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爐的200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9%,環比提高1.8個百分點,表示中國經濟徹底扭轉了連續5個季度的下跌,進入回升通道。其他一些指標,如樓市和股市快速回暖,電力生產開始正增長,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繼續上升,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工業增加值重新進入兩位數增長,FDI和熱錢流入加快,物價指數下降趨勢減緩,6月份財政收入開始正增長,銀行間利率有所下降,出口下降幅度收窄等。這表明在多數國家經濟繼續深度衰退或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反危機經濟政策見效快,見效明顯。同時,在轉折時期,有必要對已經采取和真正實施的政策措施及其表現進行一個必要的梳理和檢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適度調整政策措施,實現“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促改革,促民生”的目標。
一、增長引擎持續性如何?
上半年中國經濟基本面表現總體上好于多數國家主要源于政府大規模基礎建設項目投資、房地產回暖和超量的信貸供應,如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33%,投資對上半年的增長貢獻率高達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同比提高幅度較大。新增貸款總額達到7萬多億元,同比增長200%以上。消費雖然表現也不錯,拉動增長率3.8個百分點,同比還是有所下降,與投資貢獻率相比依然軟弱。在出口增長前景不明確、消費增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這種主要倚靠投資信貸的增長基礎穩固性,自然引發一些擔憂。
(一)增長動力合理性和可持續性不高
1、過多依靠政府型投資擴張拉動
今年1~5月,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2.9%。累計施工項目同比增加47912個;新開工項目同比增加39510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33.8%,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95.9%。其中,政府型投資及銀行貸款是主要投資來源。可見,投資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趨于穩定的基本動力。世界銀行認為,如果沒有政府的巨大投資拉動,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只有1%。但是,繼續擴大政府主導的投資潛力有限。因為,財政收支缺口大幅度拉大,預算平衡狀況惡化,繼續增加政府投資,減稅和補貼空間不大。如今年前5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6.7%,而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同比增長27.8%,預計全年財政赤字/GDP比例將達4.9個百分點,而2008年僅為0.07%。而且繼續依靠擴大信貸支撐也存在很大風險。
2、出口因外部需求低迷而對增長的拉動效應無法回到以前
目前,國際經濟走勢不確定性還較高,外部需求低迷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如今年1~5月,中國出口同比下降21.8%,連續7個月下降。實際利用外資及新批外商投資企業數同比下降幅度也達到30%左右。同時,國際上對中國產品的抵制壓力加大。如年初印度宣布6個月內禁止中國玩具進口;俄羅斯宣布對中國鋼鐵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6月17~29日美國接連宣布啟動3起針對中國金屬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及1起輪胎特保救濟措施。一些發達國家最近又準備出臺“碳關稅”法案,對高能耗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據統計,2008年全球40%的反傾銷的40%、反補貼的70%都是針對中國的,2009年1~4月1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38起“兩反兩保”調查,同比增長率26.7%。因此,繼續擴大商品輸出規模拉動增長的空間不大。如果對外出口受阻,則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國內消費難以迅速擴大的情況下,如何消化?將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大考驗。
3、消費繁榮拉升增長的作用依然不足
雖然第一季度社會零售額增長保持了同比15%的增長率,但環比下降1個百分點,說明擴大消費拉動增長明顯乏力。短期內顯著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難度很大。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以及居民對未來預期不確定性高,使居民即期消費信心不足,如86.7,比2008年12月下降0.8個百分點,比2007年12月下降10.2個百分點。2008年中國儲蓄率提高到51.3%,比美國12%的儲蓄率高出3倍。外部需求不振,國內市場消化力不足,則擴投資、保增長形成的巨大產能向何處去?
(二)經濟增長結構沒有明顯改善
在經濟刺激政策過度偏重保短期增長目標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足。在保增長這一主要目標下,全國經濟工作的核心均以落實投資項目為主要手段,投資的逐步落實到和天量的貸款出籠,成為產能穩定甚至擴大的基本動力。但投資消費結構、投資部門結構、產出結構、能耗結構、內外需求結構、區域發展結構等均未有優化的跡象。如大量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鋼鐵、煤炭和有色金屬等上游產業等創造GDP規模快的領域,上半年30%多的投資增長只帶來了8%左右的工業增加值增長,說明投資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消化上游企業的庫存。對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少、污染環境小等領域的投入相對不足,尤其是對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設施、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革新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同時,對改善社會保障領域的關注顯得不夠。表現為,雖然在近幾個月出臺的一攬子政策中加大了對教育、醫療、衛生和科技等領域的支出,但其所占比重依然很低。
(三)增長刺激手段與機制迄未改變
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機和穩定經濟措施看,依然主要依靠政府出手,如直接審批、投資、減稅、補貼、回購大企業股票等。政府政策指向具有偏強弱小,即過度依賴國有大企業來實現投資和資源配置,基于市場的投資沒有形成。由于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主要由國有大企業承擔,其對民間投資拉動作用小。導致壟斷化傾向增強,而中小企業準入機會較少,生存空間縮小,大量中小企業因缺乏公平競爭環境而停產倒閉,導致經濟主體結構逆轉;政府財力支持傾斜方面,雖然一直強調要擴大內需,調整內外失衡的偏向,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各級政府依然偏重刺激和鼓勵出口,形成了對內外市場的歧視性待遇;在政府決策方式上,政府行為隨意化、長官化特點十分突出,地方和部門跑部爭項目、要錢的普遍現象,凸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
二、推進結構優化方向何在?
