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基本趨勢以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比例關系的基礎上,重點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基礎產業、傳統產業和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以提高制造業服務化為抓手,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提高制造業重點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水平,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包括:
(一)從三次產業結構看
要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逐步、適度提高服務業的比重,爭取到“十二五”末期將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水平升級,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和力度;二是重點解決區域性產業比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將產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結構優化相結合,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加快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步伐,強化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帶動作用。
(二)從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看
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鞏固農業基礎,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化,提高現代農業比重;進一步優化輕重工業比例,促進重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工業中高技術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技術。
(三)提高制造業的服務化水平
在當前階段,提高制造業的服務化水平包含相互關聯的兩方面內容。一是加強制造業企業內部的研發和營銷職能,形成企業研發、制造和營銷的綜合競爭優勢;二是大力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總投入中的比重。
(四)提高制造業重點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水平
在工業體系已經比較完善的情況下,在復雜裝備和裝備基礎件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全社會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地推進整個產業體系的技術進步。
(五)優化用能結構,促進集約發展,降低單位產出能耗
爭取到2015年,將單位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在2008年的1.102噸標準煤/萬元和2.189噸標準煤/萬元的水平下降約20%,即分別達到0.9噸標準煤/萬元和1.7噸標準煤,萬元左右的水平。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一)促進制造業的服務化,提高制造業綜合競爭力
制造業服務化的兩種方式,一是制造業企業的內部服務化,即企業內部研發和營銷職能的強化;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企業總投入中比重的提升。前一種以企業內部組織的方式實現,后一種方式以市場交易的方式實現。內部服務化和外部服務化既相互替代,又互相補充。一般來說,在服務市場容量足夠大、市場交易機制足夠完善的情況下,內部服務會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形成更加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的制造業服務化要同時大力發展內部服務化和外部服務化兩種方式。“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內部服務化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促進各行業優勢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營銷渠道和品牌建設,形成制造、技術和營銷相互適應的一體化競爭優勢。我們認為,制造業外部服務化的主要任務并不是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而是通過打破金融、電信服務等行業的行政壟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率,提高服務業在制造業中總投入的比重。
(二)保持重化工業適度快速增長,促進重化工業可持續發展
經過1999年以來重工業連續近10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重工業在我國工業中的比重已經達到70%左右。由于經過較長時期的積累,重化工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等粗放增長問題已經比較嚴重。鑒于此,“十二五”期間,重工業應當保持適度快速增長的格局,在快速增長過程中通過結構優化提高重化工業的增長質量,實現重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過去重化工業存在的增長速度與增長質量的矛盾,從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沒有承擔起環境破壞、資源的影子價格和勞動力的真實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造成重化工業等資源密集型行業的過快增長。未來地方政府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爭相上馬重化工業項目的格局必須改變。
(三)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資源,重點發展大型復雜裝備和裝備基礎件為主的裝備制造業
“十二五”時期,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是,要全面提高我國重大裝備的技術水平,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產業調整振興的需要,實現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新能源發電設備、高速動車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一批重大裝備自主化。在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發展整機與提高基礎配套水平相結合,提高基礎件技術水平,開發特種原材料,扭轉基礎配套產品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堅持裝備自主化與重點建設工程相結合,加強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充分利用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和調整振興重點產業形成的市場需求,加快推進裝備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帶動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地優化裝備制造業產業組織結構,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發展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鼓勵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系統集成為主轉變,引導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強本土市場需求資源與中國裝備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結合。
(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率
“十二五”期間,我國服務業的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率和生活性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進一步發揮服務業的生產服務功能和就業吸納功能。要大力發展作為商品生產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的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打破金融、電信運營等行業的行政壟斷,以競爭促進行業效率的提高;大力發展軟件、咨詢產業,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發展;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改組改造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影視、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公司和大集團,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實行網絡化、品牌化經營。同時,要進一步改善生活性服務業的投資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創業,進一步提高生活性服務業的就業吸納能力。
(五)加強部分地區的極化作用,“以點帶面”地推進中西部地區發展
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機會進一步優化全國產業布局,引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通過要素的跨地區流動和重組,一方面加強東部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強中部地區糧食生產能力、支持中部煤炭基地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精品原材料基地、構建綜合交通體系。鼓勵中西部一部分地區先行發展,重點圍繞西部地區三大增長極,即成渝經濟區、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將三大增長極打造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和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在此基礎上,通過重點區域突破,以點帶面,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從而推動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
(六)消除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壁壘,促進產業組織優化
“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任務是,從根本上形成有效的要素市場競爭,真正解決我國的產業組織結構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問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綜合考察地方政府官員的業績,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經濟利益關系,達到顯著弱化、直至徹底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的目的,促進要素的跨區域組合和流動,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為生產資源集中創造有利的市場調節。同時,矯正環境、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扭曲,提高優勝劣汰市場機制的選擇功能,在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加速落后產能的淘汰。在形成全國統一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基礎上,通過鼓勵跨地區的企業重組,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引導、扶持和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爭取培育一批依托國際市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與此同時,通過完善金融和技術政策,鼓勵創業,通過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各類型企業“有進入有退出”、“既競爭又合作”的產業組織格局。
(七)把握技術窗口,矯正資源錯配,促進高技術產業的技術趕超
“十二五”期間,雖然高技術產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但這已經不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未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是要提高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的路徑和主要任務包括:
第一,除了成熟技術的學習和追趕以外,還要把握好高技術產業技術變革時出現的窗口機會和我國技術進步的特殊有利條件,促進新興技術領域的技術趕超和進步。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已經在相關領域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
第二,解決高技術行業中技術能力和技術商業化能力錯配的問題,提高高技術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技術創新是一個發明、開發、產業化和商業化的完整過程,目前我國存在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和商業化能力割裂、錯配的問題,政府應當通過鼓勵和引導校企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對接;通過鼓勵民營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和國有高技術企業改制,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和商業化能力的融合,提高高技術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促進創新的可持續性。
第三,加強政府的技術路線指導。借鑒日本經驗,可以考慮由國家發改委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定期頒布《產業技術路線指引》,加強全社會技術創新的協調性,提高技術資源的利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