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欽
社會發展,教育優先;教育發展,教師優先。當前,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紀園丁工程”,都要求和促進教師職業專業化和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作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的高師院校怎么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對高師院校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日益向“量少”“質優”發展;另一方面,許多中小學對高師院校培養出來的“新教師”(已被招聘上崗的、教齡不足三年的新教師)總體滿意度不高,與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極不相符,用難聽的話說是“半成品”。因此,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機制亟需重新構建,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政府是辦好教育、推行基礎教育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自然更是培養合格師資的第一責任人,而且后者要比前者的責任重大、意義重大。為此,國家要出政策,各級政府要有所作為,高師院校要傾力上進,三者共同努力,把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專業建設提高到應有的水平,盡快摘掉我們高師院校“制造”“半成品”的帽子,培養造就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教師。
一、招生和聘任制度的改革
歷史上我國的師范教育曾經獲得過一些政策的傾斜,如免費制、第一志愿降分制、畢業生統一分配制等,為我國的教師教育也為整個教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這些曾經“風光”的“優惠”性政策基本取消了。實踐已證明,這直接影響了教師教育專業建設和培養的質量。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并取得了共識: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是高素質、高規格的人才才能擔當。因此,我們更應制定積極有效的規劃和政策,吸引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來師范院校學習深造。
1.教育部直屬高師院校已經做出了改革,實行了“免費生”政策。這一政策自實行以來,已凸顯出它的積極意義和歷史意義,其隱性價值更大。這是一步好棋,所有的教師教育專業也都應全面推行“免費制”。教育需要投入,教師教育更需要投入。
2.要摒棄不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實踐科學發展觀。根據基礎教育師資的需求正在日益向“量少”“質優”迅速發展,高師院校應統籌規劃,適當控制好招生數量。可采取小班教學、教徒授業和導師制培養模式。
3.緊緊抓住“誰贏得了教師誰就贏得了21世紀教育的契機”,大力宣傳,讓獻身教育深入人心,并采取“分數+面試”的招生策略。高師院校要成為那些真正具有“人師”潛質的求學者的天堂。因為未來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要求高素質的教師,并不是說誰想要當教師就能當。提高“門檻”,正是新時期高師院校教師教育的迫切訴求。
4.師范生畢業后從教予以優先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這不失為一種防止“水土流失”的好措施;教師子女進高師院校學習并畢業后從教,應優先錄取和優先聘用,這是拯救我國“教育世家”這一燦爛的教育文化傳統的重要舉措。
二、課程及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21世紀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需重新定位和重立標桿。其落腳點必須對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及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重新審視和變革。根據教師專業化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設立課程。本著學以致用和時代的需求,開放性地、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以大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為框架,以教師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專業功底為主線;以專業精神、專業人格、專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教育專業知識、通識知識、人文知識、實踐性知識和學科專業能力、教育專業能力,包括學術能力、教學能力、評價能力、反思能力為基本點構建課程體系。建立起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專業能力為核心、專業精神為靈魂,又具有專業理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自我的四個維度的新課程結構。
教師教育專業是雙專業,“兩只翅膀都要硬”。學科專業課程應占50分,教育專業課程應占50分。至于教師專業化究竟應開設什么課程?到底需要教學哪些內容?都值得認真研究。這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教師教育專業建設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傳統的學科專業、教育專業的課程必須調整、整合、變革,對有的傳統課程要進行“大手術”,更重要的是需要創新,設置一些新的課程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特別是要重新審視和重視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實踐、學科研究、教育實習等內容。要求教學內容多樣化、動態化、科學化和專業化。注重學術性實用、師范性夠用,達到有效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兼備。如課程與教學論應注重培養學生教學基本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教學過程中可見縫插針,將教育故事、教學案例、教學敘事、教育人生等引入到教學中;教學內容注意不斷地更新,而且與基礎教育改革連動,有前瞻性、引領性并以廣闊的視野、審視的眼光著力進行教學實踐。教育實習必須改革,延長長度、拓展寬度。如備課、聽課、講課、說課、評課等不僅要強化訓練,而且要上水平、上高度。要突出對教師專業技術、專業精神、專業熱情的培養,為師范生奠定一抹明亮的教師專業底色和一份為人師表的厚重。
