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由于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比較嚴重,我國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挑戰。本文分析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總結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變化及對我國的影響,最后提出了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貿易保護主義;金融危機;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12-0042-03
一、引言
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出口和就業受到嚴重影響,因而紛紛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大多體現在通過大幅提高進口關稅以及對進口的數量性控制,來保護本國企業不受或少受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但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這類措施將招致其貿易伙伴的強烈反應,并可能遭受報復性貿易保護措施,其結果難免兩敗俱傷。自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的形式及措施都發生了很多變化。本文分析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總結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變化及對我國的影響,最后提出了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建議。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
(一)以環境保護為名筑起“綠色壁壘”
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協定規定,為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為保存有限的天然資源,允許對貿易進行限制。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以此為借口,憑借其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環保措施和高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的環境質量標準,作為市場準入條件,對本國的市場甚至某些夕陽工業加以保護,構筑起所謂“綠色壁壘”。其主要形式有:一是綠色標志制度;二是綠色包裝;三是環境成本。
(二)憑借技術優勢構建技術壁壘
各國對產品生產標準的技術法規及生產產品的管理體系認證的標準、評審程序和認證制度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不透明性,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設置重重障礙。一是嚴格的產品準入條件。主要集中在對產品制訂嚴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標準、法規作為市場準入條件,廣泛涉及產品適用度、安全、衛生等方面。二是技術認證。隨著著名的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在全球的推廣和普及,國際標準化組織又不失時機地推出了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體系。該體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企業和社會團體的環境意識,規范其環境行為,另一方面,由于實行過于嚴格的認證標準和要求,在發展中國家全面推廣尚有一定難度。這就給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造成障礙,將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三)對外貿易管理和反傾銷
新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干預本國對外貿易,來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國國會修訂并通過的《綜合貿易及競爭辦法法規》。該法案301節包括了所謂“超級301條款”和“特別301條款”。前者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事處對世界上美國認為“自由貿易”方面做得不夠的國家和地區提出名單和報告,并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談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國要求的開放措施,否則將對其進行報復;后者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事處,對未適當有效保護其知識產權的國家以及未給予依賴知識產權的美國企業公平進入市場機會的國家進行調查和考慮實施報復。以上條款事實上已成為美國政府向其他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武器。
新貿易保護主義另一表現形式是把反傾銷作為控制進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新貿易保護主義運用反傾銷戰略,將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競爭原則的比較利益優勢消除殆盡,徹底違背了世貿組織關于反傾銷協議所規定的準則。除此之外,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勞工標準、區域性協議、關稅升級保護和“灰色區域”措施等也是新貿易保護主義所采取的手段。
三、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變化
(一)從商品貿易領域擴展到勞動力雇傭和金融領域
美國政府出臺的“購買美國貨”的條款受到其他國家的一致反對,但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由此引發的貿易保護傾向卻不斷發展。各國在譴責美國“自私條款”的同時,也各自出臺相關法案進行貿易保護,將貿易保護從商品領域擴展到商品生產、勞動力雇傭和金融領域,部分國家開始嚴格限制外籍工人。
美國參議院通過議案,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招聘時,首先考慮美國國籍的申請者,而外國雇員不得超過總員工的15%。英國政府2008年就制訂了相關政策,對外籍工人的簽證發放進行嚴格控制,限制低技術含量的勞務輸入。德國如寶馬、西門子等大型企業裁員的首批對象,幾乎全部是以外籍勞工為主的短期合同工。據國際勞工組織對全球就業情況的評估,到2009年底,金融危機將導致世界新增失業人口2000萬,總失業人口預計達到2.1億。各國通過勞動力就業歧視政策,實現了過去貿易保護主義的相同目的。
在金融領域也出現了保護主義的傾向,一些國家為了幫助國內銀行應對危機,從新興市場中把資本抽離。這可能會造成新興市場資金的短缺,使它們缺少資金的支持,導致全球經濟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二)更多地運用法律規制和行政干預手段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西方發達經濟體為給大量過剩商品找到買主,往往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排斥他國商品的進口,讓本國企業獨享本國市場。生產能力越過剩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意愿越強。[1]當前在西方發達經濟體內,貿易保護主義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實施手段上,歐美等國家往往通過立法或者行政干預手段來實施貿易保護主義。2009年2月1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787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方案中就包含“購買美國貨”條款,條款規定經濟刺激計劃支持的工程項目中必須使用美國國產鋼鐵和其他制成品,限制使用進口鋼材。受美國反傾銷政策的打擊,我國相關企業出口已受到重大影響,如濰坊東方鋼管公司已中止了對美出口計劃。美國眾議院通過的2009年綜合撥款法案727條款規定:“根據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撥款,不得用于制訂或執行任何允許美國進口中國禽肉產品的規則。”該條款通過限制政府經費用途的方式,不允許美國相關政府部門開展自中國進口禽肉產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國禽肉產品對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貿易的巨大不平衡。
