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學學科自引入我國以來身負著三重使命,即:教師素養教育、教育科學研究、學科自身建設。從指導實踐到發展理論,教育學似乎無所不包。這神圣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使教育學始終搖擺在實踐與理論之間,結果實踐也沒有指導好,理論也沒有建設好,教育學“淪落”為三流學科。在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教材出現之前,探究新的教育學教學模式不僅是解決教育學困境的可行之路,也是學科增長的突破口。因為幾乎所有教育學名著,如《大教學論》《普通教育學》《民主主義與教育》,無不以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內核來構建自己的教育學理論體系。案例教學模式與案例教學法息息相關,案例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情景性、實踐性,它能使教育理論進入“現場”、走向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同時又把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向理論轉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溝通。另外,案例教學也使教師在教學中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而案例教學模式主要以案例教學法為教學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在內的一種案例教學程式。
二、案例教學模式的建構
案例教學模式的建構要求教師首先要實現角色的轉變,即從原來的課堂領導者轉變為課堂組織討論的合作伙伴;其次,教師的案例教學過程既要基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要使學生從教育實踐活動和事件的“旁觀者”轉變為教育實踐活動和事件的“當事者”。因此,案例教學模式以案例分析為內核,以問題為線索。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問題的引申貫穿于案例教學的各個步驟。和其他教學模式一樣,案例教學模式也主要有三大教學步驟。第一步驟:收集資料,整理編寫案例;第二步驟:點明主題,熟悉案例情節,實施案例教學;第三步驟:案例教學總結,保持教學前后的一致性。其中案例的編寫和案例教學是案例教學模式的主體步驟,搞好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案例教學過程主要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有很大的關系。
1.案例的選編
案例的選編工作是案例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師必須明確什么是教育案例,什么樣的事件或情節能作為教育案例,這牽涉到案例的標準問題。貝內特(Bennett)在對哈佛工商學院學生及老師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得出,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具備這樣幾個特點:完整的情節、有趣的論題、新近發生的事件、移情效應、可引述的材料、可選的解決方案等。舒爾曼(Shuloman)則提出:“稱某事是一個案例是在做一個聲明,即它是某類事的一個案例或者是一個大的群體的一個例子。”他將案例知識定義為:“特殊的很好的用資料證明的詳盡敘述的事件,而案例本身是事件或事件結果的報告,案例代表的知識使得他們成為案例,案例和理論永遠連在一起。”國內學者的主要觀點認為:好的案例就是“一個實際情景的描述”,是“教學情景故事”或“典型事件”。可見,選編的案例應該具備典型性、知識性、現時性、問題性等特點。此外,編選的案例中應該有矛盾沖突,并且解決沖突的方案具有可選性和開放性。同一個案例不能既描述角色沖突又提供解決方案,追求完滿結局。一個好的案例應該描述清楚主要事件、人物以及人物在事件中面臨的沖突即可,以此來引出更多思考和探討的話題。
其次,教師必須明確為什么選擇某個教育事件作為某章節的教學案例,這涉及到教學目標和預設的教學效果問題,同時還影響到案例教學中討論的程序。因此,在選編或修改的過程中需注意案例的價值取向。
第三,因為教育學是公共課程,教師不可能像要求專業課程那樣要求學生對案例作課前的充分準備,學生也很少做得到。因此,案例選編還必須突出簡約性、直觀性,必要時可以選擇視頻類教育事件作為案例,使學生進入直觀的案例“現場”,“參與”事件其中,提出解決方案,這樣較符合教育學案例教學的實際情況。同時要注意案例編選的目的是通過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問題,理解教育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有替代性地建構教育教學的緘默知識。
2.案例教學過程
案例教學過程就是根據所編選的案例,依據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對教育案例進行的介紹、分析、討論、總結等環節實施教學的過程。案例教學模式在認識論上遵循著從具體到一般再到具體的認識路線,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步驟:
(1)介紹主題,熟悉案例。一般而言,案例教學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因此在實施案例教學前,首先應該介紹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背景,進而自然地轉入案例發生的背景,再陳述或演示案例的具體內容,效果才明顯。因為這樣做,學生才會自覺不自覺地將相應的教育理論置于案例情節中加以理解,并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教育學案例教學應避免讓教師一走進教室就陳述或演示案例內容。因為任何案例都不可能完全與某一特定的理論相吻合,就是同一個案例,在不同的學科教學中運用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直接陳述或演示案例將不利于學生發現案例中的問題和沖突,而后的討論和分析也可能失去教學的意義,更談不上讓學生深入理解和運用相應的教育理論知識了。
