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僅市民離不開超市,農民也和超市越走越近。隨著農超對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這種農產品新型流通模式,既讓多方得利、社會獲益,也對農村的生產組織化程度、超市的經營理念及地方政府的服務效率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搶搭直采快車,農合組織仍需“強身健體”
聽說大名鼎鼎的家樂福搞“超市直采”,江蘇句容蔬菜種植戶徐勤飛第一時間去了電話,力薦自家的紫薯。結果令他失望,因涉及到采購量、發票、運輸等問題,人家無法與他這種“提籃小賣”合作。而同是紫薯,江蘇六合縣大泉村崔山組村民楊紹清就大不一樣。他家60畝紫薯地,一季能收5萬公斤。楊紹清不愁銷路,他加入的興泉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去年底與家樂福簽訂了直采協議,超市要什么、要多少、什么價,黑紙白字一目了然。
一樣紫薯,兩種命運。在超市直采流程中,農合組織的關鍵作用不言而喻。近幾年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正在以喜人的勢頭發展著。但是,仍存在規模偏小、分布不均、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與國外類似組織相比,我們對生產的控制力亟待提高。”中國大蒜協會秘書長丁超說。近幾年蒜薹價格大起大落,日韓、歐美國家的行業協會或農合組織可以根據市場判斷,直接決定縮減或者擴大種植面積,而我們只能進行信息引導,菜賤傷農也就屢見不鮮。
除了種多種少的控制力,還有標準化方面“精確直供”的控制力。家樂福江蘇區商品采購部總監鮑·捷瑞曾在歐洲超市工作多年,他以蘋果為例說:“超市統一價格出售,肯定是要質量、個頭都差不多的,否則損耗將大大增加。”“農產品生產不形成標準,超市直采就不能持久。”南京農業大學常向陽教授分析說:“超市正在加快替代傳統市場,作為農超雙方提高對接效率的內生要求,農業標準化生產必須全面提速,農村各類新型合作組織理當發揮更大作用。”
扎牢利益紐帶,走出“信任博弈”
盡管有80%的農產品進了超市,南京市六合興泉合作社社長沈家齊心里還有塊石頭放不下:“同樣的蔬菜,超市在大泉村以外還有合作方,萬一不跟我們合作了怎么辦?”
其實,超市方面也在尋求更穩定的貨源。江蘇蘇果超市生鮮總監潘輝介紹,隨著超市擴張,采購量急劇擴大,蘇果已在省內外建立了100多個直采基地,以提供充足的貨源。
超市擔心貨源不足,而基地則擔心合同風險。信任博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關系的穩固性。農超抱團,究竟松好還是緊好?對此,學術界也有爭論。常向陽教授認為,超市沒有義務保證單個直采基地的利益,設立多個直采基地,造成互相競爭的環境,是利用市場機制的合理行為。但也有專家認為,超市作為直采的強勢方應作出姿態,主動多承擔一些市場風險,這利于雙方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比如,武漢中百連鎖超市率先打破行規,對全省名優新特農產品上柜免收任何入場費,并對省內特色農產品推行“現錢買現貨”經銷。
多數意見則傾向于因地制宜的農超對接模式。比如,一些供應能力不強的農合組織,就不適合簽訂長期緊密的合同。有專家提醒,定量定時的直采協議一般附有懲罰條款,農合組織應充分認識到其市場風險。此外,超市也不能讓農戶承擔過多風險,這容易造成農戶毀約,這對超市來講也是風險。
專家尤其提醒,要充分發揮利益紐帶作用,切忌步入“短期訂單—農民投入信心不足—農產品質量不能保障—超市缺乏長期采購信心”的怪圈。
把好事做好,缺不了政府積極作為
既要保護農民利益,又要對各環節加強監督管理,同時把對接各方組織好、服務好、監管好。當下合作鏈條尚顯薄弱,農超對接對各級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扶持龍頭企業是關鍵。”家樂福負責人稱,農超對接不可能村村點火,家家冒煙,有實力且完全按市場化運作的龍頭企業,是超市選擇合作對象的首選。政府應加快孵化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打造農產品品牌。
記者調查中還發現,缺乏技術扶持,也是影響農超對接效果的障礙之一。今年初,蘇果超市給江蘇新沂市瓦窯鎮下達的直采訂單多達60多個品種,但只有30%的品種得到實施,其余品種農民都不會種。鎮里打算培育示范戶推廣種植,但缺乏專家系統指導。這就意味著,70%的訂單將沒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接手。
政策激勵,更需要做切實細致的工作。新沂農民反映,10噸卡車送一趟貨到南京要繳270元過路費,途經京滬、寧連高速,只有長江二橋收費站不收費。雖然國家明確規定對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的通行費用給予減免,但實際上并未真正落實。
農超對接要越過這一道道坎,既需要農超雙方的內生動力,也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外在推力。在這一過程中,相信政府方面的“有形之手”一定會有新作為、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