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50年里,大慶一直是這個國家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標桿。中國加入WTO后,這種光環在逐漸褪去,大慶人必須思考怎樣在一個全球競爭的背景下做一個現代化的企業,讓昨日的輝煌重現。
這幾年,大慶油田正從一個單一的資源企業變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公司,從一個封閉的老國企變成一個開放的新國企。大慶人給這個新中國的“長子”找到了繼續為這個國家的工業現代化出力的理由,也找到了自己生存的合理性。
20多人站在松遼平原的黑土地上,沉默著,等待著。男人們頭上戴著厚厚的軍綠色“火車頭”棉帽,帽沿放下來長及脖頸。他們中還有老人和小孩,最小的小女孩還被抱在母親懷里。
突然,人群爆發出歡呼聲,“出油啦!出油啦!”
這是一位老大慶石油工人記憶里的1959年的9月26日,松基三井噴出油流。
老人叫于成龍,在小西屯生活了一輩子,也已經在松基三井守護了50年。
松基三井全稱為松遼盆地第三號基準探井,是大慶油田最早的出油井。為紀念在國慶十周年前夕松基三井首次出油,油田內的肇州大同鎮被改為大慶鎮,油田正式定名為大慶油田。
5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盡管石油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但每天開車上下班的公司白領已經很難想象當年貧油給這個強敵環繞的國家帶來的危機感。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全國消費的能源中90%依賴煤,只有5%是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之戰,60萬輛坦克燃油耗盡,讓攻入前蘇聯腹地的德軍一敗涂地,最終全軍覆沒。石油,淹沒了一個戰爭狂人稱霸世界的夢想。也讓各國領袖明白了一個政治真理——貧油就要挨打。對新中國來說,松基三井噴流而出的,不僅是黝黑的油流,更是這個年輕國家自強的希望。
松基三井井址位于現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小西屯的屯東頭。如今這里已經被定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于成龍有很多機會可以進城,但他沒有走。他要守護著這座精神的豐碑,為大慶人守望著這個情感的原點。
打松基三井時,于成龍剛上小學,屯里老人說,這井能通著住在地下的那層人,你不撒謊,不尿炕,夜晚星星出來了,趴在井邊就能聽到地底下的小雞叫。于成龍去聽了,他聽到的是會戰的鑼鼓聲和吶喊聲。
今天的大慶最特別的一景,就是隨處可見采油機伸著“脖子”不停地升降起伏。正是這些磕頭機的不舍晝夜,50年來大慶累計產油20億噸,上繳利稅1.7萬億元。
20億噸原油,占全國總產油量的25%,意味著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都源于此。這個數字還相當于28個十三陵水庫的蓄水量,用60噸的油罐車裝滿可以繞赤道10圈。
不過,大慶油田并不能在這一喜悅里沉浸太久。
大慶油田在2002年年產量實現5000萬噸穩產27年以后。便將原油年產量調減到5000萬噸以下,并每年都進行一定幅度的下調,這一度引起外界對油田后續發展的擔憂。按照大慶油田的“十一五”規劃,原油產量平均每年的遞減幅度將在170萬噸左右,到2010年是3800萬噸,2020年則為3100萬噸。
2007年年底,大慶油田已探明儲量60.95億噸,動用51.33億噸,未動用的9億多噸儲量均分布在外圍油田,滲透率低、產能低、豐度低。形象地說,好吃的都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開發成本高、風險大。
作為一個資源性企業,經過長期的高速開發,儲量逐漸減少的尷尬現實讓大慶人陷入了深思。更重要的是,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石油供給安全更是“瓶頸”中的“瓶頸”。
2004年年初,大慶油田提出“持續有效發展,創建百年油田”的發展戰略。百年油田——這是一個世界石油史上無人敢提的概念。一面是原油產量下降、開發難度增大,一面是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重重考驗下,大慶油田拿什么來創建“百年油田”?50年前,大慶人打通了這瓶頸。50年后,命運再次卡住了喉嚨。
高科技新會戰
2008年春天,時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玉普到北京出席全國“兩會”,在會議的間歇被媒體圍住。
“大慶真的沒有油了么?”“大慶原油產量還能穩得住嗎?”
