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至8月3日,我作為四川省大學生村官中惟一的一名代表,隨中國青年代表團青年農業工作者分團赴日考察了日本農業。日本之行讓我增加了見識,看到了差距,更加堅定了發展農業的信心。我打算活學活用,在葡萄園中推行“體驗農業”。我還正四處尋租土地,準備發展韓國蘿卜等蔬菜產業。
從產到銷農協功不可沒
日本的農協相當于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得非常不錯。農協是由從事農業的青壯年組成的一個龐大機構,每個市至少有一個。它通過自己的網絡,隨時搜集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及時通知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和規模,規避市場風險。農戶所用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都由農協以廠價或批發價集中采購,再分售給各個會員,從而降低了成本。
日本農戶將農產品統一交給農協,由農協在批發市場內進行拍賣。誰出的價格高就賣給誰,讓生產者獲得最大收益。事成后,農協收取8.5‰的手續費,并在拍賣后的第三天將成交價格告訴農戶、支付現金。日本農戶都很相信農協,自覺地把產品交給農協銷售。
分級銷售農產品賣價高
考察中,我了解到,如今日本的農產品都實現了就近生產、就近銷售,一方面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隨時到產地參觀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放心地購買、食用。為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價值,日本還將農產品按個數進行包裝、出售。不像我們是論堆賣,而是論個賣或論包裝賣。
以黃瓜銷售為例,農協將黃瓜分成長、中、短幾個等級,長得均勻的是最好的黃瓜,價格是最高的;長得長的、大的、彎的,價格會差一些。再拿西瓜銷售來說,農協在自動化工廠對西瓜進行篩選,分成若干個等級并進行包裝。通過分級包裝,1個5公斤多重的西瓜可賣到人民幣130元。
考察歸來想搞“體驗農業”
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體驗農業”。8月1日,我們一行參觀了松本市的大王芥末農園。日方工作人員給每人備好菜刀、菜板和一些剛采摘的芥末,讓大家動手做芥末醬,親自體驗生產的快樂。我們仔細地把芥末切片、切絲、拌酒糟、包裝,20多分鐘以后,1份芥末醬大功告成。當我們將自己做的芥末醬帶走時,體會到了一種成就感。
日本的“體驗農業”無處不在。在奈川地區,農戶讓游客體驗摘葡萄、收白菜、收蕎麥、做蕎麥面、吃蕎麥面的感覺,在娛樂中學習農業知識,同時也讓體驗者知道了珍惜糧食和感激農民。在農場游玩時,游客可親自操作播種機、收割機、干燥機、除草機、糙米加工機等農機,體驗生產、收獲、加工的樂趣,來了一回想二回。
因為有了體驗,人們就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親歷者,從而加深了對農業的印象。我也準備讓大家來我的葡萄園“體驗”一下。國內農業缺乏的就是“體驗”。日本將農業體驗融入到休閑娛樂中、將旅游融入到生產加工基地中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8天的訪日行程匆匆而過,在感嘆日本農業高度發達之時,我覺得有些東西不能照搬。比如,日本的農產品太講究包裝了,整得就像我國的月餅包裝一樣。這種做法在國內并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