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36計第一計是什么嗎?不是我們熟知的那句“36計走為上”,而是“瞞天過海”。
該計策的解語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意思就是在兩方交戰的時候,軍事防御體系周密時,其警惕性反而容易懈怠,而司空見慣的東西就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懷疑。詭秘的計謀往往就潛藏在公開的事物里邊,而不是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光天化日之下的事物里面可能就潛藏著最為機密的計謀。
瞞天過海
春節過后,由魔術師劉謙引領的魔術熱其實就是最為典型的“瞞天過海”計策的運用,魔術都是發生在你的眼前,但是結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甚至是匪夷所思。魔術師就在做場視覺游戲,他們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隱藏著詭秘的“陰謀”。同樣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瞞天過海”可以說是經常被買家或者炒家應用的計策。
先說買家的“瞞天過海”。一般有經驗的買家都不會自己親自去拍賣現場,主要原因是買家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拍賣畢竟是個公開的交易場合。那些有經驗的買家一般不會自己到現場競價,他們會我自己的朋友或藝術顧問到現場競拍,但更多的情況是買家自己通過電話委托進行出價。因為電話委托競拍這種方式其實就是發生在公開競拍場合的一種“詭計”。這種方式既可以不暴露買家自己的身份,也可以迷惑對手,分散現場的競拍對手的注意力,占據一定的心理優勢,并且可以為自己贏得充分的“討價還價”的余地。甚至更為極端的例子是買家自己其實就在競拍現場,但是仍然選擇電話競拍的方式進行出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競拍更有把握,既能跟蹤現場情況又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大的主動權,從而為最終的競買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實炒家才是使用“瞞天過海”計策最多的那部分人。隨著藝術品市場近年來的火爆帶動了不少的投資性的“熱錢”進入市場。炒家也漸漸多了起來,炒家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一些藝術家的作品炒高,人為的在拍賣現場“作價”,他們或者是互相在現場配合出價,借機抬高價格,或者是自己托舉自己送拍的拍品,制造藝術家作品的成交記錄,他們正是通過各種“瞞天過海”的伎倆迷惑進入市場中的“新手”。例如在2003年之后的書畫市場中,當時不少進入市場中的“新手”就“中招”了,所以我們有時會發現些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的作品卻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價格,這其中就暗藏定的玄機。所以,尤其對于那些準備進入到藝術市場的“新手”來說,是需要定的時間來了解市場的情況,識破那些“瞞天過海”的詭計,謹慎操作方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