“請轉告大家,大慶油田垮不了。”王玉普堅定地說。
“兩會”結束后的5月的一個深夜,大慶油田的“大腦中樞”和“智囊中心”勘探開發研究院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針對提高油田采收率細節實施方案的技術會議已經持續了一整天,除了勘探、開發等方面的專家,大慶油田的高層也一直在場。
2008年7月16日,大慶油田宣布要在年4000萬噸原油產量的基礎上,實現“硬穩定”10年。
“大慶油田正承擔著與48年前同等重要的歷史使命。”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王永春向《商務周刊》表示,每年原油穩產4000萬噸的目標,是大慶油田再鑄輝煌的新起點。
“在創建百年油田的道路上,4000萬噸穩產是一塊試金石,這也是繼原油5000萬噸持續穩產27年之后大慶要攀的另一座山峰,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高度,一個世界級的開采難題。”他說。
外界是半信半疑的。有人為大慶油田算了一筆賬:目前整個油田剩余的可采儲量就4.4億噸,一年4000萬噸,十年就把大慶油田的原油采沒了,又從何談百年油田?更關鍵的是大慶油田的采油含水率已高達90%以上,就像一個人經過了少年、青年、壯年之后,生命的衰老將不可避免。
“可以說,大慶油田現在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困難期,4000萬噸的穩產并不比當年的5000萬噸容易。”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王昆說。與50年前開始的那場大會戰相同的是,這也是在能源安全制約經濟發展的關口,大慶油田挺身而出的一場艱苦大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
不同的是,這是在已經連續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的臺階上再創奇跡的新會戰,這也是一個主力油層采收率已經達到50%以上,勘探開發面臨諸多世界級難題的情況下,再把油田開發向更精、更細、更科學的層面上推進的新會戰。
“要打好新時期的新會戰,科技是關鍵。”大慶油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馮志強告訴記者,大慶確定了以高科技為支撐的整體穩產戰略。未來十年,大慶將加大精細勘探、外圍甩開勘探、綜合資源勘探等系列科技攻關力度,十年內提交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億-12億噸,增加探明可采儲量1.5億-1.8億噸。
與此同時,大慶油田所隸屬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也將大慶油田持續穩產視為中石油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重點,為此做出了一系列決策,包括確定在大慶設立老油田二次開發技術中心,設計4000萬噸穩產重大科技專項資金和節能減排專項基金,加大外圍難采儲量動用的體制機制支持,成立大三江盆地風險勘探項目組等。
占大慶油田產油量1/4的采油一廠,目前已按新的穩產規劃調整生產任務,確定今后10年每年原油穩產1000萬噸的目標。在后勤服務部門,“一切為了穩產、一切服從穩產”的標語也是隨處可見。記者在松基三井碑石的紋理中看到,“科學”二字也“刻”得特別顯眼。
不論是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還是更長遠的百年油田的建設,都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是資源基礎,就是必須得有油氣資源待勘探、待開發,另一個條件就是不斷提高采收率的技術進步。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只能越采越少,大慶的資源潛力到底在哪里?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周永炳認為,松遼盆地的主戰場仍然大有可為。
從橫向上看,在松遼盆地12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已經探明60億噸儲量的99.8%集中在近2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其余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勘探程度還很低。到2060年,松遼盆地北部可以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多億噸。
從縱向上看,還有一系列新層系具備很大的勘探空間。目前,松遼盆地勘探層系主要集中在中、下部含油組合,探明儲量占99.4%。大慶油田地層厚度達5000米,其中,扶-楊油層之下到3000米深層之間以及深層4000米以下都還有空白帶,存在很大的勘探空白領域。此外,還有8種非常規資源勘探開發前景看好,很有可能燃起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的新希望。
以海拉爾為代表的外圍盆地已經展現出17.5億噸的儲量規模,成為大慶油田的重要戰略接替區。據測算,2011-2060年,在外圍盆地還可以提交探明儲量6億噸,加上海拉爾盆地的8億-10億噸,外圍17.5億噸的總資源最有望成為探明儲量;“十一五”末,外圍產量將實現持續攀升,達到每年800萬噸。
