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極有可能成為呂黎葡萄酒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是昌黎產區的好年份,也有可能成為昌黎葡萄酒業的轉折點。
迷失:昌黎敗給市場
昌黎在中國葡萄酒歷史上曾經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時期。
1983年,在郭其昌老先生的指導下,昌黎誕生了中國第一瓶屬于自己的干紅葡萄酒。1984年,國際葡萄酒局主席布巴斯教授在到中國考察葡萄酒生產狀況之后,指出:“中國也有個波爾多,它就是燕山腳下的昌黎。它的地理、氣候、土壤等與法國波爾多地區極為相似。”此后,東方波爾多的美譽不脛而走,昌黎在行業內名聲大噪。
1996年后中國大地掀起的紅酒熱潮使得昌黎再次成了行業的焦點,成立較早的華夏長城和地王開始攻城略地,野力、越千年等一批企業也隨之誕生并很快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地位。2001年,茅臺、萬達等企業紛紛在昌黎建廠,丘比特等一批本土企業也開始崛起,昌黎大大小小的葡萄酒企業達到了幾十家,其中野力邀請當紅明星鞏俐成為形象代言人,開創了中國葡萄酒明星代言的先河的同時,也成了市場的寵兒。
一時間,除了張裕、王朝幾個大佬,昌黎在中國紅酒行業的風頭無人能及。
2002年8月,“昌黎葡萄酒”獲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原產地域保護的葡萄酒產品,昌黎產區的概念開始逐步清晰。
然而,從2004年左右開始,在市場中拼殺完幾個回臺的昌黎葡萄酒企業開始集體走弱,很多企業不得不以代工、貼牌謀生。隨后幾年,這種趨勢不但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愈演愈烈:除了華夏長城和“外來戶”茅臺,貼牌成了大部分昌黎葡萄酒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一些曾經名噪一時的企業,如越千年等,已經停產。
于1999年開始舉行的昌黎葡萄酒節,其受歡迎程度很形象地反映了昌黎葡萄酒企業的興衰,從開始的熱鬧非凡到后來被迫走出去“推薦”,至2008年,昌黎葡萄酒節已經成了一塊名副其實的“雞肋”,而昌黎的葡萄酒企業在這一年,陷入了近10年來的最低谷。
是什么使昌黎喪失了競爭力?擁有得天獨厚產區優勢的昌黎葡萄酒企業究竟怎么啦?
2009年9月13日,在第十屆昌黎葡萄酒節(從本屆起已改名為秦皇島葡萄酒節)拉開帷幕前夕,《酒世界》雜志社組織近十人的采訪隊伍,歷時3天,拜訪了昌黎地區大大小小10多家葡萄酒企業,力圖尋找昌黎迷失的真相和重塑輝煌的關鍵。
溯源:昌黎為何落后?
記者在昌黎采訪時發現,昌黎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廠之間,中高層都很熟悉,隔三差五的聚會、溝通更是常事,相互之間幾無秘密可言。北京東方星策劃顧問機構總經理楊衛東認為,昌黎的葡萄酒企業之間還是很抱團的,“窩里斗”、“相互拆臺”的現象幾乎沒有,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昌黎葡萄酒企業仍然陷入了發展困境,原因何在?擁有優勢產區的昌黎為什么做不出優勢的品牌?
