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困局
驟升驟降的信貸給監管造成了兩難。一來,我國經濟復蘇尚不穩固,還需要繼續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飆升的信貸必將伴隨風險,監管層需要在“不動搖”和“微調”之間進行權衡;二來,增加了調控的難度,在調控之時還得考慮銀行的生存環境,實施各項政策時還須面對來自于銀行的博弈力量。

天量信貸風險
這一輪信貸狂潮始于去年10月。
在對銀行新增貸款實施了多年的限制之后,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監會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管理,要求銀行向經濟體系注入大量資金,以恢復經濟增長。再加上我國隨后啟動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全國銀行業的新增貸款以一種狂飆突進的方式向外發放。
直至目前,業內外對于全年的信貸量,大多預計在10萬億元左右。
巨量信貸的投放,對我國經濟的復蘇以及“保八”功不可沒。
然而,任何事物皆有利弊。如果巨量信貸不予以控制,一旦出現經濟反復或信用危機,必將連累銀行業體系,經濟反彈的代價可能是金融體系失穩。有報告指出,近年來,15%上下的貸款總量增長率,支撐了10%以上的GDP增長率,但在今年上半年,33%左右的貸款總量增幅,只能支撐GDP增長7%。這一數據令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持續性表示擔憂。
具體而言,天量信貸的背后可能隱藏如下風險:
其一,貨幣的增長不等于實體經濟的增長,單純依靠信貸也即投資拉起來的GDP增長并不可靠。溫家寶總理今年多次明確表示,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決不能盲目樂觀”。
而且,當前經濟的復蘇完全是典型的投資拉動。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投資為GDP的增長貢獻了6.2%,消費和凈出口分別貢獻了3.8%和-2.9%。在投資“單引擎”驅動的背后,是貨幣和信貸的天量增長。貨幣和信貸的巨浪固然可以“載GDP之舟”,但確有覆舟之險。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大幅增加的同時,民間投資還沒有被帶動起來。上半年,民間投資只增長了34.3%,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此外,如何發揮后兩個“輪子”尤其是消費的拉動作用,是接下來我國經濟發展更需關注的。
其二,是通貨膨脹風險。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出,如果不采取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的措施,將埋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隱患。目前中長期貸款占比51%,長期貸款的大量投入帶來了極大的難題。不繼續增加貸款供應,必然有一批項目要斷掉資金鏈,成為爛尾工程;繼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投放貨幣,就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事實上,央行一直擔心潛在的通脹風險。
其三,是銀行體系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雖然銀監會表示,在中國銀行業上半年本外幣新增貸款達到7.72萬億元的情況下,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達到134.8%,且正在朝150%的目標邁進,信貸風險“穩中有降”。然而,這一數據并不足以令人樂觀。
眾所皆知,新增貸款如果出問題,都有滯后性,通常要在兩年后才會有所體現。標準普爾金融機構分析師廖強認為,信用風險是當前國內銀行業最主要的風險,信貸放量增長中蘊藏的操作性風險,未來也會逐步暴露。他預計,對那些處于困難經營環境的企業來說,隨著貸款稀釋作用的逐步下降,很有可能出現不良貸款率跳升的局面。此外,上半年新增貸款集中于基建項目——尤其是“鐵公雞”、政府融資平臺,其中的風險防范也需重點關注。統計顯示,不到一年半,政府融資平臺負債已經增加了3.5萬億元,其中近85%來源于銀行貸款。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背景的貸款激增令人擔憂,因為一旦公共債務過度,將會導致銀行體系的不穩定,引發系統性風險。
此外,今年前7個月,7.73萬億元人民幣新增貸款中,相當一部分并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股市和房市。業內專家大多認為,2009年上半年,大約有20%至30%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一旦被推高了的房市、股市出現回調,這部分信貸資金風險就有可能上升。
政策兩難
面對狂飆突進的信貸潮以及背后的風險,央行和銀監會坐不住了。然而,央行和銀監會至今顧慮重重,處境甚為尷尬。

事實上,央行在貨幣政策上已有細微的變化。首先,由于央行重啟了1年期央票和定向央票發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手段對銀行信貸進行調控;其次,央行7月底強調“要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同時指出,“要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而不是規模控制的方法,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適度增長”;8月5日,央行又首次提到“動態微調”,就是下半年央行會恢復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不再干預商業貸款,而由銀行自己考量貸款項目。同時,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安排公開市場工具組合、期限結構和操作力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及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的合理適度。
然而,正是這一“動態微調”引起了市場的猜測,擔憂信貸政策會就此收緊,也成為滬深股市持續下跌的一個重要因素。市場上部分人士認為,始終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動態微調是矛盾的。此外,“微調”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調整?“適度”的“度”又如何把握?“市場化手段”除了公開市場操作,是否還包括調整存款準備金、利率等手段?
