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組稿 陳 瑩 楊 巍 林更生
60年,對于一個人而言,也許是意味著從呱呱墜地到不斷成熟,進而步入花甲;對于一個戰后獲得新生的國家而言,意味著從百廢待舉到百業興旺。無論是人,還是國家,在其成長或是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是荊棘遍布、艱難重重的,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定律。對于擁有著千年歷史文化和旺盛生命力的茶業而言,這個定律自然也是不二法門。
回首60年來的新中國茶業,篳路藍縷地一路走來,每一個深深的腳印都清晰地記載了國家、民族的發展與進步。步入21世紀以后,更是呈現出了勃勃生機。這正好應驗了當代茶圣吳覺農20年前一個充滿豪情的預言:“中國茶葉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決不至于長落人后,愿大家努力罷。”
一個甲子的篳路藍縷
從上個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的前10年,正好是一個甲子。在這既短暫又漫長的60年中,新中國茶業在戰后慘淡經營的基礎上開始重建,其成長軌跡與年輕的共和國是同步的,在茶葉的生產、流通與消費領域以及產業和市場結構、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等方面都經歷了嗷嗷待哺、羽翼漸豐到展翅高飛這個3個變革過程,步步為營地實現著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第三產業的逐級躍升,雖然每一步都舉步維艱,但這一歷程卻是曲折向上的。
嗷嗷待哺期(1949~1978)
中國自近代(1840~1949)以來,內憂外患,戰事頻仍,茶葉的產銷就逐漸呈現出頹勢,其間雖有一些令國人值得驕傲的事件,然而經濟的低迷、社會的動蕩、技術的落后,使茶業一度一蹶不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給這一古老產業的恢復發展帶來了重生。
建國之初,人們剛剛擺脫了剝削與壓迫,國家也號召全民開展生產和建設,修復這個千瘡百孔的“巨人”。當時,茶業只是作為農業的一小部分,這個時期就如同一只嗷嗷待哺的雛鳥,急需營養和呵護。在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投入了人、財、物等“養分”,使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開始提高,但是規模還是很小,供銷失衡。據統計資料顯示,1949年全國茶園種植面積為15.47萬公頃,而全國茶葉的產量只有41050噸。其后,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對私營改造的深入,國家出臺了一些產業政策,如1954年的毛茶預購政策、1957年的派購政策以及1958年頒行的《關于農副產品、食品、畜產品、絲綢等商品分級管理辦法》等,逐步地將茶業納入了國家計劃,使生產面積和產量都有較大的增長。1959年,全國茶園面積擴大到了40.13萬公頃,茶葉總產量也升至152350噸,且單產也相應地有所提高。
3年的不測天災使茶業這只羽翼未豐的幼鳥飽受摧殘,再度“營養不良”,好在有祖國母親的襁褓,使它不至于夭折。風雨過后,母親撫平了幼鳥身上的傷痕,而幼鳥也變得更加堅強。在政府的扶掖下,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茶葉生產基本恢復到災前水平,其間又經過10多年的穩步發展,至上世紀70年代末已初具規模。但是由于國家對茶業的集中管理與運營,茶葉的內銷市場仍然無法在供銷的兩端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羽翼漸豐(1979~2000)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昭示著中國改革開放春天的來臨。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神州大地風風火火地推行開來,春風的遍拂令中國茶業的羽翼也漸漸豐滿起來,開始從幼小步入成熟,發展晉級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1979年全國茶園面積為105.1萬公頃,茶葉總產量達到了277150噸。1980年全國茶園面積雖基本與1979年持平,但是茶葉總產量卻大有提升,達到了303700噸。