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前,房地產價格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大幅上漲,出現了泡沫化傾向,2008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價格又隨著經濟的下滑而回落,到今年5月份前后出現了反彈,這是否構成了房市長期回暖的信號呢?
我個人看,目前樓市的情況,更多的是之前積累的剛性需求的釋放。從2003年至2008年,中國經濟已經連續6年高增長,人們的收入提高,為了購買住房也積攢了相當一部分儲蓄。但是由于之前房價的不斷上漲,有購房需求的人,一直在持幣觀望,希望房價降下來。但結果是房價不降反升,最終在剛性需求的支撐下,很多人還是選擇了購買。
但是,銷售的短期上漲,并不意味著房市長期回暖。判斷樓市的走向,要放在宏觀經濟環境來看,不能只看樓市內部的這些指標。樓市的這些指標無法反映較大的宏觀經濟轉向,只能表明樓市在一段時間內的一些小波動。從宏觀經濟環境的角度,總體好轉的趨勢并不明顯。經濟還沒到底,樓市不可能見底。從宏觀經濟數據來分析,今年3月份全國發電量同比下滑0.71%,4月份的發電量同比下降3.55%。這些數據表明短期內,經濟下行的壓力繼續增大。從宏觀環境回到對房市的分析,目前有將近一半的購房者是用按揭來購房的,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個人預期收入的前景會受到負面影響,購房需求也受到影響。現在宏觀經濟的未來走向仍不明確,在經濟尚未企穩的情況下,房市的走向也面臨著很強的不確定性。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造成樓市回暖的主要動力,例如購房貸款在貸款增長中占比在提升,我看還不能完全這么看。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拉動增長。增長是財富的創造過程,人們的收入都是從經濟增長當中獲得的。但現在有一個相互矛盾的情況:一方面貸款投放的增速很快;而另一方面經濟啟動的跡象卻并不明顯。
在此次啟動經濟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和以往歷次經濟增長都不同的現象:投資上去了,工業下來了。在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采取的基本模式是以投資拉動工業增長。但目前,大量資金的投人主要是加速現有項目的完成。全國大概有20萬億規模的在建項目,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投資需要完成,之前一段時間投資商因為受到危機影響,加上資金鏈緊張,相當一部分定單下給了生產企業,到結算時卻付不了錢,設備生產出來就成為企業庫存。
但現在貸款一放松,資金給了生產商,實際上生產商并沒有增加生產。而只是一個去庫存化的過程,即把已產出的產品發貨銷售。所以,這就意味著貸款投放之后,去庫存化導致投資完成額的上升,而工業生產卻不增加。這些投資實際上是延續了原來的產業結構,原來的產業結構是一個過剩的結構,是產生不了效益的。產生不了效益,勞動者的工資就增加不了。所以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如果只是維持了原有的生產過剩的結構,那么對于提高居民收入、房市回暖,都不能構成根本的支撐。現在的購房是實現前一階段抑制的需求,而并不是當經濟持續增長,人們收入普遍增加所產生的新增需求。
這一判斷并非否定把刺激購房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而是提出經濟增長的基礎還沒有穩固的時候,房地產市場的反彈就是有限的。貨幣政策與其他啟動內需的政策對刺激樓市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發揮的作用會很有限。因為,當宏觀經濟沒有穩固時,刺激樓市無非是鼓勵人們去買房子。盡管在稅費等方面政府能夠給予一些優惠政策,但買房子還是老百姓用按揭貸款去買,這些優惠和用幾十年的時間付房貸的壓力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消費者會把這個帳算清楚,到底要花多少錢,背不背得動貸款的負擔。如果工作和收入的預期不好,購房者還是要等等看。所以,針對樓市的這些政策并不能產生非常大的刺激,關鍵要讓宏觀經濟進入穩步上升的階段,房市才會看好。
如果說政府想要把房地產作為在短期內啟動內需的重要舉措,那么有一件事是可以做的,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一個社會總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買不起商品房。我曾經做過一個估算,我們城市在這一輪經濟增長之中,大概有40%的城市人口的收入增長低于房價增長,也就是說他們永遠買不起房。對于這些居民,全面市場化的道路就有問題,政府需要用公共福利的形式,把居住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來提供給他們。現在政府在推進廉租房,中央每年對廉租房的投入不斷增加,目前解決了約5%的城市人口的住房問題。但覆蓋面還比較小,比較理想的覆蓋率是50%,如果有一半的城市人口居住在保障性住房里,就會對商品房市場產生很大的減壓作用。保障性住房的推進是一個長期工程,從現在開始每年進行一定量的投入,就會逐漸覆蓋更多的城市中低收入人口,能夠推進城市化,打開更大的經濟需求。從這點看,雖然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在4萬億元刺激計劃中已經占了十分之一,還是不夠,還應該加大。
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1%,增幅比去年同期減少28個百分點,比同期同定資產投資增幅低22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購置土地面積和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繼續負增長,且降幅增大。從這些情況看,房地產市場似乎已經陷入了困境。但我相信,這個困難是暫時的,樓市價格的回調也是暫時的。從長期看,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著巨大的增長前景,而且樓市價格在經濟增長走穩后會率先反彈。
這樣的前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與房地產業的特殊性決定的。我們的土地政策要保住18億畝耕地不動,同時到20年后的人口高峰時還要增加2億人口,其中85-90%的人口要進城,將增加8億城市人口。要解決8億新增城市人口的居住問題,和現有4億城市人口的住宅條件改善問題,就必然會拉動一個巨大的房地產市場。同時,從國際經驗看,在發達國家財富積累形態中,有三分之二是房地產,也說明了在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廣大。
要創造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廣闊前景,就必須把住房問題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來考慮,這不僅是發展房地產市場的要求,也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要求,以及擺脫當前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的短期要求。
城市化能夠創造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這個需求被壓抑了60年。從建國以來就是以犧牲城市化的方式搞工業化,改革開放后的30年,還是繼續這樣的模式,城市化的需求被長期壓制,一旦被釋放出來,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
以前的高增長前景是建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在外需急劇膨脹,美國經濟不斷的虛擬化,貿易逆差能夠有持續拉大的能力,美元資產穩步上升的背景下,現在這種環境已經不存在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濟還有下滑的可能,如果不進行結構上的根本調整,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就會不足,還有可能變成一個“w型”趨勢,即在外部環境繼續惡化的同時,又沒有長期的、根本性的應對危機的措施,而且只是把這場衰退看成是一個短期的、溫和的衰退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使經濟有短暫的上升,但不可持續,反反復復地徘徊。總之,如果在不觸動原有經濟結構的基礎之上來考慮出路問題,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