同樣面臨尷尬的還有銀監會。控制和防范不良信貸累積的風險,成為監管的重中之重。7月底,銀監會連續發布《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重要法規,嚴防信貸資金被挪用。而面對信貸洶涌首當其沖的是銀行資本金基礎,銀監會一方面要求各家機構必須按照有關監管統計制度,準確歸屬核心資本、附屬資本和各類風險資產,確保數據指標真實、準確;另一方面,表示將研究對銀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銀行次級債從附屬資本中扣除的規定。
正是對次級債亮出的“撒手锏”,使銀監會處于了尷尬的地位,不僅引起了市場的熱烈爭議,也遭到了部分銀行的質疑,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對這一“撒手锏”作出了微調。因為一旦施行,部分銀行的擴張會受到限制,業績水平將受到影響。
監管層面臨的另一個兩難是,調控措施尚未出手,信貸市場已然發生逆轉,七八月份銀行信貸規模突然大幅下降。現有政策是否應該作出調整、后續政策是否繼續出臺,監管層又要進行新的權衡。
為此,央行在8月25日發布的《2008中國人民銀行年報》中,告誡銀行要均衡合理放款。年報更加強調貨幣信貸適度增長的平穩性,并指出要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幾個月,貨幣政策的“不動搖”和“微調”將同時存在,如何把握期間的“度”需要好好權衡。
銀行困境
超常規的信貸投放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量補價”的效果,但事實上并沒有明顯增色業績,諸多銀行還將自己的多項指標逼近監管紅線,對今后業務拓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業績暫別高增長
為了響應拉動經濟增長的需求,更為了對信貸市場份額的爭奪,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掀起一輪信貸投放狂潮。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行新增人民幣貸款9019億元,居四大行首位,為去年同期的近5倍;工行緊隨其后,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8255億元,增幅達19.3%,貸款增量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農行新增貸款達到8589億元(含外幣貸款),4倍于去年同期;建行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量為7090億元。
談及下半年的信貸投放,中行行長李禮輝表示,中行的投放規模和節奏仍將領先同業,但較上半年會有較大幅度下降,總體將會平穩增長。不過,李禮輝沒有透露中行信貸投放規模的總量目標。據了解,中行無意于確立一個具體的投放數額,仍將市場份額作為主要的考量。目前,建行、工行都已明確全年貸款增量控制目標,分別為9000億元和1萬億元;而農行選擇的策略是“邊看邊調”。
各家銀行之所以在信貸投放上你爭我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去年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度降息,致使利差空間進一步壓縮,凈利息收入下降較快,而我國銀行業目前主要是依靠息差收入提升業績。有數據顯示,利差收入在中國上市銀行的利潤構成中普遍占80%以上。
從各上市銀行公布的半年報看,正是多虧上半年新增的7.37萬億元貸款,這些銀行才交出了一份不算難看的報表,達到了“以量補價”的效果。今年上半年,憑借貸款規模的增長,各大銀行基本實現了與去年同期持平的凈利潤。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銀行業似乎將要告別業績高速增長的歷史。分析各家銀行的報表,若不是信貸規模增長抵消了息差收窄、貸款收益率下降帶來的影響,再加上去年所得稅從33%降到25%的因素,今年銀行業利潤和去年同比,總體呈同比下降的狀態。
監管紅線逼近
信貸洶涌,首先沖擊的是銀行的資本金基礎。隨著貸款的增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開始下降。資本充足率的下降,將使銀行的業務拓展受限,比如信貸投放,新業務、新機構暫停審批等。
中國銀監會預計,上半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將下降至11%以下。目前的監管紅線是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從目前各銀行的情況看,由于前些年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注資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幾大國有銀行目前資本充足率基本無虞。以上半年投放信貸最多的中行為例,其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雖略有下降,分別為11.43%和9.53%,兩項指標距監管紅線尚有一定距離。
