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玉珍
摘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黨和國家最為關注的“三農”問題中的一個方面。在廣西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使全額收取養老金中的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和養老保險金的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標準的確定以及如何體現社會公平等成為難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產,體現政府關懷,確保實現公平,創新養老方式,使農村養老保險成為農民致富的助力。
關鍵詞:廣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4-0077-03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部分人解決了溫飽,少部分人過上了小康生活,但“三農”問題依然是黨和國家最為關注的重大問題,而農村的養老問題更是“三農”問題中的突出問題。在中國農村,由于受傳統思想文化影響和制約,生養死葬的養老義務一直由家庭自行承擔。現在,農村中的家庭小型化、青壯年外出打工等比比皆是,單靠家庭自行承擔養老義務已經不可靠也不現實了,由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來共同承擔農民的養老義務成為必然趨勢。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抓緊制定指導性意見,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國家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在一些地方開始試點。廣西屬于不發達省份,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廣西與全國其他發達省份相比,在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方面又將遇到更多的難題。
一、廣西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難點問題
在廣西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能會遇到難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全額收取養老金中的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難度很大。養老保險金的個人承擔部分和集體承擔部分的足額收取會遇到困難,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的錯誤認識。中國歷來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和習慣。在勞動能力喪失以前,人們都把所有的精力和家庭收入用在孩子身上,以換得老來兒女的贍養。由于家庭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靠兒女養老是天經地義的事,很少有人會想到“親生兒也有不如隨身錢的時候”的道理;由政府、社會分擔養老義務是新事物,很多人在心里是將信將疑,要使所有的人完全理解和接受一時之間不可能辦得到。所以可能會有相當部分的農民群眾不愿繳納養老保險金。二是個人缺乏承擔能力。農村中的特困戶、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群眾沒有能力繳納養老保險金。這部分群眾或者是由于勞動力缺乏,或者是因為生產資料缺乏而喪失經濟收入來源,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如疾病)而陷入困境,家庭生活極其艱難,連日常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們手中但凡有點錢,也是首先用來解決衣食問題,不可能選擇交養老保險金;倘若強迫他們繳納養老保險金,對他們來說無異于口中奪食。所以要他們繳納養老保險金的個人承擔部分是很難辦到的,即使不是足額繳納,也很難收取。除此之外,一般家庭的經濟收入也不是很高,如果要他們繳納的養老保險金,假設是每人600元/年(以養老保險金發放的1800元/年按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平均分擔來算),按一家三口人來計算就是1800元/年,這對一般農民家庭來說可不是小數目,恐怕他們也承擔不起。從廣西某邊境縣的情況看,國家在農村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每年只需要交10元就能參加,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庭就交不起,參加的人都達不到75%。而且“新農合”是當年參加當年就見效的。三是受集體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部分地方的農村集體不能繳納養老保險金的集體補助部分,這種現象絕不會是個別的。在廣西農村,不同地方的村社,其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在貧困山區的農村,很多村社的集體經濟基礎很是薄弱,有的甚至是空殼村,沒有一點集體經濟收入。對這些地方的農村,又怎樣收取到養老保險金中的集體補助部分?更為嚴峻的是,這些地方的農民群眾,很大一部分是溫飽都沒有解決的,個人繳費部分他們都交不起,養老保險金中的集體補助部分村集體交不起,他們也墊交不起。
(二)養老保險金的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的標準難以確定。在廣西,養老保險金的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標準的確定,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這個交費標準的確定,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不能全面考慮這些因素,那么我們制定m來的交費標準就會不合理、不公平,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實現執行不了的情況。影響養老保險金中個人繳費部分、集體補助部分標準確定的因素包括:不同地方的生產生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農民個人、農村集體的承受能力。從生產生活環境來看,廣西的北部、東部和南部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要比西部地區優越得多;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西部地區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經濟發展總是比廣西其他地區落后,比如百色、河池兩地是國家級貧困地區;從農民個人、農村集體對繳納養老保險金的承受能力來看,最差的恐怕也是西部地區的農民群眾。由于廣西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如果在養老保險金中個人繳費部分和集體補助部分繳納標準相同的話,恐怕不是每個地方、每個人都有能力交納的。如果養老保險金中個人繳費部分和集體補助部分收取不了,則這些地方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就有不能實行之虞,農民群眾的養老問題就無法解決。如果不同地區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中個人繳費部分和集體補助部分是不相同的話,則發放的年養老保險金按道理來說就應該是不一樣的,但這樣一來,只能領取較少的養老保險金的農民的生活就無法得到很好保障,他們的生活質量自然就低于其他人。這樣又出現了不平等的問題。
