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梁實秋、錢穆、林語堂、傅斯年、胡適等人,是如雷貫耳的國學大師,可他們為什么會在新中國成立后,選擇背井離鄉去臺灣呢?在那長達半個世紀的兩岸相隔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悲喜人生?又是怎樣的生活?怎樣的做學問呢?師永剛等人所著的《移居臺灣的九大師》一書,為我們展現了九位移居臺灣的國學大師的自由悲歌與人生堅守。
在書中,作者以人物心路歷程個案的方式,記錄了在社會政治變局中移居臺灣的九位著名學者——梁實秋、錢穆、羅家倫、林語堂、蔣夢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胡適此后的學術生命與社會活動,以及他們之后在臺灣的境遇及其心態變化,一些經歷與細節此前鮮見于大陸的媒體。在書中,作者還以全新的視野,為我們揭示大師們的真實風貌,讓更多的人記住他們在臺灣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作者在字里行間表現了自己的理性和清醒,用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把頭緒眾多、復雜紛紜的國學人事,進行了新的評說。
毋庸置疑,這九位移居臺灣的國學大師,其人生或漂泊孤寂,或坎坷磨難,但卻堅守自己的主張和思想,以延續中國文化的命脈。不過,大師們性情中人的獨特個性,作者沒有回避。在作者心中,國學大師不是沒有瑕疵的圣人,諸如學術對立、情感選擇以及政治追求,都被他一一分析和解讀。他們一個個都是性格特立的人,諸如史學大師錢穆,他雖無大學文憑,卻成為當代大儒、史學導師。在九十六年的生命中,他歷經抗戰、流落香江、定居臺灣,顛沛流離,卻能因為對學術的堅持與狂熱,取得了令人贊嘆的學術成就。一向堅持傳統的錢穆,始終給人古板、保守的刻板印象,更讓他在老年成為反對者批判的目標,以至于在臺灣狂飆的年代,遭受政治人物的無情踐踏,其人生經歷,讓人感慨不已。
閱讀中,感到書中九位大師的命運,都有著不同的個體軌跡。在五四運動中光芒四射的一代才俊羅家倫,輾轉官場,彌縫補罅,只能在權力的蛛網中漸漸喑啞了自己嘹亮的歌喉。元氣淋漓的五四健將傅斯年,因保護學生、捍衛學界尊嚴而不斷面臨政治的高壓,最終在議員的質詢中瘁逝。甚至是被公認為學界宗師、自由主義靈魂人物的胡適,也處于不停的攻訐與撻伐之中,而只有徒嘆“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至于與胡適自由主義思想一脈相承的雷震、殷海光,則更在以《自由中國》雜志為依托的群體抗爭中,或身陷冤獄十年;或慘遭全面封殺,含恨而終。算來只有和光同塵的蔣夢麟和幽默處世的林語堂,晚年生活還算平和而終。作為后來者,面對書中的九位大師,或許能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更真切地感知歷史的真相,并從中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吧。
不過,在九位大師的身上,又能明顯地折射出他們的命運共性:他們原本就不理解人民革命,或曾堅持過“反共”立場,他們或是直接擔任過國民黨軍政要職,或是思想文化立場不認同新政權。在緊張的政治氣氛中,已隱隱預感到將是新時代中被改造拋棄的對象,反復權衡種種利弊之后,帶著生命個體的彷徨與恐懼,無奈地背井離鄉。可經受過五四精神熏染的他們,看不慣眼前發生的一切,在孤島上又與當政者發生了齟齬與沖突,甚至是劇烈的抗爭,不惜以他們高尚而又脆弱的尊嚴,抵御著堅硬的政治鐵幕,直至生命消磨。
讀完全書,感覺作者在書中盡量避免戲說,用真實的細節,詳實的史料,試圖展現大師們的音容笑貌。作者給出的一個個側影,雖然只是一鱗半爪,雖然感性的描述多了些,但還是為我們了解移居臺灣的國學大師,了解那個特殊年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鮮明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