與財大氣粗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在經歷了上半年的貸款競相沖高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中小銀行已經消耗了不少“彈藥”,囊中逐漸羞澀。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充足率的下降,一是存貸比上升。
半年報數據顯示,深發展、民生銀行和浦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低于9%,它們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均在6%以下。

目前,這些銀行都在籌劃發行次級債或以股權融資方式補充核心資本,民生銀行、深發展、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均宣布過不同規模的股權融資計劃。其中,民生銀行的赴港發行H股計劃和浦發銀行的150億元增發申請已獲批準。而招行則計劃以配股方式融資充實資本金,按照其方案,年底時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將達到12.63%。對于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小型城商行,有市場人士預計,其6月末的資本充足率較去年底將出現大幅下降,不久也將啟動資本補充計劃。
有媒體對14家上市銀行中報里的貸款集中度指標進行統計后發現,除了建行和深發展,其余12家銀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這一指標均出現上揚;有8家銀行的“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較去年底出現上漲。其中,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該項指標分別達到8.69%、8.13%和9.11%,即將觸及單一最大客戶貸款占資本金額比例不超過10%的監管紅線。
這是這些銀行上半年貸款選擇“壘大戶”的結果,也即大型國有企業、基建項目成為各家銀行爭搶的香饃饃。
信息窗
全球領先科技美容機構登陸滬上
到ZETA尋找都市第6感
2009年9月9日,香港ZETA集團在上海新天地開出首家尊貴SPA水療品牌ZETA VILLA-the ultimate spa 絲廷。香港影視紅星及滬上眾多名人名媛匯集當日開幕酒會現場。
“ZETA”,是希臘數字中的“6”——ζ,是個像女性曲線一樣起伏有致的神秘數字。在中國古文化中,六是六合,上下與東西南北是為六合,泛指天下和宇宙,象征祥和。就“ZETA”而言,神秘的“6”,有了新一層意蘊。“我們希望通過提供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獨一無二的服務,讓人擁有第6感的享受。”首席營運官司徒婉雯如是說。作為ZETA集團的創始人,司徒婉雯被業界尊稱為“塑美達人”,在過去的十多年間,走訪亞歐各大重要城市,悉心體會各家所長,ZETA品牌得以建立。
2007年,ZETA集團進軍上海,先后在靜安、浦東等數個時尚地標開設分店。近日在上海新天地開出的ZETA VILLA--the ultimate spa絲水療中心,則于老上海石庫門背后傳遞出經典。在英國設計團隊的點撥下,木頭屋頂、直立樓梯以及隨時可見的流水、禪樂,開始將司徒婉雯的理念與上海“老克臘”的品味互相融合,產生新版本的都市第6感。
集團有關負責人說, ZETA將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國擁有自己的培訓學校,輸出品牌,允許加盟。今后將逐步進軍北京、杭州等地以覆蓋全中國。ZETA旗下所有門店的護理產品全部純天然:來自澳洲的Jurlique,被喻為世界級天然純正的香熏產品;來自法國的GM. Collins,源自海洋的豐富資源。ZETA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至少經過720小時培訓,具有超過5年以上美容經驗,從而使每位ZETA顧客都能獲得高品質的服務。
次級債風波
文|曉竹
由于上半年信貸增長迅猛,近期監管層頻頻警示風險,并醞釀多項新規來約束銀行的非理性行為。其中,銀監會醞釀的關于次級債補充資本金的新規引發了市場的熱議,其結果是銀監會作出了“讓步”。
次級債新規
風波始于7月中旬。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銀監會將研究對銀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銀行次級債從附屬資本中扣除的規定。8月25日,銀監會發布《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考慮將銀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銀行次級債從附屬資本中扣除,而且將溯及以往發行的所有次級債。
