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勞工部和歐盟統計局的數據稱:2009年5月份美國失業率升至9.4%,歐元區4月份失業率達到9.2%,分別創下近25年和lO年新高。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顯示,2008年中國城鎮實際失業率為9A%。2009年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城鎮實際失業率可能接近14%。為促進就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大幅闡釋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中央先后頒布4萬億投資政策、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一系列配套措施,還專門下發《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都充分展現出政府促進就業的良苦用心。在這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中,作為提供主體就業崗位的企業有著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關鍵時刻應該挺身而出,切實為促進就業做出應有貢獻。
一、促進就業是企業首要的社會責任
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全球市場和企業的共識。有遠見卓識的企業不僅要追求自身的發展,更需要關注客戶、關注員工、關注信譽、關注環境,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現階段,更需要企業顧全大局,積極承擔就業責任,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企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首先,促進就業是社會責任的應有之意。社會責任運動興起子上世紀80年代。進入新世紀以來,在聯合國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等組織的推動下,全球更多企業加入到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列。“全球契約”號召企業要遵守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及反貪污方面的十項基本原則,其中對企業勞動用工和促進就業有著明確的要求。國內外先進企業普遍在促進公平就業、保障員工權益、強化雇員培訓、維護就業穩定等諸多方面有著卓越的表現,成為促進就業的楷模。企業積極承擔起促進就業的社會責任從微觀上說能夠穩定員工隊伍、保障員工基本需要,從宏觀上看能夠刺激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這既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的核心要求,又是廣大員工的真切期盼,更是企業不可推托的道德責任和法律義務,是企業必須自覺履行的應盡之責,需要每一個企業正確看待、深刻認識、積極實踐、充分履行。
第二。促進就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迫切需求。種種跡象表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轉化為就業危機,開始對經濟社會帶來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國目前勞動力總量接近8億人,供大于求總量過剩,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就業也始終是一個大問題。而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之際,促進就業更加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旦失業率繼續大幅上升,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致使尚還虛弱的經濟陷入崩潰,甚至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對此,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充分就業比其他所有經濟目標都重要。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指出,保證就業是中國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廣大企業要切實踐行好促進就業的時代使命,以促進就業緩解政府壓力、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復蘇。這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般需要,更是共克時艱對企業的獨特訴求,不僅從根本上考驗著企業的經營智慧,同時還在深層次考量著企業的道德水平。
第三,促進就業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可持續發展是眾多企業的不懈追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適時調整戰略、大力開拓市場、不斷創新產品,同樣也需要通過充分履行社會責任不斷為企業開創良好環境。當前,履行好就業責任就能夠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這是因為促進就業能夠使企業行為更加符合社會倡導、更加順應政府關切,從而易于企業以替政府分憂、為社會減壓的現實貢獻贏得社會的普遍美譽和政府的長遠支持,為企業發展拓展空間、贏得主動。企業在困難時期不裁員,能夠最深刻地強化企業的責任意識,最雄辯地展示企業的道德品格,從而激發員工忠誠度,增加企業凝聚力,促進管理團隊和廣大員工頑強拼搏、同舟共濟,推動企業攻堅克險、渡過難關。在危機中不裁員,未來就不用增加補員的成本,在危機中增加招聘,就能以更低成本引進超值人才。長遠看來,這些做法必將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奠定堅實基礎。
二、以就業責任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廣大企業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促進就業,以實際行動詮釋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是要做到不裁員。今年以來,有很多企業紛紛做出了不裁員的承諾。這十分符合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整體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裁員是企業應對危機的手段之一,但一般應該作為各種非裁員手段凈盡情況下的最后選擇。因為裁員不僅同樣需要支付可觀的裁員成本,更會破壞企業既有的生產力結構,重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會摧毀企業苦心經營的文化精神。企業保員工、保就業、保穩定實質上也是在保護企業自己。當前,企業既不進行裁員又能有效應對危機的做法主要有:合理調整生產節奏,采取輪崗、輪班、彈性工時等方式使更多人分享就業機會,分解就業壓力,實現員工隊伍整體穩定;調整崗位設置,優化人員結構,用相對富余人員充實營銷隊伍,解決就業與開拓市場協同互進;加強固定資產、機械設備的維修、檢修、技術改造,在增加工作機會的同時升級生產能力;推行帶薪年休假、欠班休假等方式緩解開工不足和剩員過多的矛盾;壓縮不必要開支,削減非經營性成本,或適度平均減薪,以解決企業資金和業績壓力;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加快發展,通過擴大生產、創新產品、提高效益、拓展規模從根本上消化冗員、促進就業。
二是要加強員工培訓。前幾年很多企業由于發展迅速、業務繁忙而忽視了員工培訓,致使許多員工觀念相對落后,知識結構不合理,素質提高較慢。現在正是給員工“補課”“充電”的大好時機。培訓對企業來講是投資,對員工來講是福利。在危機中加強員工培訓能夠有效解決崗位不足的矛盾,鞏固員工與企業的信任關系,提升員工忠誠度,構筑企業命運共同體,還能夠更新員工思想觀念,提升員工知識技能,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增強組織潛在競爭力,給企業帶來長期豐厚的投資回報。因此,企業要主動變“熬冬”為“冬訓”,用教育培訓增強企業人才實力、隊伍信心和發展后勁。現階段的培訓工作要緊密結合企業的戰略發展和生產經營來展開,要量身定制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好知識、技術、業務、產品和市場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可以采用脫產、半脫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學習考察的方式,還可以采用崗位訓練的方式促進員工在行動中學習。為切實緩解企業當前的資金壓力,危機中的培訓可以更多采用內部化的方式來進行,盡量使用內部培訓師、內部培訓場所和內部培訓教材,也可以實施減薪培訓的辦法,確保以經濟的成本促進企業員工隊伍的內涵式升級和結構性調整。
三是要積極引進人才。總體看,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正在減弱,企業最艱難、最不適應的階段應該已經過去。但危機過后不會是遍地黃金,必將出現新一輪更為慘烈的市場競爭。在當前眾多企業仍然滿眼蕭條、滿心恐懼的時候,一部分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已經隱忍陣痛,悄然開啟了新的戰略布局。或是重整戰略,或是適度擴張,更主要的則是開始積聚資源、引進人才。誰在經濟寒流中提前奠定技術和人才的堅實基礎,誰就會取得經濟復蘇時的競爭優勢。人才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推動企業渡過難關需要人才,將來引領企業跨越發展更需要人才。人才隊伍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工程,需要高瞻遠矚,提前規劃。因此,各企業要充分利用好當前經濟低迷時期人才成本較低、人才相對充裕的機會,結合企業發展超前謀劃人才布局,堅持積極的人才政策,廣納高端人才,引進學生人才,吸納技術人才,一方面更好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就業責任,一方面主動完善企業人才結構、壯大隊伍實力、強化人才優勢,促進企業在危機中掌控資源、集聚力量、搶占先機、提升位勢,同時為企業有效把握經濟周期的波形交替,實現經濟復蘇階段的率先崛起提供充足的人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