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美國納斯達克的鐘聲送給了中國西部沙漠里一個孤獨的求索者——內蒙古永業集團的董事長吳子申。也許都市里沒有多少人知道吳子申,但千百萬中國農民卻熟悉他的名字,納斯達克因此對他青睞有加。這一天,他的永業農豐收盤價7.19美元,股票市值2.35億美元。這不僅濃縮了一個人的努力,更寄托了中國億萬農民的愿望。
“用‘永業致富模式’,讓一億中國農民先富起來!”這是內蒙古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理想和付諸的行動。
辭職下海只為富民
199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機關任職的吳子申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鄉下調研,第一次接觸到農村和農民,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人不能種,地不能收,傳說中“五六口人只有兩三條褲子”的家庭在這里成為很平常的事情。站在這些被渴望和麻木折磨得變了形的人面前,吳子申欲哭無淚,心仿佛被撕裂了……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在農村那段時間,我深深感受到農民的貧苦和無奈,他們并不是懶,而是無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們不是沒有致富的愿望,而是致富無路。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將來做企業,一定要幫助農民走科學致富之路。”
2001年,吳子申帶著那個刻骨銘心的記憶,懷著富民的夢想,辭職下海了。
吳子申意識到,要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僅僅出錢出物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建立一個強大、深遠的循環經濟圈和利益鏈。
沙是所有北方人心中的一個結。吳子申第一次看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1984年提出的一個預言時,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錢學森說,未來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核心地點不是在城市,而是在農村。錢學森的沙草產業理論認為,占中國25%土地面積的沙漠里至少蘊藏著幾千上萬億的產值,應該因地制宜,搞多用光、少用水的高效農業,才能讓沙漠變綠洲。吳子申看到了沙漠里蘊藏的商機:在沙漠里種植經濟價值高的沙漠特有植物,帶動農牧民增產增收。
但是沒有資金,怎么辦?他開始“曲線救國”,首先選擇了代理電子產品貿易,和幾個朋友在內蒙古代理銷售“步步高”“名人”等電子產品,很快賺得人生第一桶金。這段經歷,為他積累豐富的銷售經驗的同時也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沙漠掘“金”造福鄉親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樂府詩,是生長于草原的吳子申經常吟誦并為之神往的草原勝景。可是現在,他眼中的草原正經歷著嚴重的沙化。內蒙古自治區沙區總面積11.2億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草原沙化給農牧民致富帶來了困難,農牧民生活的艱辛成了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2001年10月,吳子申選定的第一個項目是從沙漠植物苦豆子里提取一種制藥原料——生物堿。從苦豆子里提取的生物堿廣泛用于醫藥、化學等領域,經濟效益很高,同時苦豆子又是高蛋白的牛羊飼料,而且它的根系深扎到地下,可以防風固沙,并且一次種植,多年收獲。
也是在那一年,吳子申跑到阿拉善地區簽下50萬畝土地。他要讓這片黃沙遮天、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全長上梭梭木(它的根——肉蓯蓉是名貴中藥材)、苦豆、白刺等沙生植物,然后通過從它們身上收割肉蓯蓉、提取苦豆生物堿來獲取利潤,提高農牧民收入。“移栽一畝地梭梭木的一次性成本只要800元,但從移栽梭梭木到收割肉蓯蓉到實現經濟價值,大概需要8~10年的時間。如果梭梭木、駱駝、肉蓯蓉等沙漠生物鏈健全,那么10年后,一畝地可以獲益3萬元,相當于在沙漠里種下了搖錢樹。”吳子申對此充滿信心。這些作物不僅能給當地世代貧窮的人們提供致富途徑,而且種植苦豆、梭梭木、胡楊等沙生植物,還可以防風治沙,把貧瘠荒涼的鹽堿地變為綠色資源的開發地。
