音樂教學在美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與德育、智育、體育共同構成四大要素,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教育內容。
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思想,把音樂教育提高到“禮樂相濟”的理論高度。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在其所著的《美育書簡》中正式提出“美育”(即“審美教育”)的概念,他闡釋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1]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音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在藝術教育與美育中的重要意義是萬萬不可低估的。
音樂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聲音藝術,它既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藝術門類之一。它可以帶給人審美的愉悅,成為人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僅以一個人的一生為例,從在母體內的“音樂胎教”,到出生后的搖籃曲,少年時的兒歌、學生時期的校園歌曲、談戀愛時的情歌、結婚時的喜歌、每年生日時的《祝你生日快樂》歌,直到辭世時的哀樂和挽歌,無時無刻不與音樂相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革命導師恩格斯才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2]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高峰體驗”,在這種時刻里,人會感受到強烈的幸福、狂喜、頓悟、完美。這種“高峰體驗”存在于人的高級神經活動之中。不但詩人和藝術家在創作狂熱時處于“高峰體驗”之中,聆聽一首感人至深的樂曲也可以產生這種“高峰體驗”,這是一種審美的最高境界。
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養專門的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二、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意義,是通過它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來的。具體而言,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普及音樂知識,提高藝術修養
音樂知識與藝術修養對于一個人而言相當重要。只有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真正領略音樂藝術的奧妙。在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與美感享受。
音樂修養作為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特別是當代社會,“知識經濟”要求社會文明化,當今社會的人必須具有包括音樂修養在內的各種藝術修養,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的需要。
高科技的發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舒適和富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孩子“五子登科”的家庭比比皆是,人們的休閑娛樂時間與文化消遣需求日益增多,對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藝術的欣賞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另一方面又使社會分工更加專門化、職業化,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程序化、符號化,高效率與快節奏加大了人們的精神壓力,物欲橫流更給人們帶來了種種危機感與不安感,更需要將欣賞音樂作為精神慰藉和緩解疲勞的有效手段。這就要求現代社會的人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與藝術修養,而音樂教學正好當此重任,它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凸顯出來。
(二)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在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常的創造力。
音樂欣賞與音樂娛樂乃至音樂創作,都是一種藝術創作活動,是人的一種高級神經活動,能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對此許多科學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索認為,音樂藝術可以提高廣闊的思路,可以提高人的創造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更是音樂天才,他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在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長時,為了表示慶賀,他在自己家中舉辦了一場個人獨奏音樂會。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特別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是對音樂和其他藝術的愛好培育和豐富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對藝術的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科學之路和人生之路。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也有一句名言:“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三)陶冶情感,培養完美人格
音樂教學對于人情感的培養與提高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過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使人進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列寧曾經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音樂教學培育人的高尚情感,而人的高尚情感又激發人的高尚行為。在這方面有許多動人的例證。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聽到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后,熱淚盈眶,喚起了他的愛國憂民之情:“這部作品已經接觸到飽受苦難的俄羅斯人民的靈魂深處。”《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不僅感動、鼓舞了幾代中國人,表達了昂揚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感動了許多國際友人。著名美國黑人歌唱家羅伯遜就曾經用英語演唱過這首歌曲,表明他對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支持與聲援,從而也顯示出他崇高的人格。
凡此種種都有力地證明,對于音樂藝術的教育與學習,的確可以培養高尚的情感,塑造完美的人格。
三、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特征
明確了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意義與重要作用之后,更為重要的是明確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特征。唯其如此,方能通過音樂教學實踐體現這些特征,進而發揮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實現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意義。
具體而言,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寓教于樂
音樂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寓教于樂,即在審美娛樂的過程中實施教學,實現教學目的。我國先秦時期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中,就明確提出了這一點:“‘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3]可見,從儒家觀點來看,音樂與娛樂密不可分,“樂”“樂”一體,以欲制道,道出了音樂寓教于樂的本質特征。西方的美學理論同樣強調音樂的寓教于樂的特征,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們都承認音樂是一種最愉快的東西……人們聯歡娛樂時,總是要弄音樂,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確使人心暢神怡。”[4]古羅馬的賀拉斯也認為:“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
(二)潛移默化
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另一大重要特征是潛移默化。所謂“潛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品性受到環境或別人的影響與感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也作“潛移暗化”。北齊時的《顏氏家訓》云:“潛移暗化,自然得之。”《文明小史》第一回道:“第一須用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清史稿·陳鑾傳》有言:“請敕儒臣闡明圣諭廣訓,黜異端之旨,撰為韻言,布之鄉塾,俾士民童年誦習,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音樂教學對于學生實施的音樂教育,不是政治說教,也不是耳提面命,而是通過音樂形象、音樂情感等要素,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提高音樂素質。這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以情動情
以情動情也是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特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離開情感教育,音樂教育就失去了靈魂與生命。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早就明確指出:“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5]音樂教育的過程,就是教師先對音樂作品中詞曲作家所表達的情感進行體驗,再通過自己的情感表達傳達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收到“以情動情,用心撥心”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學在美育中有著自身獨特的規律和特點,只有掌握了這些規律和特點,才能充分發揮音樂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實現音樂教學對于美育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陳兆金.藝術鑒賞學導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3]于民.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汪流,等.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