(三)表現形式更加軟化,更具隱蔽性
1.限制進口產品進關。如印度尼西亞要求服裝、鞋、玩具、電子產品和食品飲料等五類商品,只能在丹絨普祿、丹絨?,斔?、丹絨北臘、勿佬灣、蘇加諾哈達機場、錫江哈沙努汀機場及泗水朱安達機場進關,并且這些貨物必須由注冊立案進口商進口,以監督貨物流通。此舉延長了進口產品進關時間,間接阻止了產品進口。
2.實行非自動許可證制度。如阿根廷政府為了加強對本國相關產業的保護,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倒閉和失業,阿根廷生產部發布公告宣布,對進口汽車輪胎包括汽車、公交車、卡車和農用機械使用的輪胎采取非自動進口許可證制度。來自中國的輪胎占阿根廷進口數量的8.3%,中國對阿根廷出口輪胎受到了一定影響。
3.提高進口標準。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南美等國家在商品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了多種貿易技術壁壘。特別是各種技術認證制度差,由于異性大、認證難度和成本費用高,正成為擴大出口的主要障礙。
4.加大行業補貼。奧巴馬上臺后,美國貿易保護政策的重點是加大工業和農業補貼。據世界銀行報告,出口補貼成為各國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
5.利用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實施新貿易保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減少貿易摩擦,新貿易保護主義轉變為以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為基礎實行貿易保護。這樣既增強了區域內部經濟實力,也擴大了貿易保護的范圍。成員國在集團內實行統一的規則進行自由貿易,而對非集團成員國建立貿易壁壘,阻止非成員國進入本區域的市場。
四、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建議
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我國商品拓展國際市場,削弱了我國傳統商品的競爭優勢;也不利于我國服務貿易及投資業務向世界范圍擴展,打擊了我國企業參與世界貿易活動的積極性。[2]但是,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實行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也客觀上刺激了我國企業為了跨過這些貿易保護措施不得不加大技術投資力度、提高技術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的各項認證,這將有利于我國企業提高環保意識,有利于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和訴訟程序
我國是WTO正式成員國,一旦發生貿易摩擦,政府應當充分利用WTO解決雙邊和多變貿易糾紛的協商機制。一方面,我國應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和程序,積極有效地化解我國企業所遇到的貿易摩擦。如中國政府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和程序,于2009年9月14日正式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如果通過磋商仍無法解決爭端,則我國可以采取第二步行動,即要求世貿組織成立專家組就美方措施展開調查并進行裁決。另一方面,我國應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保護、國民健康、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等方面,爭取達成相對有利的WTO條款,充分利用WTO中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優惠待遇,并將這一待遇延伸至我國內地。鑒于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在經濟增長水平和人均收入方面與東部地區存在極大差距,無論按何種標準,仍是發展中地區,應該享有類似發展中國家的待遇。因此,可以通過談判要求歐盟繼續給予我國中西部地區普惠制待遇。這樣,可以為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貿易環境,也有利于保護國內相關行業的正當利益。
(二)充分發揮政府、行業協會的作用應對貿易摩擦
針對我國面臨的日益增多的反傾銷、反補貼與保障措施,應發揮企業、行業與政府協調應訴的積極性。采取“誰應訴,誰受益”原則,鼓勵涉案企業積極應訴,挽回市場;組織行業協會,代表全行業進行反傾銷應訴;商務部則專門代表國家,幫助企業與外國政府談判。同時,不僅要鼓勵企業積極應訴國外反傾銷,而且要推動企業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及時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這就需要研究WTO規則,借鑒國外經驗,完善我國反傾銷、反補貼與保障措施制度,實行有理有節的保護,避免國內某些產業受到嚴重損害。
(三)培育企業自主創新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我國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出口方式,盡快由粗放式出口轉變為集約式出口,從盲目追求出口數量轉變為追求產品質量的提高。并制止低價傾銷和盲目競爭行為,加快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提高商品附加值。企業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創新能力,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盡快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產品質量,才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四)完善我國技術標準,應對更為隱蔽的技術壁壘
應該承認,作為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手段的技術標準,常常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國際標準,而目前我國的很多技術標準還大大低于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產品屢遭技術壁壘的原因之一。發達國家基于國家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原因而采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我國必須大力推行國際標準化戰略,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意識和規則意識,加快國內技術標準和措施的國際標準化進程,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使國際標準盡量反映我國的意見和要求。企業也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p>
參考文獻:
[1]范麗娜.如何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J].經濟論壇,2008,(16).
[2]金澤虎.析金融危機催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特色與危害[J].對外經貿實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