茶葉供應量的增加,民眾的需求亦在增長,先前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產業政策已無法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茶葉產銷與流通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1984年6月,國務院批轉了《商業部關于調整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的意見的報告》,確定了將茶葉內銷市場與外銷市場徹底放開,實行議購議銷,邊銷茶實行派購,而收購計劃與收購價格也由指令性轉變成指導性,這份文件對于長期在計劃經濟軌道下運行的中國茶業而言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解除“束縛”以后,茶葉流通環節不斷增多,內銷與出口茶葉的銷售量雖有一些波動,但總體也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深入,生產技術的革新,使中國茶產業局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供不應求逆轉成為供過于求,茶類結構不斷優化,消費需求漸趨多樣,茶葉品質也日臻提高。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1998年8月10日外經貿部發文不再實行茶葉出口統一聯合經營,由具備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自行成交,使中國茶葉的出口量及出口額占世界的總量和金額的比重有了穩步攀升,1991年中國茶葉的出口量為18.8萬噸,2000年達到249.9萬噸,10年間,增長了32.4%,但國家對茶葉出口仍然實行計劃配額和出口許可證管理。
展翅高飛(2001至今)
進入新千年,隨著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加強和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國家對茶業發展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而且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茶葉的消費也日益追求多樣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產茶省積極投入發展茶葉生產,發展產業化經營,使茶葉在生產、消費和流通領域都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尤其是2001年中國成功地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茶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使之發有得更加健全,由此與時俱進,展翅高飛,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生產領域,政策的大力扶持、農業科技的長足進步,加速了茶葉產量的大幅提升。2002年全國茶葉產量達到了70.48萬噸,2003年增長至71.93萬噸,尤其是2005年以來,全國茶園面積以每年近10萬公頃的速度激增。據國家農業部統計,200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達到160萬公頃,茶產量124萬噸,占到世界總量的1/3,位居全球首位。此外,國內外對食品安全健康的訴求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茶葉品質的提高,六大茶類所分布的各產茶省都在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綠色食品茶以及有機茶等優質茶,而且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優茶,并且在生物技術、精深加工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茶葉產品也由單一的農業產品逐步擴大到工業產品。
在消費領域,人們對于茶葉的需求已不再是單純為了解渴消困,而是更多地對飲茶時尚、健康等的訴求。因而,國內的茶葉消費量較之改革開放之初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茶葉內銷量約為18萬噸,人均消費量約0.12千克,2000年提高至45.6萬噸和0.36千克,2006年達到66萬噸和0.45千克。在國外消費市場,出口量和出口金額也是在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據統計,2008年中國茶葉出口29.7萬噸,出口金額6.82億美元,僅次于肯尼亞和斯里蘭卡。
