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時如何提防“被忽悠”呢?以下幾個要點相信會有所幫助:
1、不要輕信銀行
面對銀保渠道,投保者不妨做到以下幾點:1)不能因為是銀行賣的保險就放松警惕,反而要加強警惕;2)不要輕信銀行理財柜臺提供的保險宣傳單,以往營銷人員私印宣傳單夸大產品特性的情況亦有發生;3)不要當場做決定。很多投保者往往本來是去辦理存款等簡單業務,但是經不起營銷人員的勸導,在未研究清楚產品特性前就買下了產品,從而導致了“被忽悠”。
2、心癢收益之前先問費用
從此前的降息周期來看,許多銀行客戶往往被萬能險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所吸引,從而含定存而取萬能險。不過,萬能險和定期存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后者只有利息收入,而無任何的隱含費用,即使是提前兌現,亦不過損失定期利息,而不會損失本金。但是萬能險則不同,有著諸多的額外費用,比如購買時有初始費用。若持有未滿一定年限,還有不同比例的退保費用,在將這些費用綜合考慮之后,萬能險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是否依然比定期存款收益更高,便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投保者必須對此仔細測算之后再做決定。
3、保險并不是安全的同義詞
一直以來,保險給予投保者的印象都是“安全”。的確諸如萬能險、分紅險等傳統儲蓄類保險,除了實現規定的費用外,一般對于本金是可以做到100%保證的。但是,像投連險這樣新型的儲蓄類保險,其本質接近基金多過保險,根據投資的市場不同,存在著不同的風險。若是股票型賬戶或者偏股型賬戶,不但存在虧錢的可能,甚至股市不好還存在巨虧的可能。
4、保費收益和保額收益別混淆
這幾年,越來越多投保人將焦點轉向分紅險尤其是一些看似很吸引人的分紅險。比如某些分紅險會表示,投保人購買后,每兩年可獲得保額10%的分紅。不少投保人光注意了兩年和10%兩個數字,以為相當于單利5%的收益,因此而激動不已。但是,保險的保額和保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分紅險,因為具有分紅的概念,身故保額10萬元的保險,其累計保費也許是20萬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保額的10%。也許不過是保費的5%,兩年再一除,就只有2.5%了。保險公司用保額來表述收益率,無論蓄意還是無意,的確會誤導許多不仔細的投保者,高估了保險的收益。
5、演示收益非保證
分紅險產品宣傳中,往往會給出一些看著非常美妙令人激動的投保示例,而這些示例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才標明是按照“中檔演示收益計算”。需知,分紅險一般會給出高、中、低三個收益演示,“低收益”一般等同于保證收益,而“高收益”和“中等收益”不過是保險公司的測算,不具有任何的保證。若投保人根據演示收益來做投保決策,很容易便會高估收益,做出錯誤決策。
四招防備網銀賬號被盜 曲 劍
現在已經是淘寶網鉆石買家的王小姐這兩天在猶豫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網銀關閉,因為她聽說使用網銀容易讓電腦變成“肉雞”,被人盜取銀行卡賬號等,她很擔心自己存在卡里的錢會不翼而飛。
釋疑:網銀賬號咋被盜的?
電腦變“肉雞”聽起來有些驚悚,實際上就是黑客通過木馬程序遠程監控受害用戶電腦的軟鍵盤和硬鍵盤,竊取銀行賬號和密碼以及數字移動證書密碼等個人信息。此外,一些黑客把木馬注入到瀏覽器進程中,當用戶使用網銀時劫持輸入的密碼信息。在網銀用戶登錄偽造網銀頁面(俗稱“釣魚網址”)時,在后臺記錄下賬號和密碼。
銀行工作人員說:“網銀用戶使用完U盾之后不立刻拔下是一個不好的習慣,U盾應該即插即用,用完立刻拔下,否則會增大信息被盜的幾率。”業內人士表示,黑客還能通過控制“肉雞”直接向其他銀行賬戶轉賬,轉賬的賬戶往往是用偽造身份證明開設的。
建議:四招確保賬戶安全
那么網銀用戶要確保自己的銀行賬戶安全,又應該從哪些方面注意呢?首先要登錄正確網址,防范假網站。訪問銀行網站時請直接輸入網址登錄,不要采用超級鏈接方武間接訪問。
其次,要小心識別虛假網站。在登錄個人網上銀行或進行電子商務支付時,一定要核對網上銀行或購物網站上回顯的網上銀行預留驗證信息。
三是要保護賬號、密碼的安全,最好為網上銀行設置專門的密碼。此外,用戶還可以將網上銀行登錄密碼和對外支付時使用的密碼分別設置,多重驗證以保證資金安金。“使用網上銀行時應盡量使用用戶名登錄以防止卡號泄露,每次使用完后不要只關閉瀏覽器,請點擊頁面右上角的‘退出登錄’。”
第四,要安全使用計算機。如下載并安裝銀行提供的用于保護客戶端安全的控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統和殺毒軟件;安裝個人防火墻;不要開啟不明來歷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