(2)分析討論,引導深思。熟悉案例后,可以從兩種途徑開展分析討論。一是教師不再做任何提示,直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案例的理解找出問題和沖突,并從不同的立場提出最佳解決方案;二是教師先作問題性的提示,為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暗示思考方向,再進入討論。對于前一種討論方法,由于學生缺乏教育理論知識,大多數時候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教師控制課堂,因此一般采用后一種分析路徑。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案例教學雖然倡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發揮主體精神,但并不是自由討論會,它有而且必須有明確的討論主題和大體上的分析方向。教師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案例層層深入地分析,并允許學生提出新的分析思路。
(3)概括總結,提升認識。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因此必須將學生在案例討論中形成的經驗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層次,即從解決問題的經驗上升到指導實踐的理論。這是案例教學的又一關鍵環節,如果缺失這一環節,案例教學的效果就只能停留在經驗認識的水平上。這樣既不能實現教育學的教學目標,也達不到指導實踐的最終目的,因為經驗知識因其與特定的實踐事件相聯系,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其可遷移性就比較弱,這是與教育學的學科目的相違背的。
(4)舉一反三,聯系實際。教育學案例教學的過程遵循著從具體到一般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其目的不僅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論知識,更在于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因此在完成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后,還應該要求學生繼續尋找與所分析的案例情景類似的教育案例,歸納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并在相同的理論基礎上尋找不同的應對方案。這是知識應用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則要反思整理自己的方案,思考為什么在那樣的情景下會提出那樣的方案,這些方案能和科學的教育學理論相吻合么?教育學上相關的某些理論是正確的么?提出的問題方案可以成為教育學理論的組成部分么?方案的可遷移性大么?隨著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學生替代性地形成教學緘默知識,應對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也將大大提高。
3.案例總結
案例總結環節牽涉到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于學生而言,案例總結意味著反思整理通過本次案例討論獲得了哪些經驗知識,這些經驗知識和對應章節的教育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借此形成自己的緘默知識;對于教師而言,要思考本次案例討論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案例討論的過程中是否恰當處理了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關注到了每一位學生,這是其一;其二,教師還要思考本次案例是否是最好的案例,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從學生方面得到了哪些啟示,案例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進一步補充完善,以便為下一次案例教學提供借鑒。
三、案例教學模式的實踐反思
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明顯具有情景性、問題性、主體性、應用性和開放性等特征。案例教學,尤其是視頻案例教學,通過將教育實踐的情景直接展現給學生,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愿意積極參與討論,通過相互之間的爭議和協商,從不同的立場分析問題和提出最佳解決方案,積累了替代性“實踐”經驗。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結合相應的教育理論知識就能將課堂上的經驗性認識轉換成自我緘默知識,這是案例教學追求的最佳效果。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如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使得案例教學具有不可控制性,那么教師該怎樣有效地控制課堂,怎樣引導學生圍繞案例主題思考分析問題就很關鍵,而這個度往往很難把握。如果教師引導不恰當,學生的思路可能出現偏差,討論就可能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糾纏不清而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由于教育學的公共課程“身份”,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明顯沒有專業課那么高,所以要求學生課前熟悉案例內容很難做到,這是教育學案例教學不同于工商管理等專業課程的案例教學之處。其次,案例教學方法不是案例教學模式的唯一方法,教師必須采用其他教學方法共同完成全部教學計劃,長期運用單一的案例教學方法同樣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感。另外,教師是否具有不少于三年以上的教齡也很關鍵,因為必要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應急能力也是案例教學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德]赫爾巴特,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約翰·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鄭金洲.認識案例[J].上海教科研.2001(2).
[5]季誠均.高師教育學教學中案例方法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8(7).
[6]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
[7]顧泠沅.教學任務與案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8]馬治國,孔彥.教育學課程案例教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