三、教育與教學管理體制改革
1.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實行分級互通、分層次的模式。針對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高中教師各自的培養目標確立方案,在這些方案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雖有區分而又可互相轉化。只要修習一些各自必需的課程,學生就可以申請他所需要的教師資格。確立強調教師專業素養并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特征的立體教學模式。把教育教學空間觀擴展至書本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與中小學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訓與到中小學實習相結合;大學教師的指導、評價與中小學教師的指導、評價相結合;考試評價與實踐性評價相結合;顯性與隱性兼顧。既強調教師現實能力,又強調培養發展后進,即進入教師崗位的創造性、發展性教育能力,把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熱情、動手能力、創新品質、自學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真正落到實處。
2.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只重知識傳授為傳授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真正確立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參與課程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能力。注重通過親身感受、體驗和直接分析、參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階段性地提升師范生的專業素養。
3.加強教學管理。教學管理中要緊緊抓住教學這個中心不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大學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請中小學骨干教師來校指導和任教學科研究和課程與教學論。注意將教師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抓住隨機教育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教態、敬業、合作、職責、師德、動手、研究、反思、管理、創造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四、評價和考試制度改革
根據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改革,相應的教學評價和考試制度適時進行改革。評價考試的改革應立足于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核心;立足于知識的應用、整合與創新。采用書面考試和教育實習、教學設計、講課與論文相結合,并且測評能力的項目應占50%。教育教學能力評價中,校內指導老師的評價要與校外指導老師的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量化與不可量化、顯性與隱性、當前與發展相結合等。不僅要注重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教學的基本功,更看重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整合、學習和研究能力。把筆試、口試、動手操作、基本功演示、教育技術能力比試等方式聯合起來進行細化考核;對學生在中小學教育實習中的聽課、觀課、備課、講課等表現,請中小學一線教師予以評價。還要有社會評價和畢業生從教后的跟蹤評價。所有這些評價,從大一到畢業都要納入“檔案袋”制度管理,每一步歷程、成長、成效都記錄在案。
五、實踐和教育實習的改革
教師專業化和對現代教師的素質要求,決定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專業必須突出實踐性教學和有效的教育實習。創設多維、立體、實踐性和有效性教育實習機制。擯棄大而全的體系化演說語式與形式化的不良風氣,直面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中的基本問題,扎扎實實地從原點做起,針對當前教育實習中存在的教與學分離、脫節、時間短和實習內容單薄,組織指導不力,甚至形式化、走過場的種種問題作出積極的變革。
一是用四年的時間,采取見縫插針式和名師傳、幫、帶式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情感、技術等方面的培養熏陶。如奉獻精神和孜孜以求精神的培養,就要靠大學教師的垂范和教育生活的感染,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學生、培育學生。
二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安排教育實習。根據教育實習標準,每個學期都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到中小學、幼兒園向骨干教師學習。通過深入課堂去聽課、觀課、說課、講課和評課,在觀摩、交流、模仿、學習中造就素質。
三是大力創建教學實習基地,并安排學生在大四進行頂崗實習,也請中小學一線的骨干教師來大學講學執教。以破解學生的“失語癥”和“眼高手低”的難題。搭建訓練學生“上手快”“出手準”的平臺。
四是三筆一話和信息技術的運用。這是教師教育專業技能的基本要素,要將它們納入到實踐教學中來。如我們每天早晨安排學普通話10分鐘,下午練習“三筆字”半小時,每周兩個半小時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實踐訓練,同時強調教師的指導和評定,效果很好。
五是關注“家教”這個實踐教學的沃土。我們有意識、有計劃、有支持地引導和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做家教。實踐證明:這塊“土地”是新時期下教師教育極有生命力的“試驗田”,可為教師教育專業建設增添無窮的魅力,并收獲校園教育無法得到的果實。
總之,通過以上改革,可以重新構建教師教育的教學實踐和教育實習等有效機制,將培養質量根植于教學實踐和教育實習,真正使師范生個個手上有技術,人人教學有個性,變“半成品”為“優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