如今,沙漠里的苦豆、梭梭木種植基地郁郁蔥蔥,不僅改善了環境,而且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吳子申還在敖倫布拉格鎮建起一個三星級旅游酒店,提供休閑、觀光及體驗農牧業,努力豐富現代農牧業的文明內涵,提高農民副業收入。
研發生命素反哺農民
從沙漠里淘金,在吳子申這里,看似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沒有問題,但這個“變黃沙為黃金”的故事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風順。
2004年7月的一次大考驗給吳子申帶來了企業發展的另一個機遇。在他治理的50萬畝沙漠地里,由于歷史原因,沙漠生態鏈嚴重破壞,原有的梭梭木根部菌包被老鼠蠶食,而新栽的梭梭木沒有駱駝吃葉子,再生不快,沒有駱駝糞便,梭梭木的生長又不旺,回收經濟效益成了遙遙無期的幻影。
正在吳子申無計可施之際,永業集團研究中心的專家們發現,從褐煤、風化煤、泥炭等劣質煤中可以提取腐殖酸,通過腐殖酸還可提純更具價值的黃腐酸,這種物質經過先進的提取和加工工藝可制成他們后來命名的“永業生命素”,可以對植物起到解磷解鉀,降解活化的作用。“我把植物生命素噴到梭梭木、苦豆、白刺上面,奇跡出現了,在干旱的沙漠里,這些沙漠植物開始茁壯成長。”吳子申高興地說。
而且這種生命素還能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和口味、延長生產周期和儲存期等,使得農牧民在使用這種產品后能夠增收,投入產出比可以達到1∶10以上。這樣的產品,不但能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更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解決了沙漠生物鏈問題后,吳子申想:“這么好的東西,對沙漠植物都能助長,如果用在農作物上,全國18億畝耕地,還不得賣瘋了?”吳子申決定建立永業生命素生產基地,走“以工輔農”的新路子。果然,植物永業生命素一投入市場,很受農牧民青睞,在內蒙古、新疆、河北、湖北、山東等地一下子賣火了。
如今,永業集團每年生產1000噸動物生命素、10000噸植物生命素,在大半個中國都有了銷售網絡。
創建永業致富模式惠農民
老百姓常說的“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吃什么都沒數”,是吳子申聽到的最悲涼的一句話,他決定用永業致富模式徹底改變解決這個問題,并帶來多贏。
吳子申說:“永業集團,首先要讓更多的農民、牧民用上高科技產品,以迅速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永業經過大量的實踐和探討,總結和創建了一套共贏的永業致富模式。
2008年,吳子申在農村基層建立永業科技服務站模式,幫助農民科技致富,并免費向農民傳授科學技術和科學理念,培訓致富本領和經濟性格。全國目前有5000個這樣的站,吳子申希望每個站里有一名學農的大學畢業生貼近老百姓進行服務。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他還在城市設立便民的永業健康農副產品專賣店,將農村生產的健康食品直接賣到城市消費者手中,形成了一個貫穿農村和城市的、互動的健康產業鏈。這就是吳子申找到的富民法寶——永業致富模式。
永業致富模式不僅讓農民獲得一時的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永業教會農民科學種田、養殖的技術,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學會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從而掌握致富的本領。吳子申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吳子申為農民計算出一個財富公式:投資40元,就可以賺到400元以上。從社會價值上看,農產品如果一年多賣1個億,中國農業產值就會增加10個億。這個財富公式的內涵不僅僅是衡量錢的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在現實地解決中國農村農民貧困的問題。
今年,永業集團又向“中國糧倉”之一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捐贈價值100萬元的高科技生命素產品。吳子申說:“這次公益活動目的有三:一是回報家鄉,公司的主打產業雖然在美國上市了,但不會忘記大草原;二是體現永業集團‘永恒之業’的核心追求;三是在‘保增長、惠三農’方面為農業、農村、農民做些貢獻,盡企業的社會責任,讓億萬農民先富起來,這就是他的理想。(央視7套“鄉約”欄目供本刊專稿)
“鄉約”欄目網站網址:Http://www.cctv.com/program/x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