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外包是指一些發達國家的軟件公司將其一些非核心的軟件項目通過外包的形式交給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開發而產生的一種服務貿易,借此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國際軟件外包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已發展為一個新的產業形態,是當前國際上最主要的服務外包形式。發展軟件外包產業不僅可以使我國軟件企業獲取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優化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優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且有助于我國相關企業和部門全面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我國軟件外包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離岸外包比重不高,且以日本為主。由于受承接外包的軟件企業競爭能力、歷史文化地緣語言及我國內需增長等因素影響,我國的服務外包仍然是以在岸外包為主,離岸外包比重不高。而且,離岸外包市場主要集中于亞洲,以面向日韓市場的近岸外包為主,其中對日外包比重高達60%。
二是軟件人才嚴重匱乏。隨著我國軟件行業的迅速發展,軟件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目前,我國軟件企業中市場人員、內部運營人員以及一線工程師都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困擾我國軟件企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是軟件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實力不強。雖然我國軟件企業的數量較多,但是規模卻相對較小,其中70%員工不超過100人。較小的企業規模和資金實力,很難獲得國外大型發包企業的信任,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實力。
四是軟件企業行會制度不健全,作用較小。目前,雖然我國軟件業行會組織的數量不少,但由于大多是政企分離的產物,制度很不健全,對本行業的影響力不足,這就使得軟件業市場競爭行為很不規范,惡性競爭、隨意降價的情況時有發生。
五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存在缺陷。在軟件外包過程中,軟件的發包方為了保證軟件質量,有時需要向承包方提供新技術,這使得發包企業存在知識產權被泄漏的風險。而目前,我國雖然有相關法律,但是在對商業機密和數據信息等方面的保護上,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相對較小,而且只有當違法行為造成實際損失后才能進行懲罰,事前預防性保護相對不利,這是國外許多高質量外包項目不愿發包到我國的根本原因。
二、促進我國軟件外包業發展的策略
(一)加大對軟件外包產業的相關政策支持
一是適當給予稅收優惠,大力扶持軟件產業園區建設。2006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信息產業部聯合批準和認定建立北京、深圳、上海等11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在此基礎上,我國應在關稅和軟件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上給予軟件企業更大的優惠,大力支持軟件產業園區建設。
二是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當務之急,我國政府應抓住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軟件人員就業的機會,積極出臺軟件人才引進的各項優惠政策,在住房、養老、子女入學和科研條件等方面給以支持,鼓勵發達國家軟件業高級人才加盟我國軟件產業。與此同時,從長遠著想,我國應改革與完善教育體制,一方面改革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級軟件人才;另一方面完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更多的軟件業“藍領”、“灰領”,實現軟件人才教育的“兩條腿走路”。
三是加強軟件外包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必須加強我國軟件外包服務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建立健全相關法規,降低侵犯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打擊門檻,加大執法力度和懲罰力度。
(二)健全軟件行會職能,發揮行會的橋粱紐帶作用
其一。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行會職能。目前我國的軟件行會組織由于缺乏健全的組織規章和權威領導,作用極為有限。因此應以大型軟件企業為龍頭,建立健全軟件行會制度和規章,通過企業聯盟的方式,實現行會內部企業的分工合作,進而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創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能與國外大型軟件企業相抗衡的軟件外包聯盟。在利潤分配上,可以借鑒股份公司的經驗,實行股份合作制。
其二,發揮軟件業行會的橋梁紐帶作用。行會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具有聯系政府和企業、國內和國外特殊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好這一作用,就會使政府的各項支持政策盡快落到實處,從而促進軟件業健康發展,同時避免軟件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帶來的巨大內耗。
(三)加快企業自身能力培養和提高
首先,企業自身應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在目前我國軟件行業人才匱乏的情況下,軟件企業應從自身需要出發,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自身對軟件人才的培養,完善軟件外包人才的梯隊結構。
其次,加強技術創新,創立民族品牌。我國軟件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全方位地了解國際軟件業的發展態勢,緊跟軟件技術的最新發展方向,加強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同時,企業要重視創立自己的品牌,力爭在擁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第三,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策略。我國存在巨大的國內軟件外包市場,這是我國軟件企業開展外包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尤其為軟件企業渡過危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國外廣闊的市場空間還有待開發,軟件企業應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爭取在鞏固好日本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歐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