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嘉義縣中埔鄉的社口村,有一座“阿里山忠王廟”。該廟又稱“吳鳳祠”,是為了奉祀清朝時期一位叫“吳鳳”的福建漳州籍義人而建的。一位異鄉人,為什么在死后被當地人奉之為神明?古時候臺灣原住民,有著怎樣駭人聽聞的傳統迷信習俗?又為什么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遏止呢?
革除陋習
在臺灣“阿里山神”吳鳳誕辰310周年、成仁240周年臨近的日子,2009年9月26日,在吳鳳的故里——平和大溪鎮壺嗣村,一場大典正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吳氏宗親、學者近6000多人,共同見證了吳鳳神像的安奉儀式及“吳鳳廟”的奠基儀式。
吳鳳,字符輝,公元1699年生于漳州市平和縣壺嗣村。5歲時隨父親吳珠、母親蔡氏渡海到達臺灣,居住在諸羅大目根堡鹿麻莊,也就是現在的嘉義縣中埔鄉。吳鳳在10多歲時,開始跟隨當醫生的父親穿梭在阿里山中,為當地的百姓治病救人。
中埔鄉地處于阿里山麓。在臺灣還沒有開發之前,阿里山有著48個“番社”,番社也就是當地土著的聚居地。據說,當年這個族群生性非常兇猛,動輒就殺人,所以漢人都不敢前往。由于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親到阿里山行醫經商,與當地的番族有著頻繁接觸,于是漸漸地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性格豪邁,頗有俠士風范,當地人對他都有幾分敬畏。
在清代的臺灣開發進程中,如何處理漢番矛盾,融合漢番關系,始終是困擾著清廷的一個重大問題。為了使漢民能夠與當地人和睦相處,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安撫政策,并設立“通事”這個職位,負責與番族人聯絡交往。吳鳳為人公正誠實、勇敢大義,常常為大家排憂解難,他的經歷和學識素養,使他成為阿里山通事的最佳人選。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3年),24歲的吳鳳被任命為阿里山通事。
通事的職責就是管理漢番貿易,征收番人賦稅,開展番族教育,解決漢番糾爭等等。吳鳳忠于職守,處事公平,他為了當地族群和漢族友好相處,做了許多感化的工作,使各族的交往日漸頻繁,深受番人信賴。
然而,有一件事始終是吳鳳的一塊心病,就是每逢稻谷收獲季節,土著人都要舉行一種叫做“粟祭”的傳統儀式。而在這個儀式當中,有一個恐怖的程序:那就是在儀式之前,山民們就要下山殺死一些漢族人。他們將這種行為又稱之為 “出草”。“出草”后,他們就割下死者的頭顱,將其作為“粟祭”的祭品擺上供桌,祈求神靈保一方平安,歲歲豐收。就這樣,許多來往于山界或誤入山界的漢族人遭到了無辜殺害。
吳鳳上任的第一年,就將革除山民的“出草”惡習作為首要任務。他經過不懈努力,終于與當地人達成協議:當年用牛頭取代人的頭顱作為“粟祭”的祭品,并答應土著人提出的第二年給他們提供人頭祭神的條件。
吳鳳任職的第二年,又到了稻谷即將收成時,阿里山的山民催促吳鳳交出“粟祭”的人頭。吳鳳耐心勸告當地的酋長,要求他們改掉“出草”的習俗。他設宴款待酋長等人,奉勸他們用康熙六十年平定朱一貴之亂時,被殺死的造反者的40多個骷髏作為祭品,一年用一個。在吳鳳的百般勸說下,山民們勉強聽從了的勸告。從此,阿里山山民的“出草”習俗中止達40余年之久。
舍生取義
生活于阿里山的各族百姓,度過了40多年的平安日子。但沒料到,一場噩夢正在悄悄醞釀著。
清乾隆三十四年,阿里山的“番社”聚居地發生瘟疫,很多人在這場浩劫中死去。山民們認為是因為沒有人頭祭神,神靈懲罰所致,于是群情激憤。時任新酋長的“奧哥”領著山里的青年人,氣勢洶洶地找到吳鳳,聲言必須要殺人謝神。
平和縣壺嗣村吳氏長老介紹了族譜里描寫的情況:“那時當地番族人逼他,說我們年景又不好了,不成,要出草!什么叫做出草啊,出草就是去殺人。吳鳳被逼得無奈,怎么勸說都無濟于事。”