(一)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作為中長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中之重
要在穩定投資和出口的同時,更加致力于擴大消費,使消費增長更快,是形成內需主導型經濟的關鍵。形成內需主導型增長動力結構不能單純依靠投資,更要依靠消費,消費加快成長既是經濟增長的本來之義,更是推動經濟未來增長和升級的源泉。與投資相比,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繼續下降,必須花大力氣扭轉投資消費比例關系進一步扭曲趨勢。
(二)要調整政策導向合理性并提高政策執行力
要在穩定和增加生產的同時,厲行產業導向政策,鼓勵先進,淘汰落后。通過稅收、政府采購、信貸、利息補貼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產業與區域發展政策導向落到實處。同時,還要強化經濟刺激和產業調整政策落到實處,需要關注并遏制一些投資和貸款的“跑偏”現象。如有專家認為,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資金流入了票據“空轉”市場。這樣看來,就有大約一半左右的信貸資金在金融系統內自我循環而并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無論是對股市還是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都不會帶來明顯的財富效應,更多的是替代效應,即只會擠壓消費而不會促進消費,所以就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三)加大體制改革力度。打破利益與壟斷糶團對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的阻撓
市場不完美,政府同樣不完美。合理和高效的經濟是政府和市場兩手相得益彰的經濟。在反危機時期,適當發揮政府的能動作用,糾正市場偏差,并使經濟較快復蘇,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為政府是萬能的和可以取代市場的。要正確界定政府和市場邊界,必須嚴格約束政府之手。“救火”之時,政府通過各種命令和資金大顯身手,必須要考慮“滅火”之后可能出現的嚴重后遺癥,如過度投資和發貸之后,經濟趨于穩定后又可能出現投資過熱和產能過剩,以及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必須進行適度回調,提高決策科學性和前瞻性。
目前及未來一段改革的重點是:
1、大力推進基本要素的價格機制改革
重要資源價格的配置權是核心經濟利益所在,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焦點。土地、礦產資源、勞動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關系到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公平化和效率化。要推進要素價格改革,需要政府自身放權讓利和消除巨大的利益集團阻力。例如,由于“土地財政”已經成為多數地方政府的搖錢樹,再加上做大GDP蛋糕和加快城市現代化導向,使得多數地方對調房價、促消費并不會積極,會想方設法使中央政策變樣,政府與開發商的大合唱自然無法遏制。又如,壟斷企業往往逼迫政府維持汽油、土地等關鍵要素的高價格和傾向自身利益的價格形成機制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投資方向變化同樣觸及形形色色的壟斷集團的利益,要推進改革以及優化結構,就必須遏制利益集團的過度膨脹,斬斷政府和各集團的利益鏈。
2、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
加快由政府主導型真正向市場主導型轉變,改革國有壟斷,加快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真正消除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市場機會、產品服務準人、資金獲得等方面的門檻和桎梏(玻璃門)。抑制國有企業集中化和壟斷化的不斷提高。為此,需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減持。短期財政刺激對于穩定經濟下滑趨勢是必要的,短期性效果也是較好的。但從世界經驗看,僅靠財政刺激是無法使一個經濟體走向持續恢復發展,必須配合以其他中長期政策,特別是結構性政策。因為,這場金融危機本來就是內外結構失衡的產物。
3、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
財政體制改革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要在繼續維持適當的經濟建設推動者和調節者身份的同時,強化自身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定位,要優化支出結構及預算管理體制,加大公共服務比重和切實提高財政資金效率,社保水平的提高是有效降低居民預防型儲蓄、消費傾向低的基本條件。在經濟低迷背景下,穩定就業是保消費、促增長的關鍵。如果少上或緩上幾個對就業拉動不大的重大項目,則可拿出幾百億元用于補貼大學生就業,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能很快見效,也能有助于擴大消費。
4、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開辟消費繁榮之源
中國消費弱的癥結在于近10多年來收入分配不合理。勞動報酬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太低而且不斷下降(近10年來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比例下降11.66個百分點,僅為40%左右,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以上),而且行業、區域、城鄉、階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目前收入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收入差距擴大到11倍),降低了居民消費傾向。同時,社會保障措施不到位,居民強制性儲蓄傾向高。擴大消費的關鍵之一,在于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和格局,使大多數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較快提高。為此,需要推進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限制,提高城鎮化水平,還要配合以對農民素質與專業培訓、廉租房建設、教育及社區醫療衛生改革等,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購買力顯著提高。同時,消除服務業發展的一些限制,增加就業崗位,使城市中低收入階層購買力和消費傾向顯著提高,是繁榮消費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前提條件。
總之,在全球危機尚未結束,中國經濟增長企穩的轉折期,特別需要考慮增長的結構優化和可持續性問題。特別需要冷靜考慮反危機和經濟穩定與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權衡短期增長與中長期結構優化關系、發揮政府職能與完善市場機制關系、政策穩定與調整關系,趨利避害,促進經濟穩定、協調和持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