在流通領域,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與世界的經貿、文化、科技往來日益密切,港臺地區以及國外一些新穎、時尚的觀念正和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給內地茶區茶農以及茶業企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在各產茶區,從前以茶農為主體的組織形式。正在向企業+基地、基地帶農戶多樣化的組織形式轉變,產業化模式日趨合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茶業企業,則改頭換面,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其它行業的成功經驗,探索品牌建設之路,借助強大而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開展資本運作,發展連鎖經營,建立起龐大的銷售網絡。有些企業還將旅游業嫁接茶業,開展體驗式營銷與服務。此外,在全國各茶葉產地和消費市場也紛紛涌現了一批規模不一的茶葉專業批發市場,較好地解決了茶葉產銷矛盾,并為業者提供了豐富的銷售渠道和產品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與完善,使茶葉這一農業時代的產品一躍進入網絡時代,應運而生了茶葉網絡商城,開展茶葉電子商務,使買賣雙方交易更加便捷。
中國茶業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茶業會展經濟的繁榮、茶文化與科研的鼎盛,特別是隨著海峽兩岸的茶業交流和往來的頻繁,更是為中國茶產業的騰飛平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地方茶業走過60年
從60年新中國茶業發展歷程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跳動的時代脈搏和鮮活的生命力。這60年來所取得的矚目成就,猶如一曲華彩樂章,是各產茶省憑借自身的地域優勢、種質資源優勢、茶類優勢和技術優勢以及一代代辛勤耕耘的茶業工作者精心譜寫的。這些產茶省,都與新中國茶業同呼吸、共命運,一路披荊斬棘,走過了風風雨雨的60年。
浙江,良種綠茶的地培育地
建國初,浙江省農業廳在紹興設立平水區茶葉改進所,推動平水區綠茶改制紅茶工作,共建紅茶初制所486個茶改工作干部和復旦大學茶葉專科師生等共170余人,參加宣傳動員、組織和訓練改制人員等工作。1953年8月,浙江省杭州茶廠建成投產,廠房面積9.47萬平方米,占地13.8萬平方米,職74000余人年生產能力1.5萬噸,主要加工外銷眉茶,是全國最大的茶葉精制廠。2年后,浙江省三界茶廠研制成功傘式珠茶勻堆機,是我國最早的勻堆機械。1958年,浙江省“58型”成套綠茶初制機械通過鑒定,投入批量生產,開始向全國推廣應用。茶葉機械科研的腳步并沒有停下,幾年后,杭州市人民委員會農林辦公室組織成立杭州地區茶機試驗組,在“浙江58型”茶機基礎上,設計成功“浙茶67型”炒青綠茶初制成套機械,并在全國主要炒青茶區推廣使用。
上世紀80年代,杭州茶葉機械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茶葉機械專業科研機構。緊接著,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主持的“茶樹新品種——浙農12”研究取得成效。該品種以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種自然雜交后代為原始材料,歷時16年,經系統選育、無性繁殖而育成,單產高,適制性廣,制成茶葉品質好。1990年,浙江肖山黃山林場首次采用塑料大棚覆蓋茶園,使早春龍井茶開采期提早半個月左右。大棚茶的出現,對名優茶提早上市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福建,烏龍茶香飄四海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閩茶在栽培技術領域提高最明顯的是品種改良。新中國初期福建仍然栽培著傳統品種,自從培育出“福云6號”后才獲得改觀。“福云6號”。茶樹無性系品種,小喬木型,大葉類,特早生種。1987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良種,編號為“華茶33號(GSCT33)”。1992年,福建省農業廳主持,安溪、福鼎、福安、建甌等17個縣參加協作的“大面積茶園豐產優質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取得成效。參加試驗的17個縣,共有茶園4.8萬公頃,通過改造樹冠、推廣良種、模式栽培、開發名茶等技術措施,從1990年開始,歷時3年,平均每公頃產量由546公斤上升到738公斤(畝產由36.4公斤上升到49.2公斤),提高35%。
傳統制作的鐵觀音稱“濃香型鐵觀音”,香濃,微苦,“七泡有余香”。1987年,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通過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的技術鑒定。該課題研究解決了在環境控制條件下烏龍茶做青工序的機械化、連續化問題,使品質不受氣候條件影響,為國內首創。隨著人們對飲茶的新認識及受到臺灣茶葉加工的影響,于20世紀末,福建省創新了“清香型鐵觀音”的制作,現今幾乎覆蓋所有的鐵觀音茶廠。
湖南,黑茶黃茶比翼雙飛
上世紀50年代,湖南省公私營茶廠召開聯席會議,決議擴大紅茶生產,成立3個聯營機構,合組長沙聯合辦事處。會議接受國營公司提出關于“以銷定產”的方針和擴大紅茶生產的發展方向。隨后,湖南省農林廳和湖南省茶業公司聯合組成綠茶改制工作隊,以原老青茶產區臨湘縣為試點,指導采制炒青綠茶技術,試制成符合出口眉茶要求的炒青毛茶,以后又在省內其它產區推廣。