(三)在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上如何體現社會公平也是個難題。在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上體現社會公平之所以是個難題,是因為社會公平不是一個確定的數或者“度”。公平或者是不公平是人們心理上的感受,而且對公平的理解是一個人就有一樣看法,所以社會公平很難用準確的數量來衡量。盡管是這樣,人們還是可以通過對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來認定是否公平。公平的絕對性告訴我們,要求公平是每個正常人的心理和愿望,實現社會公平是人們的永恒追求。盡管社會現實中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但是只要能夠實現相對公平,社會就有了穩定、和諧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辦任何事情、解決任何矛盾時都不得不考慮到社會公平問題。從現實社會生活來看,所謂的公平不是完全平等,而是讓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的差異程度。在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問題上,要體現社會公平,就必須對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在繳費上體現社會公平;二是在養老保險金發放標準上體現社會公平。既然在養老保險金的繳費、發放上不能實行完全平等,那么我們就必須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差異水平,而且這個差異
水平必須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的,同時又照顧到特殊群體的個人利益,確保黨和政府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的的實現。
二、解決廣西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難題的對策
從目前情況來看,要解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難題,應當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傳力度,克服錯誤認識。克服農民群眾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錯誤認識,使他們在思想上對這一政策及實施形成正確的看法,在行動上支持和參與,自愿參保,就必須加大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在這個問題上,基層政府要負起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部門也要積極配合。考慮到大部分人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要大力宣傳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重大意義、目的以及對農民群眾的好處,對農民群眾詢問有關問題的回答要做到不厭其煩。同時,在宣傳上要采取多種形式,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墻報、黑板報、宣傳車等工具;如果能夠編成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進行宣傳的話,其效果就更好。總之,通過宣傳,務必達到使農民群眾對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了解到理解、接受、參與的目的。
(二)照顧特殊群體,體現政府關懷。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家沒有做出統一的、具體的規定,只是提出指導性意見,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廣西要實施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應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而且必須考慮到廣西各地的具體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由于自然環境不同而造成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特殊地理位置在國家、社會建設中的特殊意義,這樣才能體現對特殊群體的照顧和關懷。這里所說的“特殊群體”既包括邊境地區的農民群眾,也包括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還包括農村中的特困戶以及實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計生戶”。對這部分農民,由于他們的情況比較特殊,國家應給予幫助;如果在養老保險方面不能給予特殊的照顧,那么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就很有可能覆蓋不到這一部分的農民群眾。假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能覆蓋這部分農民群眾,那么國家制定這個制度的目的——幫助農民富裕起來——就不可能完全實現,更何況這一部分的農民群眾是屬于非常需要幫助的人群。
(三)區分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要,體現社會公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覆蓋全區每個地方,要保證全體農民群眾都能享受到。這就要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要區分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充分考慮和照顧到不同經濟條件的農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不同需要,從而體現社會公平。1.廣西屬于經濟不發達省份,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國家補貼部分,為中央財政所給,應當是讓全區所有的農村居民都能平等享有。2.在廣西還要以經濟發展情況核定集體補助部分的標準,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方,由村集體負責給農民全額交納集體補助部分;對貧困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不能全部交納的,應考慮由地方各級政府、村集體和農民個人按合理比例共同分擔;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社,應考慮由地方各級政府、農民個人按一定比例合理分擔;對邊境地區,考慮到該地區的特殊性,養老保險金中的集體補助部分應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分擔。3.對個人繳費部分,鼓勵農村18歲以上的全體居民交納養老保險金,積極參保;有能力繳納但不愿繳納養老保險金中個人繳費部分的農民(如農村中家境比較富裕的農民,有自己的項目,有比較穩定的經濟收入,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比較穩固)要動員其繳納,以確保他們的利益;應該考慮從國家征收的社會撫養費中按一定比例來提取一部分資金,為農村中的特困戶、雙女結扎戶、獨生子女戶、五保戶和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繳納養老保險金,以保證他們享受國家養老保險的權利。
(四)加強制度管理,確保實現公平。由于要根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實行不同的繳費標準和補助標準,所以在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過程中就必須對廣西所有的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掌握真實可靠的資料,吸收以往的經驗教訓,避免再出現“該補助的不給補助、不該補助的倒得到了補助,該照顧的不給照顧、不該照顧的倒享受了照顧”現象,確保農村養老保險實現社會公平。
從長遠來看,要徹底解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難題,則必須在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工夫。這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這就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農業新技術的培訓應用推廣、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以及發展農村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盡最大努力幫助各地農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生產經營技術,拓寬致富門路。同時,還要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解除農民在其他方面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不會遇到更大困難或中途被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