萬般無奈的吳鳳只好對山民承諾,明天凌晨,有個戴紅帽、穿紅衣、穿紅褲紅鞋、騎著白馬的人會出現在通事的府邸附近,這個人走到那里你們就可以殺了。山民們一聽馬上安靜了下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山民們在通事府邸周圍埋伏了大半夜后,果然看見一名衣著通紅的人騎著白馬緩緩經過。于是,眾人手舉砍刀長矛,呼嘯著朝那人沖了過去一陣砍殺。過后,他們褪去死者的裝束,猛然發現,這人卻是幾十年來對他們親如家人的大恩人吳鳳公。眾人捶胸頓足、淚如雨下,但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時年,吳鳳71歲。
英名載史
這件震動清廷的事件發生在公元1769年農歷八月初十的早晨。在早年兩岸的一些資料中有著完整的記載,如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的學者劉家謀的《海音詩》、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學者倪贊元的《云林縣采訪冊》以及連橫的《臺灣通史》。
而連橫的《臺灣通史》對于吳鳳的死因的記述有所不同,《通史》以為:是原住民因為吳鳳不讓他們殺人而暗算了吳鳳。而吳鳳在死前就布置了機關、假人來蒙蔽山民。后來當地恰巧發生了瘟疫,山民以為是吳鳳的鬼魂作祟,懲罰他們,于是惶恐中就尊吳鳳為神。
但在《臺灣通史》里,對于吳鳳“舍生取義”經過的描寫,與眾多史料的記載大體一致:……越數日,番酋至,從數十人,奔鳳家。鳳危坐堂上,神氣飛越。酋告曰:“公許我以人,何背約?今不與,我等不歸矣。”鳳叱曰:“蠢奴,吾死亦不與若人。”番怒刃鳳,鳳亦格之,終被誅。大呼曰:“吳鳳殺番去矣!”聞者亦呼曰:“吳鳳殺番去矣!”鳴金伐鼓,聲震山谷。番驚竄。鳳所部起擊之,死傷略盡。一、二走入山者,又見鳳逐之,多悸死。婦女懼,匿室中,無所得食,亦槁餓死。已而疫作,四十八社番莫不見鳳之馳逐山中也。於是群聚語曰:“此必吾族殺鳳之罪。今當求鳳恕我!”各社舉一長老,匍匐至家,跪禱曰:“公靈在上,吾族從今不敢殺漢人。殺則滅!”埋石為誓。自是乃安。尊鳳為阿里山神,立祠禱祀。至今入山者皆無害。
山民們的“栗祭”陋習終于以吳鳳的生命代價而中止。吳鳳死后的第7天,被山民們厚葬。他們在吳鳳的埋葬地豎了一個大碑,立誓說:“吾族從此不舉人祭,祭則滅族!”此后,當地的漢族與山民們同耕共織,親如一家。嘉慶年間,吳鳳的繼任——阿里山通事楊秘根據漢番同胞的意愿,在今嘉義縣中埔鄉的社口村,即吳鳳原來辦公的所在地,建造了“吳鳳祠”。
“吳鳳祠”一直香火不斷,可惜后來毀于當地發生的一場地震。1917年重新建廟時,改名為“阿里山忠王廟”。后來,蔣介石、于右任先生還先后到廟里祭祀,并題寫了詩詞和牌匾。該廟現為三級古跡保護單位。
目前,在臺灣的吳鳳后裔已傳到了第12代。漳臺兩地的吳鳳宗親,包括吳鳳的信仰者,都會在他的忌日舉行祭祀儀式,紀念這位先賢。吳鳳生前供職的阿里山一帶,被取名為“吳鳳鄉”。此后,當地人還陸續興辦起“吳鳳中學”,并在嘉義火車站廣場塑造了吳鳳銅像。而在吳鳳的故里——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近年來,已有成千上萬的臺胞來此探親、悼念。
往事悠悠,浩氣猶存。在長達48年的通事生涯中,吳鳳與山胞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這種情誼,是他舍生取義的基礎。盡管吳鳳犧牲的經過直到現在仍有爭議,但為了杜絕“出草”的惡習,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最終使民族之間得以和平共處,共同攜手建設家園。在漢族和臺灣山民共同開發寶島臺灣的艱苦過程中,吳鳳舍身取義的事跡精神當成為臺灣開發史中厚重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