建國后幾十年,湖南省的黃茶與黑茶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制成的黃茶與黑茶深受茶人喜愛。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君山島,屬黃茶類,由君山茶葉示范場試制君山銀針成功,并正式定名。而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廠將產銷100余年的花卷茶改制成花磚茶。花卷茶是以黑毛茶為原料經壓制而成的緊壓茶,改制成長方形的花磚茶,每片凈重2公斤,磚面色澤黑褐。香氣純正,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安徽,茶葉技術創新的標兵
1951年,為推動休寧、郎溪、廣德等縣改制紅茶進程,安徽省皖南區成立祁紅推廣委員會,抽調干部并招聘祁門茶農數百人,組成工作隊,分赴上述各縣指導改制工作。1955年,祁門茶葉試驗站(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祁門茶葉研究所)改進設計。研制成功木質四桶水力揉捻機,工效比人工揉茶提高3.8倍。1957年,安徽省祁門茶葉試驗站研制成功手搖卷簾式萎凋架。比原有萎凋架提高工效27%,降低成本10%。
1962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祁門茶葉研究所正式定名,所址設在安徽省祁門縣,該所主要任務為研究發展安徽省茶葉生產的應用技術。到了上世紀末,安徽省十字鋪茶場主持的“皖南墾區茶園大面積高產綜合技術措施的應用研究”取得成效。這套綜合技術措施經3年推廣,茶園面積達8666公頃。
四川,走進茶葉的輕裝時代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全線通車后,銷西藏的南路邊茶可用原篾條包裝直運昌都、拉薩,結束了自清朝以來在康定改換牛皮包裝的歷史。(清朝時,四川供應西藏的南路邊茶用篾制條包包裝,簡稱篾條包裝,先用人力由雅安背至康定,然后改換牛皮包裝,再用牦牛馱運入藏。牛皮包裝能避免運輸途中因受碰撞而損壞包裝。)
1963年,四川邛崍茶廠經多年研試,采用偏心輪夾板提梆原理,制成茯磚茶雙梆筑包機,每臺機日產茯磚7000片(每片3公斤),從而結束四川省歷來用手工筑磚茶的笨重勞動。到了上世紀70年代,四川省雅安茶廠研制康磚茶聯裝自動壓磚機獲得成功,該機從輸送配料、秤茶、蒸茶、壓磚、冷卻、出磚等全程流水作業,由此四川省的制茶技術開始實現高效率的機械化。
云南,世界茶樹之王的誕生地
云南,是世界茶樹王的誕生之地。1963年,在云南省勐海縣巴達大黑山密林中發現特大野生大茶樹,據考證,樹高32 1米,樹干胸圍直徑約1米,圍粗3米多,葉片為14厘米×6厘米,樹齡為1700多年,被稱為世界茶樹之王。1996年,哀牢山發現世界最古老大茶樹。在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腹部海拔2100~2500米處發現野生古茶樹群落,有喬木茶樹22株,其中最古老一棵茶樹樹齡2700年。
建國初期,云南省思茅茶葉機械廠成立,生產40型、60型茶葉揉捻機,供應全省制茶需要。1983年11月,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和臨滄地區研究所、鳳慶茶廠協作,研制成功6CJR-20型擠揉式轉子揉切機。轉子上采用半球形體,增強對茶葉擠揉與切碎能力,制成的紅碎茶,顆粒重實,濃強度高。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辦的第9屆世界食品評選會上云南茶葉獲得金像獎。
山東、,處處是新式茶園
早在1952年、1959年山東省即開始試種茶樹,僅青島公園種植成活。1966年,先在五蓮縣試種。隨后擴大到青島、淄博、泰安、蓬萊、日照、嶗山、文登等16個市縣,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采取一系列適合山東省種植的有效技術措施,終于試種成功。以后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東東南沿海地區、魯中南地區、膠東半島建成成片新式茶園。到1993年,山東省有茶園2000公頃,年產茶葉750噸。
中國茶業60年大事記
關鍵詞:恢復茶葉生產
1949年12月,中國茶葉公司在北京成立,吳覺農任經理,屬貿易部、農業部雙重領導,統管茶葉生產、收購及內外銷業務。
1952年3月,農業部、外貿部發出關于1952年茶葉生產、收購聯合指示:要求提高單產,提高質量,普遍墾復荒蕪茶園,發放貸款,預付收購定金等。
1954年,農業部、外貿部及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召開了全國茶葉專業會議,確定“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方針,并提出“以開展互助合作為中心,積極整理現有茶園,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迅速墾復荒蕪茶園,有計劃地在山區丘陵地帶開辟新茶園,改進產制技術,提高茶葉質量”的指導思想。