“開發技術的突破,也會使更多的地質儲量轉化為可采儲量。”周永炳說。近年來,大慶油田應用聚合物驅油技術、三元復合驅油技術等三次采油技術,使采收率一次又一次攀升,已經累計多產油1億多噸。目前,超前研制的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已站在世界驅油技術的最前沿,在美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獲得發明專利。另外,以微生物采油技術為代表的四次采油技術已開始超前研發,這項技術一旦全面工業應用,可使一大批“死井”復活,再次延長油田開采壽命5-10年,大慶主力油田采收率有望突破60%。
“大慶油田生產的自主性不大,產量要按照中石油集團的計劃來確定,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抓住產業機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石油系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開發技術世界領先的大慶,只有通過擴大發展空間,才能打贏這場新會戰。
中國如果想要保證能源的安全供應,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應體系,尋找和發展多元化的石油供應市場,并把觸角延伸到海外的油氣田上,參與分成或共同開發。王玉普也對《商務周刊》表示:“大慶不僅要向大地要石油,更重要的是向市場要空間。”
2005年,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成功收購了英國SOCO國際股份公司在蒙古塔木察格盆地19、21及22區塊94.443%的股份,勘探開發出來的油氣資源將按比例分成。大慶油田在蒙古市場已經開展了鉆井、錄井、測井、試油、壓裂、油田綜合開發方案設計、地面工程設計與建設及產品銷售等一體化服務,實現了大慶油田資源的有效接替。
“這是大慶油田海外勘探開發業務邁出的關鍵一步。”王永春說。
他認為,創建百年油田,是一個以本土開發為基礎,以海外業務為補充,以優勢技術、一流人才、先進文化為支撐,具有強勁競爭力、成長力、生命力的百年企業。其目的就是以百年油田的輝煌打造一個更具持久發展能力的百年企業,努力實現由資源型企業向綜合型公司的跨越。
從“百年油田”概念的提出,到各個階段發展目標的逐步清晰,油田員工越來越清楚地了解到,不只是說到了2060年——油田開發到100年的時候,大慶還有油就是“百年油田”了。
破釜沉舟邁向新國企
從百年油田到百年企業,這是大慶成為一家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成立伊始,大慶形成的是一種企業與政府合二為一的體制,這種政企不分對大慶油田集中力量開發建設,曾經起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油田生產的發展和一批化工企業的興建,一個大型礦區城市初具規模,企業對市政建設、社會福利、人民生活等方面已無力包攬。
1983年9月,大慶油田啟動政企分開的改革,1984年1月1日,大慶市人民政府和大慶石油管理局、中共大慶市委員會和中共大慶石油管理局委員會正式分設機構。市政府負責市政工作,屬黑龍江省政府領導;石油管理局負責石油生產建設,屬石油工業部領導,石油化工總廠在1983年9月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管理。
但這只是一種半割離狀態。改革方案中確定,企業還要兼顧發揮某些市政建設的作用,市委、市政府也要發揮對石油和石油化工企業的領導、幫助、服務、協調的作用。
1999年的11月1日,為達到海外上市、做好主業的目的,按照中石油的整體部署,大慶油田再次分離分立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和大慶石油管理局兩家公司,前者被注入中石油股份公司赴海外上市,而工程技術和施工作業以及文教衛生、多種經營、物業、離退休職工管理等一切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全部留在了作為存續企業的大慶石油管理局。重組后的大慶石油管理局,從此踏上了面向市場、二次創業的新征程。
這場脫胎換骨式的改革,來勢猛、力度大、要求急,對大慶油田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這里面既有認識、觀念和情感上的問題,又有一些實際困難和現實問題。企業社會負擔沉重、經濟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等諸多困難驟然凸顯出來。
“當年分離分立、重組改制后,管理局的職工達18.3萬人,除有償解除勞動合同的有6.3萬人外,還有5萬離退休職工、5萬家屬、2萬待業子女,加起來有30多萬人。”大慶石油管理局的員工告訴記者,主營業務沒了,而要吃飯的人卻增加了,許多企業辦社會的職能還要往里搭錢。這種變革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迷茫和波動更為劇烈。
但幾乎讓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年時間,大慶石油管理局就從困境的灘涂中掙脫了出來。2000年實現利潤6090萬元。從此,這艘巨輪便開始駛入市場經濟的海洋。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從事地球物理勘探、鉆井、測井、油田地面工程、大型化工裝置、路橋工程、大口徑管道建設、發供電、供排水以及精細化工、機械制造等業務的服務性公司。
