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國的“揚州炒飯”一樣,“海南雞飯”也經常出現在除海南島之外的亞洲各大飯店的餐牌上。雖有“海南”二字,卻乃新加坡“國食”之一。曾有一部名叫《海南雞飯》的電影,演那個在牛車水開店專賣海南雞飯的老板娘的,就是張艾嘉。“南雞飯”系海南移民在約60年前的作品,前身為海南島著名的文昌雞。海南人在新加坡上岸時,早已搶灘登陸的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已將木工、酒樓、技工、中藥店、雜貨鋪等各行各業瓜分完畢,海南移民于是只得從事中國人的老本行——廚師干的活。
這是米飯、雞肉與醬油、雞香、飯香和醬香迄今為止最完美的結合:米飯以雞汁、雞油蒸熟,澆淋芝麻油,全雞煮嫩,拆骨切塊,蘸醬油、辣椒與姜、蒜朱的混醬汁而食之,一口雞,一口飯,一口黃瓜片,雞有雞味,飯有飯味,美味就是這么簡單。
與我十幾年前在文昌路邊攤上吃到的雞飯相比,新加坡“海南雞飯”的雞肉也許還不夠鮮嫩,不夠“雞味”,不過,雞和飯還只是“海南雞飯”的肉體,它的靈魂乃是醬油。
這種醬油系由南洋特有的醬油膏制成,系南洋盛產的各種藥油和各種藥膏中最美味的一種。醬油膏是特種釀造醬油加鹽、黃砂糖、胡椒粉曬煉的再加工制成品,加入約10%~15%的含淀粉質豐富的糯米后,濃黑如膏。缺了此物,再嫩的雞,再香的飯,終究是沒了靈魂的行尸走肉,白天的拉斯韋加斯。
文東記是新加坡最有名的海南雞飯店。有三十多年歷史,系成龍、劉德華及吳君如等人的最愛。雞肉雖不覺格外香嫩,但服務上還是很細,例如,點菜時店員還會問你“要上裝還是下裝”
和“要黑雞還是白雞”——千萬不要以為“上裝”是上衣而“下裝”是褲子和 裙子,那是廣東人對雞的說法,前者是雞的上半身,后者是雞的下半身;如果看你對“上裝”和“下裝”皆無反應,店員就會很關切地轉以英語問:“Which Dart do you want?”
至于“黑雞”也不是你想象中那種對婦女很補的烏雞,指的乃是烤雞,是家長專門用來討好在餐館里坐不定的小朋友的。有必要事先向店員聲名“雞要連皮”,否則的話,對方會認定你是一位自律甚嚴的減肥人士,幾分鐘后給你端上一碟無皮雞,屆時你就欲哭無淚了。
我發現,“海南雞飯”不僅是新加坡人日常的飲食,而且也是他們經常談論的一個日常話題。哪一家的雞嫩,哪一家的飯香,哪一家的醬油調料是“秘制”的以及哪一家的性價比最好,總是有多個版本。這可能是“海南雞飯”確系新加坡“國食”的另一個證據——這種邏輯也許只有一個例外:我國成年男性大都也像新加坡人談論海南雞飯那樣熱衷于談論足球,可是要說足球就是中國的“國球”,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太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