1958年,農業部于3月5日~14日在杭州召開了“全國茶葉生產會議”,討論擬訂了10年茶葉生產發展規劃意見。
1963年,農業部于2月22日~3月2日召開了“全國蠶、茶生產會議”,總結了“大躍進”時期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恢復茶葉生產的措施。
1966年,國務院農林辦和財貿辦聯合召開茶葉專業會議,號召發揚大寨精神,貫徹“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方針,正確處理糧茶關系,大搞樣板地,并研討了“三五”發展規劃。
關鍵詞:茶葉出口
1955年4月,國務院批轉全國茶葉會議報告。茶葉業務實行內外貿分家,中國茶葉公司改為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專營出口業務,收購、內銷、調撥、加工、出口貨源供應均由農產品采購部茶葉管理局管理。
1960年,成立“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實行茶葉內外貿業務統管。
1964年,我國首次出口大型綠茶初、精制成套茶機,以供給幾內亞、馬里等國家。
1978年10月,國家計劃委員會發出“關于發展茶葉生產、增加出口和內銷幾項措施意見”。
1982年3月,中國第一次專業性“茶葉出口交易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全國10個口岸公司參加貿易洽談,先后接待歐、美、澳、亞四大洲外商150多人,采取看樣成交方法,交易會成交總額超過預定指標60%,促進了貿易,增強了友誼。
1984年,全國茶葉出口量達13.93萬噸,建國以來第一次超過了188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1989年,全國茶葉出口量達到20.46萬噸,本世紀以來第一次超過斯里蘭卡(20.33萬噸)而居世界茶葉出口量第2位。
關鍵詞:培育茶葉良種,提高茶葉品質
1958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56年,全國茶葉有關單位共同成立工作組,先后在滬、漢兩地研制外銷紅綠茶加工標準樣,并于1957年復評審定后分發實施,以穩定茶葉品質。
1974年3月,農林部、商業部、外貿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茶葉會議。17個省(市)276位代表到會。會議強調努力提高茶葉品質,加速生產機械化,提高單產,加強生產領導等問題。
1978年,商業部在浙江杭州籌建了茶葉加工研究所。
1984年11月,農業部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在福建廈門召開茶樹品種審定會議,認定通過了30個國家級茶樹良種,供各地引種推廣。
1987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全國茶葉質量檢測中心”。11月,農業部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在浙江杭州召開茶樹品種審定會議,認定通過了22個國家級茶樹良種,推薦各地引種推廣。
關鍵詞:五年計劃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茶園面積發展到494.2萬畝。總產11.16萬噸。
1975年,第四個五年計劃,全國茶園面積1307.8萬畝,產茶21.05萬噸。
1980年,第五個五年計劃,全國茶園面積1561.1萬畝,產茶30.37萬噸。
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全國茶園面積1567.3萬畝,產茶43.23萬噸。
關鍵詞:茶文化
1964年8月,中國茶葉學會成立大會及第一屆學術年會在浙江杭州召開。中國茶葉學會創辦的學術性刊物《茶葉科學》,由朱德委員長親筆題寫刊名,出版發行。
1990年8月,“中華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大會通過了聯誼會章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它將團結中華茶人,為振興華茶作出貢獻。10月,國家設立在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基本建成。
1992年5月,《中國茶經》一書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內分茶史、茶性、茶類、茶技、飲茶、茶文化及附錄等7部分,共140萬字。
1995年,中央電視臺拍攝成《話說茶文化》18集電視系列片。拍攝組從1994年開始,專車行程14省3萬公里,實地采訪各地各民族茶事、茶文化活動場面和茶人說茶等內容。
寄語中國茶業