《通知》表示,商業銀行補充附屬資本時,應按照與核心資本的一定比例進行補充。通過發行次級債務補充附屬資本時,主要商業銀行(包括國開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其他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這一指標較以往提升明顯。2004年出臺的《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規定,公開發行次級債,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5%;私募方式發行時,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
發行額度方面,主要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的額度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25%,其他銀行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30%。這一指標也較以往收窄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對銀行次級債融資的限制措施,相當于切斷了銀行貸款的“彈藥”供應渠道,屬于“釜底抽薪”。
禍起交叉持有
《通知》對商業銀行極具殺傷力。
《通知》要求,未來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原則上應面向非銀行機構發行。在互持額度方面,《通知》對這一指標進行了細化,要求銀行投資購買單一銀行發行的次級債額度,不得超過自身核心資本的15%,單一銀行所持其他銀行次級債的總額,不得高于自身核心資本的20%。更為嚴厲的是,《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應從計入附屬資本的次級債中,全額扣減該行持有其他銀行次級債務,及混合資本債券等監管資本工具的額度。
據透露,此招是因為目前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多為近親繁殖,即銀行交叉持有次級債。據權威統計,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次級債,有51%在銀行體系內由各銀行交叉持有,規模約為2000億元。
多家券商和機構發布報告稱,這一規定如果實施,從計入附屬資本的次級債中全額扣除持有其他銀行的次級債,將使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下降近1%,影響銀行新增貸款約6000億至7000億元。
業內專家指出,互持次級債,看起來每家銀行資本都得到了補充,但從銀行體系來看,資本實力并未得到實際提升,其實是降低持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擴大銀行體系的風險,并把風險“鎖閉”在銀行體系之內。一旦鏈條上的某家銀行出現問題,將會釀成相當程度的風險隱患。
銀監會“讓步”
《通知》一下發,即引起了市場熱議。市場擔心,如商業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最終確定要從銀行附屬資本中扣除,可能逼迫上市銀行在股市大規模融資。這一擔憂引發了銀行股近期的持續下跌。
深圳發展銀行董事長紐曼表示,希望次級債新規適用以后的發行,而不作追溯,并希望能采取漸進方式實現這一改變。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一位人士表示,扣除次級債,將使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從而對信貸投放造成剛性約束,在經濟回暖基礎尚不穩固的情況下,將對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產生一定影響。
終于,銀監會9月3日表態,決定對商業銀行次級債扣減資本的規定暫緩執行,老債老辦法,新債新辦法,擬研究對銀行相互持有的次級債分年從附屬資本中扣減。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一政策有助于優化次級債務資本工具的投資者結構,不會減少商業銀行次級債務資本工具發行量。
對于“分年扣減”的理解,這位負責人表示,政策尚處征求意見階段,將出臺具體政策。
鏈接:次級債
次級債是指償還次序優于公司股本權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債務的一種特殊的債務形式,兼有債務和股權的特征,可用來補充資本金。目前國際上次級債多為大型商業銀行所發行。
銀行資本金由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構成。一級資本即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權;二級資本也稱附屬資本,包括重估儲備、一般準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和長期次級債務。
2003年12月底,興業銀行首先以定向方式發行了總額為30億元的次級定期債務,使資本金比例達到了8%。
而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上共發行次級債12次,總額達10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