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啟慶的一生與中華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研究茶葉的種植栽培技術到浙江農業大學的茶學系教授;從最初獨自一人創作茶藝茶道的艱難到找她學藝的人遍布天下;她編寫過很多茶文化著作;她勇敢地在挑剔的日本人面前表演自創的茶藝;她表演茶藝時濃妝淡抹動作柔美;她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個和小姑娘搶飯碗的老太太。”
研習茶藝,一路艱辛
童啟慶現場要為我們表演一套“九曲紅梅”茶藝,就在她從幕后整裝出現在我們面前時,真有一種驚艷的感覺。很難想象一位74歲的老太太濃妝淡抹,低眉淺笑。尤其是那抹鮮艷的口紅,那般正紅也許是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顏色,但是我們覺得剛好很自然地映襯上茶席邊的那株紅梅。
在童啟慶如水般流暢的茶藝表演背后,也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時期。她告訴我們,最初她愛上茶藝茶道,開始創作一些套路在舞臺上表演,雖然收獲了不少認同的掌聲。更多人對此表示不解,作為一名教授,她應該時刻站在講臺上。而不是在舞臺上做著花里胡哨的表演。講到這里,童啟慶并沒有表現出憂郁的情緒,反而很自豪地說:“其實,他們不了解,國外的很多茶藝師年齡都比較大,因為姜還是老的辣嘛!”
也對,如果沒有經歷過歲月的積淀和生活的磨礪,也不能完整而優美地詮釋著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茶藝表演的創作沒有得到太多的幫助和支持,童啟慶用自己的科研經費購買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著,然后又毫無保留地把這些表演免費傳授給學生。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們都深有感觸:“做人啊。該使勁的時候就應該使勁。”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實踐著。
用茶藝表演來詮釋茶文化
童啟慶編著過《習茶》、《生活茶藝》、《影像中國茶道》等著作,她對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學方面,理論學科有制茶、種植栽培等;狹義的茶文化則偏重茶對精神社會的影響。”
看著我們一臉疑問,童啟慶巧妙地用一個例子為我們解釋了狹義的茶文化。“茶藝表演的過程把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用最淺顯輕松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一種狹義的茶文化。”回味著剛才童老師的茶藝表演,每個動作每個細節都有精心的設計,特別是她把濾出的茶湯重新倒回紫砂壺里再分到茶杯中,這一番反復還有說法。因為古人泡茶沒有用到茶海。茶湯直接倒在杯中,能讓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要把茶湯均勻地分到每盞茶杯中,在沒有茶海測量茶湯多少的情況下,就需要進行兩次分茶。
童啟慶說,茶文化在廣義與狹義上的結合,便要求一個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專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啟慶老師從茶葉的種植栽培到愛上茶藝表演,她的這一生或許也是茶文化在廣義和狹義上的結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藝
童啟慶到過日本,聽人說:日本有茶道,中國沒有茶道。她不服氣,中國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沒有得到完整的傳承。過去,日本的婦女都在家里學習茶藝,招待客人;在中國,到了現代社會,不論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樣寫詩作畫喝酒,逍遙自在地生活,要保證有生活的來源就必須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傳,沒有中斷,并形成流派:在中國,子女并非要繼承父輩的事業,也許茶道的傳遞過了三兩代人就中斷了。
童啟慶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當地人進行茶葉自然科學的交流,對方對童老師的茶藝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聞,便提議讓童老師在會議上表演茶藝,童老師也不推辭,大方接受對方的邀請。這一次的表演特別出色,受到在場嘉賓的一致好評,也為中華茶藝茶道狠狠掙了一回面子。童啟慶老師很自豪地說:“這幾年,日本反過來向我們學習茶藝表演。”
按照童啟慶的理解,茶道不是單一的藝術,而是綜合的藝術,通過插花、器皿、音樂、背景等元素的藝術搭配。把一套茶藝中所傳遞出的主題內容和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她說,茶館是最好的傳播茶文化的窗口,因為茶文化要在民間扎根才有生命力。
元泰紅茶日
8月28日,元泰茶業舉辦“盛典紅茶日”中國紅茶系列講座,著名茶文化活動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童啟慶教授在元泰紅茶屋里為榕城茶友講授帶有閩紅族脈的九曲紅梅茶知識。講座結束,童啟慶教授即興為現場茶友們表演了一套古典優美的九曲紅梅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