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務公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村民自治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向對權力運作的監督與制約上,而村務公開正是對權力運作進行監督和制約的有效途徑,但村務公開在具體實施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村務公開重形式而輕實效
⒈公布欄墻設置不盡合理。被農民譽為“明白墻”的公布欄,是直面基層群眾的可視載體,應當簡潔、醒目,但有些地方偏偏忽視了這一點。有的公布欄設置偏高,設在窗沿的上方,觀看時需要仰頭踮腳;有的公布欄設置得太小,要么壓縮內容,要么寫小字;有的公布欄位置偏僻,不便群眾觀看。
⒉公布欄貪闊求洋。有些地方對公布欄不切實際地設定樣式、標準。如要求墻體貼瓷磚,周邊裝彩線,上方搭建琉璃瓦防雨。還有的要求用鋁合金做成組合櫥窗, 外裝玻璃、內裝燈光等, 費用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群眾對此多有不滿。
⒊內容以偏概全。有些村組對村務公開的內容往往先加工后公布,有個村將8696.6元招待費一分為二,公布為招待費3465.4元,夏秋三次農業現場會支出5231.2元,將群眾十分敏感的招待費轉到現場會的花費上,瞞天過海。還有的搭便車,將一些不合理的支出打入村辦企業消化。
⒋忽視信息反饋。有些基層干部認為村務公開就是上墻,不注意收集群眾意見或充耳不聞群眾的批評和建議。事實上,村務公開是村民參與的開始,村民的意見才是工作的目標。重視信息反饋,才能更好地體現村務公開的意義,做到科學民主決策, 接受群眾監督。
(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主體錯位
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治的組織載體,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村支兩委都是有合法權力來源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村莊政治場域中的權力格局,是農村各項工作的中心。因此,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的主體也往往被局限于村委會與村黨支部。這種主體認識的錯位實際上是“臣民政治”時代“替民作主”、“為民作主”思想的延續,不利于基層民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的主體不僅在村委會與村黨支部,更在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是村莊中的權力機構,執行村務的決策權,是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體現,保證了村民當家作主。但在廣大農村地區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的機構設置不完善,影響了其權力的行使,在村民中也缺乏認同與權威地位,在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中不能夠真正發揮主體作用。而村委會和村黨支部則組織機構健全,在村民中有較高的認同度和權威地位,實際上成為村莊中的權力機關與決策機構,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也被認為是屬于村支兩委的事情,造成管理主體錯位。這種主體錯位導致的直接后果是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的權力被架空,成為虛置機構,而村支兩委行使了原屬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的權力,而又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往往流于形式。
(三)村民對村務公開的監督不力
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是對村莊權力行使主體進行監督和制約的制度設計安排,是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要求,是村民當家做主的體現,其工作開展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工作的實施需要村民的參與和監督,沒有村民參與和監督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不僅缺乏民主,也不能切實維護村民的利益。目前,我國農村仍然存在著村民對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監督不力的狀況。雖然絕大多數村民都有參與監督和管理的要求,可一旦機會來臨,他們卻又采取了觀望、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究其緣由在于長久以來有些國家政策在農村往往被扭曲執行,并未真正發揮實效,所以當中央號召要健全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時,許多村民認為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知識或文化水平偏低,參與政治的能力不足,加之村干部又把持著村莊政治資源,許多村民對村務并不了解,面對村務管理感覺很茫然,不知所措,容易引發政治冷漠。
(四)村干部缺乏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動力
村干部是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執行主體,他們實際掌握著村級治理的權力,認為他們就是村莊事務的“當家人”,他們能夠“替民作主”、“代民作主”,不需要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也不愿接受群眾的監督。村干部民主意識的缺乏,直接阻礙了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的落實。
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對策
(一)健全村務公開制度
村務公開制度健全與否,對規范村干部的權力行使、理順村莊干群關系,以及對村莊民主的發展均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⒈完善村務公開的內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要求公開的事項,如計劃生育政策落實、救災救濟款物發放、宅基地使用、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報酬等,應繼續堅持公開。要繼續把財務公開作為村務公開的重點,所有收支必須逐項逐筆公布明細賬目,讓群眾了解、監督村集體資產和財務收支情況。同時,要根據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及時豐富和拓展村務公開內容。當前,要將土地征用補償及分配、農村機動地和“四荒地”發包、村集體債權債務、“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種糧直接補貼、退耕還林還草款物兌現,以及國家其他補貼農民、資助村集體的政策落實情況,及時納入村務公開的內容。農民群眾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也應公開。
⒉規范村務公開的形式、時間和基本程序。各地農村應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在便于群眾觀看的地方設立固定的村務公開欄,同時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民主聽證會等其他有效形式公開村務。一般的村務事項至少每季度公開一次,涉及農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事項要及時公開。集體財務往來較多的村,財務收支情況應每月公布一次。要推進村務事項從辦理結果的公開,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公開延伸。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村務公開的有效形式和手段。村務公開的基本程序是:村委會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依照法規和政策的有關要求提出公開的具體方案;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對方案進行審查、補充、完善后,提交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聯席會議討論確定;村委會通過村務公開欄等形式及時公布。
(二)完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建設
實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堅持和完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應定期召開村民會議;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可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要明確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的人員組成及其條件、職責、權利,制定議事內容和議事規則,確定活動方式、活動程序和活動時間,并按規定嚴格執行。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明確規定民主議事的內容,凡屬村務管理的重大事項以及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都應先召集黨員大會討論,再分別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征求黨內外群眾意見,按大多數人的意見實行民主決策,堅決糾正不顧群眾意愿而由幾個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三)發揮農民群眾在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中的監督主體作用
廣大村民群眾是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監督主體。各地要把最廣泛地動員村民群眾參與,作為推動這項工作深入進行的重要原則。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向廣大村民群眾宣傳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重大意義,引導村民群眾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關注、參與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加強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監督,確保這項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四川省彭州市針對汶川大地震后,農民生活困難的狀況,把低保的審批權下放到村民議事會,所有程序公開,低保對象可全程參與,通過村民議事會還權于民,確保了低保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使低保更加公正、公開、公平。
(四)培養村干部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意識,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首先,應當通過村民自治“四個民主”的宣傳教育培養村干部的民主意識。其次,村干部民主精神的塑造不僅要通過思想上的教育,還需要在民主實踐中培養。通過村民自治制度的貫徹落實,塑造村干部的民主慣性,是培養村干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意識的有效途徑。再次,引入激勵機制。利益延伸到哪里,民主就會延伸到哪里,利益驅動是政策貫徹執行的有效機制。因此,應當大力宣傳、鼓勵和表彰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干部,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開展不力的村干部,村民采取集體行動可予以罷免。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于2009年7月22日通過的《四川省村務公開條例》,對責任追究進行了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在村務公開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鄉(鎮)人民政府予以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包括不按規定的內容、程序、時間和形式公開村務的,或者在村務公開中弄虛作假的,干擾、阻礙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對村務公開進行監督的,打擊報復對村務公開提出異議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或者村民的,違反村務公開的其他行為的等。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可以建議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啟動罷免程序。通過設置對村干部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起村干部與村務公開狀況之間的利益鉤連,有利于村務公開更好地貫徹落實,確保基層民主建設的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