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鸝
《我不怕》講述的是五名年輕警員在一個小島上展開特訓,由于那是他們成為心理分析師之前的最后一個測試,因此被要求必須于一天之內,在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根據罪犯留下的蛛絲馬跡勾畫出罪犯的行動,捕捉一個代號為“木偶”的虛擬殺手。神秘警員妮可憑借觀察員的身份也加入了此次活動。但在探查的過程中,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模擬的尸體,只是驚人的意外卻接二連三地發生,隊員們一個個相繼死去。眾人都意識到,島上肯定另有一個真正的殺人犯。于是,一場模擬的行動瞬間變成了真槍實彈的較量。
這部根據好萊塢電影《死亡特訓》改編的話劇,與阿加莎、金田一等懸疑偵探系列中的連環殺人案件相類似:在所有出場者中,必有一個是兇殘的殺手!但是他究竟為了什么目的殺人?將如何殺人?結局又會怎樣?卻難以預料。此類故事常用這些疑問與觀眾展開智力上的較量,而編劇則必須控制觀眾的情緒,讓人們在猜測、驚恐、等待與推理中跟隨著劇情小心翼翼地前行。從這一點上來說,《我不怕》無疑很好地完成了對觀眾心理期待的準確捕捉與適時滿足。從改編的角度來說,編劇刪減了原故事中的人物,對角色的特點個性、死亡細節的處理等都做了更適合話劇演出的修改,令劇作基本上沿襲原電影的風格,保持了引人入勝的懸念感。
此次故事主題瞄準人性的弱點,女主角莎拉的個性設計無疑非常成功。故事的開端,她是一個懷揣著妹妹被殺害卻不能抗壓,而又被同伴指望不上,且各種表現都不算出眾的警員。但在與罪犯展開較量的過程中,薩拉逐漸變得冷靜、沉著。她利用在偵察課上所學的心理分析法,發現了兇手的整個計謀就是想利用隊員們的弱點來各個擊破。于是,她開始與兇手、時間展開賽跑,最后時刻竟對兇手設置圈套,贏得了時間,讓罪犯自動現形!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心理分析師的成長,也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警醒起自身的弱點,這無疑是此話劇非常成功的一筆。
除了劇本以外,導演在處理演出效果的過程中,也仿效了好萊塢電影中特有的“動感”,為警員們設計了多場打斗戲。該劇的舞美設計以黑色鐵架為主,演員的服裝也以黑白為主色,外加導演利用了音樂、音響、燈光等效果使劇場營造出一種陰森冷酷的效果,尤其是通過導演對戲劇節奏的把控,使整部劇帶有動作電影的利落感,呈現出一種話劇舞臺上少有的凌厲、動態又張力十足的效果。只是在作此劇的宣傳上突出要運用4D效果挑戰觀眾感官極限的說法似乎還有些言過其實,“原創”的定義也未免有些牽強。
近日上海的話劇市場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乃至出現了細分類型劇觀眾的趨勢,懸疑題材也成為了話劇制作者的寵兒,可能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話劇市場上座率高、關注度大的一個類型。前不久,上海出現了首家懸疑劇場“新光小劇場”,開臺劇目便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記憶底牌》。據稱,北京的戲逍堂、上海的現代人劇社、上影演員劇團、新文化公司等都可能成為其演出的中堅力量。在這種大好勢頭之下,希望在改編阿加莎、福爾摩斯和好萊塢電影風潮之下能夠涌現出更多真正原創的懸疑話劇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