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民
全國政協委員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不均會導致社會不滿情緒的產生,但不公才是社會不滿情緒蔓延和高漲的真正原因。收入分配是利益分配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限制權力對資源和財富的壟斷。

貧富差異、收入不均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當下的社會現象,可謂古已有之、于今更烈。如果貧富差異并非不公所致,社會矛盾也許不會激化;若權力壟斷資源與財富,進而導致嚴重的貧富差異,這個社會就不再安寧。美英兩國日前在G20峰會上否決限制銀行高管拿高薪的議案,也許會給我們某種啟示。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貧富差異、收入差異卻在不斷擴大。今天的中國,收入差異的擴大化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傳統的城鄉差異依然存在,行業之間的差異尤為突出,行業內部的差異以及企業內部的差異也非常明顯,至于權力掌控者拿高薪甚至拿天文數字薪酬的更是大有人在!
一邊是大講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而并不貧窮的官員,一邊是研究社會主義分配公平原則的學者,一邊是各路富豪和拿著成千萬年薪的公司高管,一邊是試圖改變現狀而苦苦掙扎的貧困群體,四個“一邊”構成了一幅絕妙的中國社會的貧富圖。任何試圖改變目前分配體系和收入差異現狀的想法和行為,都將遭遇極大的制度性困難和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中國政界和學界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從“按勞分配”原則立場上作了讓步,即承認了資本收入的合法性,而且,國人還很智慧地發現,技術、訣竅、管理等等都屬于勞動范疇,理應享受分配的權利。其實,以上這些,雖然會引起中國社會的收入分化,但是,導致如此懸殊的貧富差異是根本不可能的。遠的就不用提了,看一下北歐的一些國家,比較一下,就應該知道資本主義國家的收入差異、貧富差異為什么沒有中國這樣嚴重?深究一下富裕者何以致富、貧困者何以貧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壤之別的收入差異并非源于正常的市場競爭。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是什么?也許很多人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依靠市場分配資源,從而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這是市場經濟最為核心的思想和原則。中國收入差異的擴大化以及貧富懸殊等問題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就是資源分配的非市場性導致的,當權力成為重要資源分配的決定力量之時,壟斷行業就應運而生,壟斷則產生壟斷利潤,壟斷利潤產生高收入。權力在資源分配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是導致中國收入分配差異擴大化的根本性原因,利益所致,任何試圖讓權力退出資源分配體系的努力都將非常困難。稍微檢討一下,就可以發現,壟斷在中國社會經濟中的嚴重性,姑且不提電力、自來水、石油、通訊、公路、金融等行業的壟斷問題,看一下電視、出租車等就知道在許多并不起眼的行當中,壟斷也是嚴重的,帶來的社會危害也是明顯的。
雖然,不均會導致社會不滿情緒的產生,然而,不公才是社會不滿情緒蔓延和高漲的真正原因。體力、智力、機會等各方面的差異,決定了人們在社會競爭中的角色變化,從而也決定了人們收入的差異。也許,一定范圍的此類差異是人們愿意接受的。如果差異產生的原因是非公正性的,是違反社會普遍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的,不滿的社會情緒就會蔓延開來。也許,差異的底線并不是收入倍數多少的問題。社會公正標準需要我們反對權力壟斷,從而使社會大多數成員尤其是貧困群體感到社會是公正的;溫情脈脈的社會,則需要設置最低的收入底線,從而讓社會全體成員都能體面地活著。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一個從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利益分配是一個很現實的重大問題。收入分配是利益分配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限制權力對資源和財富的壟斷。這是一個系統性的經濟體系變革過程,任重而道遠、曲折而復雜、艱難而痛苦。
但愿,未來的中國收入分配體系也能夠讓人們感覺到一種美——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