改革并沒有停止下來。隨著新時代國際和國內能源格局的變化,國內石油系統的全面改革拉開了序幕。作為中石油系統內部的兩大主力公司,“兩個大慶”的再次重組,成為中石油發揮整體優勢,提升主營業務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整體協調發展,鞏固改革發展的堅實基礎,增強企業整體經濟實力的重要支點——就像大慶在50年前撬動了中國石油的工業化時代一樣。
而且,大慶油田本身也有重組整合的主觀能動性。盡管大慶油田規模和實力不斷增強,但在油田管理體制上還存在突出問題:一是存續企業業務分散,競爭力不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二是業務各自分開管理,不利于資源的統籌利用,也不利于發揮對外協調的整體合力,三是從中國石油整體層面講,同一地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復、高水平井隊不足、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較為突出,不利于形成對油氣業務發展的有效支撐,也不利于鉆井技術進步和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大慶品牌分裂,不能對內對外形成統一的企業形象,弱化了企業的品牌效應。為有效推進“兩個大慶”的快速發展和終極合一,實現集團公司的整體利益最大化,2008年2月28日,醞釀半年之久的大慶油田重組整合的話題終于塵埃落定。
這次改革,一是重組油田上市與未上市業務,按照“一個領導班子、一套機關機構、一體化管理、分開核算、兩本賬運行”的原則,對大慶油田上市與未上市企業進行重組整合,未上市企業整體委托中石油集團股份公司授權大慶油田有限公司對其業務、資產、人員實行全面管理,從而實現油田上市與未上市業務的統一規范和一體化管理。重組后,保留“大慶石油管理局”企業名稱。重組初期,未上市企業所屬單位管理可暫維持不變,待運行一段時間后,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進行調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二是整合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油田公司、吉林油田公司的鉆探力量,組建大慶鉆探工程公司,其行政上由大慶油田公司全面管理,業務上服從工程技術服務板塊的統一管理。
這次大慶油田的整合和專業化重組,是中石油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關鍵性部署。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區別于單一的石油公司模式,既突出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儲運、銷售等核心業務,又有強大的工程技術服務、裝備制造、物資供應、內外貿易、礦區服務做支撐,還有實力雄厚的科研能力做保障,增強專業競爭能力,發揮整體優勢,實現整體協調發展。
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在集團2008年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后一段時期,中石油將建設以油氣業務為核心,擁有合理的相關業務結構和較為完善的業務鏈。上下游一體化運作,國內外業務統籌協調,油氣公司與工程技術服務公司等整體協作,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經營企業。大慶石油管理局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從一到二,再從二到一,是中石油邁向未來的重要一步。縱向一體化:從“資源型企業”到綜合性公司
中石油的戰略調整,也意味著完成了機制變革的大慶油田必須完成一個業務變革:從“資源型企業”到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綜合性公司。
“新的業務區域已經在大慶油田得到拓展。”王昆對《商務周刊》說,大慶油田正逐漸擺脫人們印象中的“只是一個大油氣田”的簡單形象,除了將繼續肩負國家的重任以外,也將更加注重經濟規律,活的更像一個企業。
早前大慶油田制定了自己的“三步走”發展構想2005-2010年,大慶油田還是主要依托資源開發“固本強基”,2011-2020年,大慶油田將進行戰略調整,“構建起以油氣開發為龍頭,本土、海外多元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2021年以后,大慶油田將“主要依靠公司的技術、管理、人才和文化優勢,實現由資源型企業向具有強勁競爭力、成長力、生命力的綜合性公司的根本性跨越”。
2008年進行企業重組之后,大慶已在制訂更為詳細的企業發展規劃。王昆介紹說,大慶油田現階段的重點是推進“五大基地”建設——打造能源生產建設基地,打造工程技術服務基地,打造裝備制造基地,打造石油大連基地,打造科技創新基地。
在國內市場開發上,大慶油田已進入長慶、勝利、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20多個油氣田,提供鉆井、壓裂、修井、測試、采油工藝、三次采油、地面工程勘探與設計、儲油罐機械清洗等技術服務,先后與國內10多個油田簽訂了技術合作框架協議,技術服務市場范圍越來越大,實現由陸上向海洋、由分散發展的粗放式經營向優勢整合的集約化經營的跨越;油田基建系統則先后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工程、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形成了“大慶鉆探”、“大慶建設”等工程技術品牌;石油裝備制造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潛油電泵、螺桿泵、射孔彈為主的20個系列150種產品,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尼等10多個國家。
