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來,各類媒體又一次對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據有關報道,作為世界上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的中國,以中鋼協為代表,希望2009年鐵礦石長協價降價40—45%。在談判之際,5月下旬,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宣布與日本鋼鐵企業達成下調33%的協議,隨后,韓國鋼企也追隨了這一價格。從鐵礦石進口量來看,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而日本的進口量不到中國的六分之一,從交易規則來看,似乎只有中國鋼企才更有資格決定鐵礦石亞洲價格,因此傳出中方不會讓步的聲音。就在此關頭,6月11日又傳來消息,全球三大礦商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稱,已與日本新日鐵公司和韓國浦項制鐵達成粉礦合同價下調28%的協議,同時,現貨市場上,鐵礦石價格已走出底部,天天上漲,令中鋼協堅持的“拒絕接受33%降價協議”的壓力加大。
商場如戰場,國際市場更是風云變幻。近幾年來,圍繞著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多國數方,或結成同盟,或連成戰線,較勁博弈,而每一次,都是以日本、韓國與礦石出口商率先達成協議,中方最終失利為結局。這樣的情節,今年會不會繼續重演?
據某媒體采訪報道,中鋼協有關人員表示:中國拒絕接受日本價格并不是先例,鐵礦石談判,中方不會讓步。中方已經為談判破裂做好準備,如果出現鐵礦石供應問題,中國鋼廠寧可減產。
一是不會讓步,二是寧可減產,擲地有聲。讀了報道,我們由衷地叫好。道理很簡單明白,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也是第一大礦石進口國,日本鐵礦石進口量不到中國的六分71c2a0604ad03f0d9b7506e438d88f4d之一,怎能有資格代表亞洲價格?作為鐵礦石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的中國理應代表亞洲價格。中國鋼廠不可能自己虧本,讓上游礦山保持相當高的利潤,這也不符合雙方互惠共贏的原則。可是再想一想,日本、韓國的企業就愿意發揚“國際主義”的精神,愿意“自己虧本,讓上游礦山保持相當高的利潤”嗎?日韓的鋼企為什么不愿意坐等中方與澳大利亞、巴西的礦石供應商談判把價格降低到40—45%而坐收漁利,卻要出此損人不利己的陰招呢?
市場交易,說到底,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是供求關系。你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嗎,那你也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石進口需求國。你的生產能力越增長,你的原料進口需求就越增加,你不是一年的礦石進口量已經達到了世界貿易量的50%了嗎。你有10多家的特大型企業,你還有許多中小企業,你可以協調好大企業的關系,共同對外,但你能時時刻刻對中小企業都一視同仁、給予呵護嗎?你的生產企業進口礦石是用于生產,可是你能管得住貿易商的“倒礦”行為嗎?你可以做到不達目的寧可減產,我同樣可以做到不達目的寧可減產,反正礦石是在我的地下埋著。你今天減產,明天減產,你能放空生產能力永遠減產嗎?你可以決定大型的國有企業暫時減產,可是你能決定那些中小企業永遠減產嗎?一旦世界經濟復蘇了,需求擴大了,有利可圖了,你們不增產才怪了。
市場交易,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同樣的價格,你買了要虧本,他買了卻不一定會虧本。決定因素是生產經營規模和技術進步水平。日本和韓國的企業能夠接受更高的價格,除去居心叵測落井下石的一面,起碼有一點,他們有接受那個價格消化那個價格的能力。日本和韓國,過去都是世界上的鋼鐵大國、鋼鐵強國。而我們自己,現在雖然大了,也比以前強了,但我們離鋼鐵強國還有距離。就同樣規模的企業,我們與日本、韓國還不具備真正的競爭力。這也正是日韓鋼鐵不把中國鋼鐵放在眼里的因由。
說到這里,我們以為,對外貿易談判,不是一個短期的、一勞永逸的事,貿易也是實力的對比。我們即要做好對外協同一致的努力,更要抓住技術進步提高競爭能力這個核心。中國有許多行業,在世界上已經是最大的,而且以后還會更大,但是,我們在世界上說了都不算。所以,除去做大,更要做強,也只有真正強大了,才能最終決定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