新中國的60年亦是新中國茶業的60年,在談及60年來新中國茶業走過的歷程時,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中華茶人們無不百感交集,感慨萬千,他們中有的已過耄耋之年,有的恰與新中國同齡,有的還正值青壯年,他們都見證了新中國茶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嬗變過程。時值普天同慶祖國60華誕之際,他們對未來中國茶業的發展前景都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們是這樣說的:
張天福無(中國茶界泰斗)
新中國的60年,可以說是中國茶業發展歷史上最輝煌的60年,這60年的時間把茶葉從過去一種簡單的農產品,變為了今天與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我希望中國茶業在下一個6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能以建立高標準的有機茶生態茶園為目標,用標準化的生產和穩定的品質,讓全世界都來認識中國茶、了解中國茶,這樣中國茶業才能健康地持續發展下去。
寇丹(中日韓三國茶道咨問 著名茶文化專家和壺藝鑒賞家)
建國60年來,中國的茶葉及它承載著的民族文化,正形成一條前所未有的國際間茶的交流大道。中國的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正由一葉一芽的芳香浸潤著世界各國人民的心靈,傳遞著深情的友誼。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茶的功能上的一次史無前例的升華。
名優特的中國茶正被賦予科技化的重任。在紡織、醫藥、化工等領域被發現、發揮、發展它為人類服務的功能。茶山長綠,茶人長青,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的茶。
同一個世界,同飲一杯芳香。
范增平(臺灣著名茶文化學者 “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海峽兩岸本來就是文化同根,茶香同源,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60年中的前40年,我們沒有辦法了解大陸的茶產業,也沒有辦法分享大陸的茶香韻味。直到1988年之后,我們才有機會逐漸準確而完整地認識到我國茶葉,享受祖國新茶香和唐山老韻味,這是何等的溫馨和幸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之際,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這個福份。
“兩岸品茗,一味同心”是我于1989年在北京參加“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時的說法。20年過去了,記憶猶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茶香。在今天享受新茶香、老韻味之時,應該更加努力地把這份茶的溫馨和幸福帶到全國的每一個家庭。
蔡榮章(國際無我茶會創始人)
古老的中國,到了它清朝末年的時候,由于國勢的衰弱,人們對傳統的文化起了懷疑,一面倒地學習西方的現代文明。直到新中國成立,開始認真地討論傳統文化的得失,并重拾了優秀的部分加以發揚。茶文化就這樣被復興了起來。
復興之初,當然從溫故知新開始,然而由于流失太久,又得在沒有信心的基礎之上重建,難免茫茫然。現在30年的反省期與30年的重建期已經過去,茶人們已經摸清楚了方向,正以務實與創新的思維與手段為中國的茶產業開創新的茶文化,這個時期我們稱它為茶的文藝復興時代。
茶文化的復興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必須有符合當代生活要求的具體做法,必須有主導世人往更美好境界前進的素質。這是往后30年創造茶文藝復興效應的三大方向。
木霽弘(云南大學茶馬道研究所所長 “茶馬古道”命名者)
茶的始祖在云南,茶是云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這種優勢聯通古今,茶馬古道上的美麗、神奇、文化、藝術和它的無盡奧秘,必將成為云南的特色、亮點和主題。
王旭烽(著名茶文化作客)
中華文明最初的根,從大地原野上生長,中華傳統文化基于農耕生產,民族情感的源頭也就在這里。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茶,因為它的農耕性,所以為我們的先祖所喜愛,這是順理成章的。世界無限,宇宙無垠,為什么中華民族最富饒美麗的一塊土地成為茶的發源地呢?盡管科學已經給我們解釋了一切,我們依然覺得神奇,因為這是上天賦予我們中華民族的神來之品。
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都是需要被滋潤出來的。中國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悠久的文明,是誰滋潤了我們?是茶!茶滲透了華夏民族的歷史。當我們品飲茶的時候,難道我們不也正是在品飲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