大慶油田的化工生產能力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擁有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20萬噸/年醋酸裝置、國內最大的20萬噸/年輕烴分餾裝置及亞洲最大的5萬噸/年戊烷精細分離裝置,重煥基苯磺酸鹽生產成為集團公司的生產基地,化工產品銷售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及韓國和日本等海外市場。
不過,這些成就離勝利依然任重道遠。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020.0123萬噸,全年上繳利稅達1765.5億元,這甚至超過了國內經濟發達城市上海2006年的地方財政收入,是大慶油田歷史上總體經濟效益最好的一年。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油價下行影響,大慶油田今年1-2月份利稅同比減少17億元。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及儲量的開采限度,令大慶油田切實看到了“靠油田吃飯”的風險。
要完成這場縱向一體化的過程,大慶必須尋找更廣闊的平臺。
鐵人王進喜有兩個心愿,一個是拿下大油田,另一個是把井打到國外去。從1993年中國石油工業開始國際化戰略摸索,到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發起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斥資185億美元競購美國同業公司優尼科,中國石油工業海外出擊愈挫愈勇。與其他中國企業靠支票本“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不同,大慶油田走的是一條與當年跨國汽車巨頭進軍中國市場很類似的“以技術換資源”的新路。
大慶油田闖蕩國際石油市場的“敲門磚”,是鉆井、維修等工程技術服務。位于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是大慶油田最早開發的海外市場。自1999年第一支物探隊伍進入委內瑞拉市場以來,滲入的專業領域和市場份額逐年擴大,主要服務領域包括鉆井和物探,成為委內瑞拉知名的地球物理承包商。截止到2008年底,共簽訂合同額4.3億美元,實現收入4.3億元,其中2008年實現收入4412萬美元。
非洲的蘇丹是大慶油田“跟進開發”力度最大的海外市場。主要從事鉆井、固井、錄井、油田綜合開發調整方案設計、電站商業保運、潛油電泵及螺桿泵銷售等項目。截止到2008年底,累計簽訂合同額6.35億美元,實現收入4.69億美元,其中2008年實現收入8338.76萬美元。
中亞腹地的哈薩克斯坦則可以看作大慶當前最具潛力的海外市場,服務領域主要有鉆井、固井、錄井、測井、試井、復合射孔、注水方案設計、聚驅提高采收率、地面工程設計與建設及潛油電泵和螺桿泵銷售等。截止到2008年底,累計簽訂合同額1.68億美元,實現收入1.55億美元,其中2008年實現收入4636.6萬美元。
良好的信譽和世界領先的技術為大慶油田贏得了越來越廣闊的市場空間。今天,大慶油田先進的工程技術不僅進入委內瑞拉、蘇丹、哈薩克斯坦、印尼、阿聯酋、阿曼、蒙古等28個國家,其中更包括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先后在委內瑞拉、蘇丹、印尼、阿聯酋、蒙古設立了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2009年上半年,大慶油田外部市場開發簽約額109億元,完成全年指標的61.7%,同比增長21.3%。6月30日,中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BP)聯合中標伊拉克東南部魯邁拉油田的作業權,其作業任務將主要由大慶油田擔負。7月份開始,大慶油田勘探開發隊伍陸續開赴魯邁拉油田。
2005年6月,首車4200噸俄羅斯原油的成功運抵大慶,標志著大慶油田實現了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貿易型企業的轉變。盡管這些俄羅斯原油和整個中國石油進口的大“盤子”相比還很微小,但是,利用大慶油田現有儲運設施,擴大進口俄羅斯原油,這對中國石油供應市場實現多元化卻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抉擇。
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不久前在大慶油田召開的工作會議上表示,中石油要實現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愿景目標,戰略是三個詞:資源、市場、國際化,他強調:“在走出去的戰略上,大慶還要加快步伐,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重拾大慶精神
無論是依靠科技開打石油新會戰,還是一個資源性企業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轉變,最終的決定因素是企業文化和人。