第一酒莊(澤義酒莊)的董事長李丹在私下里和記者聊天時曾經很感慨地表示:在昌黎,做品牌企業太難了。李丹的說法得到了昌黎的后起之秀詩百軒葡萄酒公司董事長薛輝的認同,薛輝承認,詩百軒這幾年一直在往里面投錢,現在仍然沒有達到盈虧的平衡點。
楊衛東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最為關鍵的應該是人才。昌黎的葡萄酒企業中,懂技術的不少,然而,除了中糧旗下華夏長城以外,懂品牌、會營銷的優秀人才并不多。歸根到底,昌黎是個小地方,很多企業自身規模也不大,這就很難吸引優秀的懂品牌、會營銷的人員加盟,也導致了昌黎無法在品牌方面取得突破。曾經在酒行業媒體中浸淫數年,現在在詩百軒負責銷售的楊永燎告訴記者,整體上看來,昌黎和膠東半島相比,無論是企業負責人的視野還是人才構成,都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另一個原因就是昌黎產區自身的規模限制。
昌黎可以產出不錯的葡萄,但其產量畢竟有限。1996年秋天,北京和山東,天津等地的葡萄酒釀造企業,爭先恐后地到昌黎釀酒葡萄產區高價收購干紅葡萄酒釀造原料,本地干紅葡萄酒釀造企業與衣戶簽訂的購銷契約被迅即打破,赤霞珠等釀酒葡萄的收購出現了比較混亂的局面。隨后,昌黎的部分葡萄酒企業開始考慮秘密地從南美等地進口原酒。
現在的昌黎葡萄酒企業并不像以前那樣,非常避諱談進口原酒的問題,這個行業公認的“秘密”其實早已不是“秘密”,而進口原酒在昌黎許多葡萄酒企業來講,已屬正常現象。大量依靠進口原酒來滿足市場需求,昌黎的葡萄酒企業自身產品肯定會受到影響,被市場所拋棄在所難免。
資金、管理等方面問題也是導致昌黎葡萄酒企業做不出品牌的要素。
昌黎的大部分葡萄酒企業成立都比較晚,資金實力也相對較弱,還有一些老企業受體制等方面的牽絆,發展起來非常困難。一位見證了昌黎興衰的紅酒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當年中糧沒有收購華夏長城,很難想象現在的華夏會是什么樣子——中糧給華夏帶來的不僅有雄厚的資金,還有先進的管理機制。轉身:昌黎需要借力
昌黎的聲名遠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同樣,昌黎陷入低谷,政府也有責任。顯然,面對自己的支柱產業陷入困局,昌黎縣政府不會坐視不管,而2009年極有可能成為昌黎葡萄酒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不僅是昌黎的好年份,也有可能成為昌黎的轉折點。
9月5日上午,《昌黎干紅葡萄酒產業聚集區暨昌黎縣葡萄酒產業園發展規劃(2009~2020)》在昌黎黃金海岸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規劃,昌黎干紅葡萄酒產業聚集區暨昌黎縣葡萄酒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以昌黎縣城為中心,規劃面積63平方公里。園區分為“五區一帶”:釀酒葡萄種植區、葡萄酒莊區、葡萄酒生產企業區、葡萄酒生產附屬配套區、管理服務中心區和葡萄酒文化休閑旅游帶。
秦皇島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同樣對昌黎產區的問題予以了高度關注,9月19日,改名為秦皇島葡萄酒節的原昌黎葡萄酒節在秦皇島拉開帷幕,昌黎產區的未來發展被認為是整個河北省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糧華夏長城酒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小波表示,昌黎的企業應該依托產區優勢,通過建葡萄酒莊園,找到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這一觀點也成了昌黎許多葡萄酒企業的共識。
野力集團董事長戚永昌接受《酒世界\"記者采訪時則認為,昌黎產區的葡萄酒企業應該找準自身的發展方向,借政策之力,完成一次產業升級。戚永昌表示:“各個企業的自身情況不同,未來的方向也必然會不一樣,有的適合做品牌,有的適合建酒莊,有的適合做OEM(貼牌),以OEM為例,如果能做成行業的富士康,同樣有發展前途,OEM同樣需要企業有很強的管理能力。”
酒莊:茅臺后來居上?
在昌黎談酒莊,有一家企業無法繞過,那就是朗格斯。成立于7年前的朗格斯如今已經成了昌黎葡萄酒莊園的樣板。據朗格斯首席釀酒師崔彥志向《酒世界》記者的介紹,目前設計產能為1000噸的朗格斯每年產量基本在500噸左右,有的年份會更少。但就是這樣的產能,朗格斯目前已經開始贏利,這家完全按照歐洲風格修建的酒莊,不僅在外形和結構上,其贏利模式也是完全歐化:不靠產能,靠特色,走高端路線,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值,同時,積極開展旅游等配套服務。
盡管昌黎許多葡萄酒企業都號稱自己有葡萄酒莊園,但實際上,真正能擺上臺面的,也不過就兩三家。由于葡萄酒莊園投入大、見效慢,許多中小型的廠商基本都不愿在酒莊項目上真正投入,倒是樂意在概念、名稱上打打擦邊球——現在名聲大振的朗格斯在三年前也一度因為資金問題而活得非常艱難。
當然,昌黎不乏有錢的葡萄酒企業。比如“闖入者”茅臺。
9月15日,茅臺葡萄酒酒廠昌黎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在北戴河召開,季克良、袁仁國均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確定修建“茅臺葡萄酒精品莊園”的決議。茅臺葡萄酒總經理鐘懷利告訴記者,該項目立項、審批、土地征用手續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被列為河北省省級重點建設項目。
據記者了解,茅臺酒莊項目預計投入資金4.6個億,分三期三年建成。如此巨大的投入表明了茅臺做大葡萄酒的決心,將有利于加速茅臺葡萄酒的快速成長。而以茅臺“要做就做最好”的行事風格,茅臺酒莊極有可能后來居上,給昌黎帶來另一個標志性葡萄酒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