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大慶油田去年提出的“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目標,就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實現起來困難重重。大慶油田將如何面對?
王永春:我們在去年制定這一計劃的時候,就對穩產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進行了剖析。目前我們主要面臨著三大挑戰:一是資源接替的挑戰。剩余資源主要分布在復雜和隱蔽的油氣層中,整體上豐度低、產能低、優選難度大。喇薩杏主力油田已經進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的“雙特高”開采階段,外圍未動用儲量品位進一步變差。二是技術瓶頸的挑戰。長垣二次開發與三次采油、海一塔盆地增儲上產和大慶外圍油田有效開發的技術難度都非常大,聚合驅后提高采收率主導技術還不確定,復合驅技術全面推廣尚需加快攻關。三是投資回報的挑戰。由于老油田含水上升和“三低”油藏產能低,百萬噸產能打井數量顯著增加,造成產能實際投資與上級下達的投資計劃相差較大。
針對這“三大”挑戰,我們在調整完善穩產規劃的同時,研究制定了“三個突出”的工作部署:一是突出資源接替這一主要矛盾,加快油氣勘探、老區挖潛和外圍增儲上產,進一步增加可采儲量,努力實現儲采基本平衡;二是突出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加快26項重大科研攻關和22項重點現場試驗,破解勘探開發的瓶頸技術難題,不斷提高資源探明率、儲量動用率和油田采收率;三是突出長垣水驅的主體地位,以水驅采收率達到60%為目標,精細長垣水驅二次開發,增加低成本產量比重,以應對低油價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證持續穩產的總體經濟效益。
《商務周刊》: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大慶油田將會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
王永春:國家能源形勢對石油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慶油田在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中,承擔著義不容辭的重大使命。再過50年,大慶還將是一個大油田,還將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大慶油田至今累計已經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為63.6億噸,已經采出20多億噸。盡管后期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但總體看剩余儲量仍然相當可觀。除了“大本營”松遼盆地之外,大慶油田的勘探領域逐步向外圍延伸。自2002年在海拉爾盆地發現了200米厚的油層以來,大慶油田在這里累計已探明石油儲量2億噸,成為重要的資源接替區。到2060年之前,我們的原油勘探目標是每年新提交探明儲量8000萬噸至1億噸。這是創建“百年油田”、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基礎。
我們要建設一個資源探明率最大、油田采收率最高、分階段持續穩產,在國家能源布局中始終保持重要地位的百年油田。我們的規劃是,大慶油田到2020年油氣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油田經營總收入達3000億元以上,海外市場收入達到非油業務50%以上,讓大慶油田走向世界。總體目標是到2060年大慶油田開發100周年的時候,自產油氣當量仍然保持在每年2000萬-2500萬噸,大體相當于當前產量的一半。同時,依靠國際貿易和合作開發,每年補充油氣當量1500萬-2000萬噸,成為海外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領域具有強勁競爭力的能源企業。
在大慶油田規劃的遠景中,天然氣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2年以來,大慶油田利用“火山巖儲層預測技術”,在地下找到了超過1萬億立方米的深層天然氣儲量,到目前累計探明2400億立方米。
在大慶油田及外圍地區,勘探者們還找到了豐富的頁巖油、油砂礦、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5年之后大慶的頁巖油年產量達到30萬噸規模。
《商務周刊》:大慶油田目前基本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落實創建百年油田這一任務而展開的,這中間將有哪些新的側重點?
王永春:從長遠來看,大慶油田的百年油田,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戰略思想,我想關鍵是提出了一個奮斗的目標,引領大家往百年油田的目標上努力、使勁。我們百年油田絕對不是一個空口號,它是有內容的。
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我們打造百年油田的同時,要打造綠色油田。我們發展到今天,環境付出的代價很大,所以從這個角度認真地來考慮,一定要打造綠色油田。就是我們在開發地下資源的同時,要把地面的生態維護好。我們在開發地下資源時,對生態環境你說一點破壞都沒有,這也不現實,所以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重點就是要打造一個與生態資源和諧的示范礦區,這個我們必須得落實。構建和諧礦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要有標準、有規劃,圍繞環境生態化,設施配套化、管理智能化等方面,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和實施計劃。還要有硬件和軟件,硬件就是基礎設施的配套,軟件是人文環境的培養。
同時,對油田主要產能建設區域,繼續推進點、線、面“三結合”的集中治理,因地制宜、平整地貌,連湖蓄水,促進地面植被的恢復與生長;針對油田礦區比較分散的實際,有規劃、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義務植樹,進一步擴大綠化面積;堅持用大慶精神造福大慶人,充分調劑和利用現有資源,發動各單位自己動手搞會戰,促進油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