大慶曾經有奪目的企業文化,即整個中國學習過的“大慶精神”,其基本內涵被概括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以王進喜為代表的“鐵人精神”則是大慶精神的具體化、人格化。
產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50年后的今天,還有沒有生存乃至發揚光大的土壤?這是所有國人提到大慶都會問的一道題。
這道題,由一個大慶之外的人做出了回答。2008年11月11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總經理林左鳴給公司副總譚瑞松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雖然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了,重提“三老四嚴”似乎很過時,但恰恰在這個方面,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動機行業始終沒有做到位,發動機要想有出頭之日,就必須學習大慶精神中的“三老四嚴”。
當年12月9日,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組織23家成員單位的黨政一把手、主管質量的領導和駐廠所軍代表齊聚大慶,召開“三老四嚴”管理運動動員大會,倡議學習繼承以“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為核心內容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希望為新生的中國大飛機提供“心臟”的中航工業發動機公司注入優秀的企業文化基因。
從大慶英雄譜上可以看到:自19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五面紅旗”,到1970年代以“鋼鐵鉆工”吳全清為代表的21名模范標兵,到1980年代以申冠為代表的十大典型,到1990年代以馬軍為代表的“十佳百優”職工,到以“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六大標兵”,再到今天的“新時期五大標兵”,大慶精神一直在大慶延續著。“學鐵人,解市場經濟難題”成為今天大慶的口號。過去,大慶人只知埋頭苦干,對產量以外的事情不太關心,而現在隨著市場壓力層層傳遞給職工,“降本增效從我做起”的意識正在深入人心。以往,大慶人以中國最大企業自居,對服務質量和效果不聞不問,而今用戶中心觀念逐步樹立起來。
大慶油田把集體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接受教育,作為企業黨政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作為機關干部政治學習的必修課,作為職工入廠、干部職工入黨教育的第一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鐵人第一口井等4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年接待量已超過100萬人次,成為大慶人過黨日、團日,舉行成人儀式的重要場所。
“正是借助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大慶才渡過了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最困難時期。”王永春說。按照大慶油田的闡述,站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也增添了新內涵。把“愛國”情懷體現到胸懷全局、為國分憂,努力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上;把“創業”激情體現到解放思想、奮發有為,一心一意推進油田整體協調發展上;把“求實”態度體現到嚴細認真、精益求精,在各項具體工作中爭創一流業績上;把“奉獻”精神體現到時刻以國家和企業利益為重,自覺維護企業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上。
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哥1205鉆井隊是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隊伍。1205隊形成了新時期鐵人隊“崗位報國、矢志一流、自我超越、求實創新、和諧奉獻”五種精神,始終保持“爭一流、上水平、講實效、攀高峰”的進取斗志,創造了鉆井總進尺在全國率先突破200萬米、在大慶油田第一口長水平段339米取心收獲率99.1%的全國紀錄等。2006年2月,1205鉆井隊項目部挺進蘇丹,實現了王進喜生前“把井打到國外去”夙愿。截止2008年12月,1205鉆井隊累計完成鉆井口數1833口,鉆井進尺229萬米,相當于鉆透了258座珠穆朗瑪峰。
1205隊每當新人人隊,都要接受傳統教育第一課;歷屆支部新班子上任,都要舉行誓師會,鞭策大家用行動續寫隊史。1205現任隊長胡志強坦言,有大慶精神的支撐,有老隊長做榜樣,就不怕前進道路上的任何困難。
“新時期鐵人”王啟民,針對油田高產穩產的世界級難題潛心研究,和其他科研人員一道,解決了油田分層開采接替穩產和低滲透層接替穩產配套方法等一系列高科技難題,為油田高產穩產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時期,我們不再需要體力上的‘跳泥漿池’,我們要靠科技,靠腦力,應該跳的是‘高科技泥漿’。”王啟民笑著對《商務周刊》說,“老鐵人是艱苦創業,我們科技工作者是要艱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